第216節(jié)
“自然有?!睏盥赫f道:“譬如說:借勢?!?/br> “哦?怎么個借勢法?”楊行密眉頭輕輕一挑。 “其一,借天子大義;其二,皆沙陀軍威?!睏盥簲咳莸溃骸叭魞杉衣?lián)姻,他自然可以遠交近攻,我淮南也未必不可。他遠交近攻可以固關(guān)中、平河北、定蜀中,再立朝廷威嚴,而我淮南遠交近攻,也同樣可以自成南朝國中之國!” 楊行密霍然動容! 推翻李唐,楊行密的確未曾這般狂妄的想過,但成就“南朝國中之國”,卻真真就是他如今最大的理想!楊潞此言,一語中的! 若真能打造一個南朝國中之國,即便將來中原有了新的霸主,自家兒孫有長江天險在手,縱然不能北上爭雄,倚險固守、南北對峙卻并非笑談。 南北對峙之際,南方政治重心必集于東南,而東南正是淮南集團的老家。雖然歷史上的南北對峙多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與南方漢人政權(quán)之間的對峙,但也不乏例外。如孫吳與曹魏(西晉)之間的對峙就是其一。 當然,楊行密畢竟是唐朝人,不知道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其它南北對峙如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南宋與金、南宋與蒙古對峙時,北方政權(quán)都是少數(shù)民族所建。政治軍事上的對峙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為基礎(chǔ)的。 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氣候、環(huán)境及人的習性差異較大,遂使南北雙方軍事特長上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少數(shù)民族以游牧、射獵為業(yè),男子皆精于騎射,平時游牧、馳獵,戰(zhàn)時出征,可謂兵民合一;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以遠程奔襲、騎兵野戰(zhàn)見長;注重發(fā)揮個人的積極性,人自為戰(zhàn);生長北方,性習溫涼,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zhàn)主要是在秋冬時節(jié)。秋冬時節(jié),秋高馬肥,大地堅凈,利于騎兵驅(qū)馳。 南方漢人以農(nóng)耕為業(yè),其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用兵亦與其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上的特點相適應。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歷史上的南方比較著名的軍隊如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湘軍都是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見長。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注重謀略,講究部伍陣法,善于利用城市作為據(jù)點防守,利用平原地區(qū)的江河水道來進行運輸、建立水師。南方對北方的主動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時節(jié)。春夏時節(jié),正值中國東部季風區(qū)的雨季,江河水漲,便于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投送。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鑒于中原地區(qū)的氣候和地形上的特點,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都可謂利弊半?yún)?。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在南北對抗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雙方往往達成一種均勢。雙方之間的對抗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某條中間線上穩(wěn)定下來。任何一方只要越過這條中間線便會面臨大的困難,也會遭遇大的抵抗。這條中間線,在東部地區(qū)通常是淮河——盡管南方勢力偶爾能遠達黃河,北方勢力有時也能飲馬長江,但雙方大致在淮河一線穩(wěn)定下來;在西部地區(qū),則通常是以秦嶺為界。 黃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戰(zhàn)場。這一帶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既有曠闊的原野,又有縱橫的江河水道。秋冬時節(jié),大地堅凈,曠闊的原野宜于北方鐵騎驅(qū)馳,利于北方發(fā)揮其騎兵野戰(zhàn)的特長;春夏時節(jié),江河水漲,利于南方發(fā)揮其水戰(zhàn)和守城戰(zhàn)的特長。因此,無論從時機還是從地利上,雙方都是利弊半?yún)?,因而易于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正如楊行密心中所想,集南方之所長者無如東南。東南地處亞熱帶,雨水較多,河道縱橫。長江、淮河呈東西向流過,橫亙在南北之間,再加上它們的支流,遂形成一個密集的江河水網(wǎng),足以緩沖北方鐵騎的沖擊力。從阻擋北方鐵騎的沖力上來說,長江確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南方可以利用這些江河水道,構(gòu)筑軍事?lián)c,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發(fā)揮自己水戰(zhàn)和守城戰(zhàn)的特長。在整個南方地區(qū),沒有哪個地區(qū)能象東南這樣有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另外,南方雨季濕熱,北方人、畜皆不適應。這樣,北方勢力若越過淮河繼續(xù)向南深入,便會面臨氣候和環(huán)境上的巨大困難,而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棄其所長、就其所短的不利境地。 再有就是,東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條件也比較好。長江下游太湖地區(qū)就是一個富裕的經(jīng)濟區(qū),人煙稠密。西漢時,吳王劉濞便以“鑄山煮海,國用富饒”,憑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馬遷描述當時經(jīng)濟形勢,稱“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苯系拈_發(fā)本來相對晚于北方,但北方的歷次動蕩都會導致大量的流民南遷,流民將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帶往南方,促進了江南的開發(fā)和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一條,包括此前黃巢之亂,雖然它是流動作戰(zhàn),但最終也有同樣的影響。 東漢后期的動蕩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流民南遷高峰,“永嘉之亂”后,中原大族和百姓再次大量南遷。北方流民陸續(xù)南遷,促進了東南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到南朝劉宋時,在《禹貢》中被稱為“厥田下下”的揚州已呈現(xiàn)出相當繁華的景象。南朝沈約曾敘述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的繁榮,感嘆:“江南之為國盛矣!”他稱贊會稽一帶“帶海傍湖,良疇亦數(shù)十萬頃,膏腴土地,畝值一金,(關(guān)中的)雩、杜之間,不能比也?!狈Q贊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br> 劉宋大明年間,揚州人口密度是其它大州的數(shù)倍,僅會稽一郡的人口即能與當時的荊、江等大州相埒。隋唐時期,東南財賦為關(guān)中所倚重,揚州之富庶,常甲天下,當時號為“揚一益二”。隋開大運河、唐治漕運,都有轉(zhuǎn)輸東南財賦以供給關(guān)中的意圖。其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經(jīng)濟上亦仰仗東南,重新開鑿的大運河,轉(zhuǎn)輸東南財賦以供給京師。東南江河水道眾多,交通運輸方便,匱乏之物,也易于得到補充,再加上海運,其交通貿(mào)易的范圍就更廣泛了。這些條件為東南的政治、軍事地位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chǔ)。 另外與現(xiàn)代通常意義上的“江南文弱”不同的是,古代東南地區(qū)民風勁勇好武,這也是立足東南的政權(quán)可以憑恃的條件。《漢書》地理志載東南風俗云“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贝呵飼r的吳越能與齊晉等中原大國爭霸、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而令秦人喪膽,都得益于東南地區(qū)勁勇好武的民風?!端鍟返乩碇臼鰱|南民風,謂淮南一帶“人性并躁勁,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zhàn)而貴詐,此則其舊風也。自平陳之后,其俗頗變,尚淳質(zhì),好儉約,喪紀婚姻,率漸于禮?!本┛谝粠А捌淙吮静⒘晳?zhàn),號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為斗力之戲,各料強弱相敵,事類講武?!闭銝|及江西一帶亦頗與之同。其中又特別是淮南一帶,為歷代流民流徙往來之地,流民多結(jié)族而行,習于戰(zhàn)亂,顛沛流離中,組成武裝以自保,這是一支可以利用的潛在的武裝力量。東晉時謝玄、劉裕曾率以屢破北方強敵的北府兵即是這種力量的顯示,楊行密麾下兵力不如朱溫,卻照樣能征慣戰(zhàn),也未嘗沒有這一原因在內(nèi)。 楊行密之所以心底里有“南朝國中之國”的構(gòu)想,其實也是這些年漸漸讀史之后產(chǎn)生的心思。他發(fā)現(xiàn)建立于東南的政權(quán),大多能統(tǒng)一江南半壁江山,而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當然他讀史不深,不知道這跟東南政權(quán)的社會基礎(chǔ)也有很大關(guān)系。 東南政權(quán)多為喬遷政權(quán),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進文化的保全者。中原政權(quán)喬遷東南之后,中原先進的社會政治文化遂構(gòu)成其統(tǒng)治的重要基礎(chǔ)。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占領(lǐng)北方地區(qū)之后,東南政權(quán)大多能整合南方社會,統(tǒng)一江南半壁江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過,這里面還存在一個喬遷勢力與當?shù)貏萘Y(jié)合的問題。孫吳立國江東,乃是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合流的產(chǎn)物;晉室南遷,也是中原王、謝、庾、桓等大族與當?shù)仡?、賀等望族相結(jié)合,才在江東立穩(wěn)足跟。 自晉室南遷,中原士族和百姓紛紛避難江東,將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shù)帶入江東,東晉南朝保據(jù)江南,抗衡北方數(shù)百年,喬遷士族是一個重要的穩(wěn)定性因素。隨著女真和蒙古先后入主中原,趙宋王朝再度南遷,東南再次成為中原社會政治文化的薈萃之地。流風所披,影響深遠。明清及近代,東南人物之盛,令人矚目。 喬遷政權(quán)帶有這些優(yōu)勢,但喬遷政權(quán)本身又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chǎn)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歷史上,立足東南的政權(quán)多以北伐、收復中原為口號,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卻極少。立足東南的政權(quán)大多能統(tǒng)一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統(tǒng)一天下,僅明朝朱元璋為一例外,這便是跟喬遷政權(quán)的這種特性有關(guān)。 但楊行密的淮南集團實際上并不是喬遷政權(quán),少了一些優(yōu)勢,好在也同時少了某些劣勢,勉強算是優(yōu)劣參半吧。不過他的淮南集團在地理防御上,優(yōu)勢卻比較大,這源于他并非從長江以南起家,而是直接在江北起家,直到現(xiàn)在,其勢力已經(jīng)包括整條淮河,若能再往北推進,便囊括了徐蚌地區(qū)。 為何說這是一個優(yōu)勢?因為整個東南的防御格局,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托的多層次的防御體系。 建立于東南的政權(quán)多以建康——即后世南京為政治重心。建康作為江南都會實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其據(jù)險臨江,交通便利,西通巴蜀、荊襄,東接三吳,北面兩淮。巴蜀、荊襄足以屏護上游;三吳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兩淮地區(qū)為攻守進退之所,以攻以守,皆當以建康為根本。 建康本身“前據(jù)大江,南臨重嶺,憑高據(jù)深,形勢獨勝?!惫糯暇┏侵車角鸷芏啵珑娚?、覆舟山、幕府山。孫吳最初建都于此,諸葛亮稱“金陵,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晉室南遷,亦建都于此,其后,宋、齊、梁、陳頻繁嬗代,但都不改舊轍;梁代經(jīng)歷“侯景之亂”后,改都江陵,但很快亡于西魏。五代十國中的南唐也建都于此;明統(tǒng)一全國后,也定都于此,后雖遷都北京,但金陵一直是作為陪都。在近代,南京還作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的都城。 南方賴以對抗北方,主要是依托長江和淮河。南方一些軍事重鎮(zhèn)的形成,都是以此為基礎(chǔ)的。 長江縱貫東西,延綿數(shù)千里,再加上其支流,將一片遼闊的地域聯(lián)系起來。長江上通巴蜀、中經(jīng)荊襄、東連吳越,上下游之間相互呼應,使整個南方地區(qū)的形勢得以完整。另外,長江本身即發(fā)揮著阻擋北方鐵騎沖擊的天塹作用。魏文帝曹丕南征孫吳,兵至廣陵,面對長江,不得不感嘆:“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次年,魏主再次大舉伐吳,見江水波濤洶涌,又感嘆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兩次親征,都只得引兵退還。苻堅伐晉,以為自己擁兵百萬,“投鞭于江,足以斷流”,但終不能越長江而滅晉。 而淮河則與長江相表里,發(fā)揮著雙重的屏障作用。顧祖禹總結(jié)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長淮為大江之蔽?!庇衷唬骸敖弦越礊殡U,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矣?!比绻f長江的防御是純被動的,那么,淮河則兼有防守和主動進攻兩層意義。南方對抗北方,以守而言,則守淮河可藉淮南的廣大地區(qū)作為縱深;以攻而言,則出淮北可以進取中原?;春又Я鞫嘣从诨幢?,特別是泗水,稍經(jīng)開鑿,即能連通黃河,從而使南方的力量能遠投到黃河流域;而單守長江,則一處被突破,便已入其心腹。歷代保據(jù)江南者,對于淮河與長江的這種唇齒關(guān)系多有論及,守江必先守淮的議論亦隨處可見。如南宋呂祉言“江淮之險,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自昔立國于南,則守江以為家戶,備淮以為藩籬。” 若以一句話道明兩則關(guān)鍵,則長江之守重在上下相維,淮河之守重在內(nèi)外呼應。 楊行密雖然未曾具體總結(jié)出這兩句話,但他實際上是有這方面認識的,這也正是其西征荊襄的根源所在。 南宋呂祉給宋廷上《東南防守利便》,特著“建康根本論”、“江流上下論”、“江淮表里論”三論,建議:立都建康以為興王之基;屯兵江陵、襄陽、武昌、九江以固上下游之勢;守江以治內(nèi),備淮以治外,表淮而里江,如此則中原可復。 山東和荊襄猶如東南的兩翼,屏護著整個江淮防御體系。山東足以屏護淮泗上游,荊襄足以屏護江漢上游。曾有人言“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窺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北睋?jù)山東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荊襄以固長江上游,是為保據(jù)東南者的最好態(tài)勢。 眼下楊行密并未得到山東,但其勢力覆蓋了整個淮泗,若與李曜聯(lián)姻之后,再通過一些手段得到山東,南朝國中之國又豈止是幻想? 楊潞窺見父親面色,就知道自己這一說撓到了他的癢處,當下趁熱打鐵,繼續(xù)道:“若要成就這南朝國中之國大業(yè),尚缺四條關(guān)鍵,其中一條,耶耶一聲令下便能成事,那邊是遷治所于金陵府,如此則可憑長江天險與北方強鄰相持?!?/br> 楊行密皺眉道:“治所若遷往金陵,越王勢必集兵北線以防備于我,如此我亦須備大軍于南線以防備于他,如此還談何防備北方強鄰?” 楊潞道:“這便是尚缺的三條關(guān)鍵之一了?!?/br> 楊行密心中若有所思,大概猜到她要說什么,但仍問道:“你且說來聽聽?!?/br> 楊潞便道:“我淮南,北有朱溫,南有錢鏐、鐘傳,再遠還有閩地以及嶺南,若將西線也算在其內(nèi),則還臨近趙匡凝、馬殷。除開朱溫不算,論威脅,莫過于錢鏐,且錢鏐在這些藩鎮(zhèn)中實力最強,最難對付,淮南欲成大事,上策便是先平錢鏐。” 楊行密知她尚未說完,也不打岔,只是點點頭表示認同。楊潞便繼續(xù)道:“可錢鏐歷來滑頭,一邊對朝廷方面上貢示忠,一邊也絕不得罪朱溫,是個風吹兩面倒的騎墻派。一旦我們要對付他,朱溫勢必出面干涉,如此我淮南腹背受敵,乃是兵家大忌。要想集中兵力對付錢鏐,唯有使朱溫無法對我淮南進行干涉……如今晉王跌遭打擊,怕是沒有這等余力了,天下雖大,能指望在此一事上幫得了我們的,就只有李正陽一人?!?/br> 楊行密對此完全沒有異議,點頭表示認可。 楊潞便又道:“第二個關(guān)鍵,便是彭城、邳州一線,必須得為淮南掌握?!?/br> 這三地目前都在朱溫手中,楊行密思索著問:“為何偏是這一線?” 楊潞從袖中拿出一張折疊好的上等黃麻紙,在楊行密面前攤開,道:“這副地圖乃是河中軍械監(jiān)測繪司所繪,十分精準,耶耶請看?!?/br> 楊行密俯身去看,才一瞬間,便一臉震驚:“這是……李正陽竟有這等詳略地圖?” 楊潞嘆道:“這副地圖只是‘淮泗地形圖’,類似的地圖似乎是一整套,據(jù)悉足有近百張,不過聽說尚未全部完成……窺一斑而見全豹,河中的實力,從這區(qū)區(qū)一張地圖便能看出許多,這也是女兒一直堅持認為不該與河中敵對,而要與其盡量友善乃至同盟的原因之一。” 楊行密深吸一口氣:“這圖你從何而來,其余圖紙,還能拿到么?” 楊潞道:“這幅圖是李正陽給的,全套有近百張卻是從別處探聽所知,要拿到其它地方的圖紙,怕是不甚容易?!?/br> 楊行密看著地圖,微微有些失望,也只能接受這一現(xiàn)實,道:“罷了,那你便說說為何定要這兩地吧?!?/br> 楊潞點了點頭,道:“以淮河為防線,則有一些重鎮(zhèn)要地,扼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壽春和鐘離,在淮東,主要是山陽和盱眙?;春由嫌沃Я髦饕蟹f河和渦河。穎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穎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曰渦口。壽春正對穎口,擋穎河、淮河方向的來敵;鐘離正對渦口,擋渦河之沖。一旦南北對峙,鐘離與壽春俱為淮西重鎮(zhèn)?;春酉掠沃饕Я饔秀羲?,亦曰清河。泗水自山東南流,在山陽附近匯入淮河,入淮曰泗。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但這都是有益于固守,若在這一方向取更積極的態(tài)勢,便須經(jīng)營彭城以圖北方。” 她指著地圖所繪彭城和邳州的位置,仔細將自己結(jié)合多方情報后心中所想告知乃父。 依照楊潞的意思,彭城為淮北根本。彭城附近眾水匯集,泗水從彭城附近流過。泗水向西北上溯,開巨野澤可入黃河,南流途中又匯納汴水、雎水等河流。隋以前,汴水在彭城附近匯入泗水。歷史上,劉裕滅后秦之后南歸,舟師自渭入河,又開汴渠,自河入汴,遂歸彭城。雎水則在邳州附近匯入泗水,雎水入泗水之口曰雎清口。沈攸之攻彭城不利,即敗于雎清口。 事實上彭城可說是四戰(zhàn)之地,為歷代兵家所必爭。彭城在楚漢之際曾為西楚霸王項羽之都。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之際,徐州乃紛爭之地,陶謙、劉備、呂布、曹cao都曾力爭徐州。孫權(quán)一度也想攻取徐州,但呂蒙以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且地近許洛,雖攻取之,日后曹cao也必全力來爭,不如襲取荊州,全據(jù)長江。 但若按照楊潞為楊行密所謀劃的南北對峙來看,這種形勢下彭城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江淮防線的幾個層次中,長江翼蔽江南,淮南翼蔽長江,淮北翼蔽淮南。而在淮北地區(qū),實以彭城為其根本。彭城地近中原,又介南北之間,水陸交通便利,可為戰(zhàn)守之資。唐后大文豪蘇軾論彭城地位時說:“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shù)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guān)延敵,真若從屋上建瓴水也?!?/br> 楊潞自然無法引用蘇軾這個“后人”的名言,她只能給楊行密舉唐以前的成例: 東晉隆安三年,北魏滅后燕,后燕慕容德率余部南走,謀先據(jù)一方,作為根據(jù)地,部下張華建議攻取彭城,尚書潘聰則力陳彭城乃晉之重鎮(zhèn),爭之不易,他說:“彭城土廣人稀,平夷無險,且晉之舊鎮(zhèn),未易可取,又密邇江淮,夏秋多水,乘舟而戰(zhàn)者,吳人之所長,我之所短也。不如取廣固而據(jù)之。”潘聰是看到了彭城對于東晉的意義,才得出“未易可取”的結(jié)論。 劉裕和劉義隆都曾以彭城作為北伐的基地。劉裕北伐后秦,即以彭城為其前進基地;劉裕以北伐之功先后進爵宋公、宋王,彭城是其封地的都城。劉宋元嘉北伐,彭城也是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元嘉七年北伐時,長沙王劉義欣出鎮(zhèn)彭城,為眾軍聲援;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前夕,王玄謨?yōu)榕沓翘?,進策經(jīng)略中原,上表曰:“彭城要兼水陸,請以皇子撫臨州事?!眲⒘x隆遂以第三子劉駿為徐州刺史,鎮(zhèn)彭城,為北伐作準備。在這次北伐失敗后,劉駿與江夏王劉義恭堅守彭城,北魏南下,未敢輕攻彭城。 劉宋泰始年間的內(nèi)亂中,宋明帝繕后不當,致使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劉宋試圖奪回彭城而未遂。此后,北魏積極經(jīng)營彭城,作為南逼江淮的一個基地。北魏初據(jù)彭城,主將尉元上表請經(jīng)營彭城:“彭城賊之要蕃,不有積粟強守,不可以固,若儲糧廣戍,雖劉彧師徒悉動,不敢窺覦淮北之地,此自然之勢也?!北蔽禾退哪辏蔽盒熘荽淌费⒆由媳恚骸皣矣〗瓥|,先須積谷彭城。切惟在鎮(zhèn)之兵,不減數(shù)萬,資糧之絹,人十二匹,用度無準,未及代下,不免饑寒,公私損費。今徐州良田十萬余頃,水陸肥沃,清、汴通流,足以灌溉,若以兵絹市牛,可得萬頭,興置屯田,一歲之中,且給官食。半兵蕓殖,余兵屯戍,且耕且守,不妨捍邊。一年之收,過于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shù)載之食,于后兵資皆貯公庫,五稔之后,谷帛俱溢,非止戍卒豐飽,亦有吞敵之勢。”到陳代時,吳明徹趁北周與北齊相爭之機北伐,收復淮南,并試圖進爭淮北,收復彭城,但他在圍攻彭城時,兵敗被擒。南朝經(jīng)略淮北的最后一次機會也失去了。 聽楊潞這么一說,楊行密用兵多年,哪里還不明白?點頭道:“以此為例,我朝亦有,前淄青節(jié)度使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橋、渦口,一時南北漕運之路斷絕,江淮進奉船千余艘泊渦口不敢進。李泌建議德宗皇帝說:‘江淮漕運,以甬橋為咽喉,若失徐州,是失江淮也。國用何從而至!宜急建重鎮(zhèn)于徐州,使運路常通,則江淮安也’,也是一例。” “正是如此?!睏盥盒廊坏溃骸芭沓枪倘恢匾糁皇枪鲁?,卻也獨木難支,而邳州則正可謂對彭城的一種補充。邳州也在淮泗水運線上,北近齊魯,南蔽江淮,為南北水陸交通的一大要沖。從淮安自泗口入泗水,逆泗水而上,至邳州,自邳州向西北沿泗水上行可至彭城而趨中原;自邳州向東北,正對沂水河谷,可趨山東。邳州與山陽俱為淮北與淮南之要地。南方爭淮北、北方爭淮南,都必爭邳州?!?/br> 她說著又舉劉裕北伐南燕之例,說其舟師自淮入泗,至下邳后,留船艦步行而進;滅南燕后,又欲“留鎮(zhèn)下邳,經(jīng)營司、雍”;盧循東下建康,劉裕還師,兵至下邳,以船載輜重,自率精銳步騎歸建康。劉宋泰始年間,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北魏尉元經(jīng)營彭城,曾上表請經(jīng)略下邳、淮陽等地以挫宋軍:“若宋人向彭城,必由清泗過宿預,歷下邳;趨青州,路亦由下邳入沂水,經(jīng)東安,此數(shù)者皆宋人用師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預、鎮(zhèn)淮陽、戍東安,則青、冀諸鎮(zhèn)可不攻自克?!鄙蜇劂羲边M,試圖收復彭城,在下邳附近的清雎被北魏擊敗,淮北諸州遂不可復問。陳趁北方內(nèi)亂遣吳明徹北伐,下邳一帶又成為爭奪的要點。 時至今日,邳州、彭城一帶仍控淮泗之路,為南北爭奪的要點,朱溫就曾以爭邳、徐而阻楊行密,這一點楊潞只一稍提,楊行密便即明白。 “耶耶,這便是女兒心中江淮守備的大致情況。大體說來,可以分為幾個層次:長江一線可作為一個層次,在這一線上有京口、廣陵、姑孰、歷陽等重鎮(zhèn),守護江南;長江至淮河之間可作為一個層次,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有壽陽、鐘離、山陽、盱眙等重鎮(zhèn),守護淮南;淮河至黃河之間又可作為一個層次,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有彭城、邳州等軍事重鎮(zhèn),守護淮北。這幾個層次,其實也就南北雙方隨著勢力消長而表現(xiàn)出的攻守形勢。南方強盛時,可以前出淮河以北,進取中原;南方衰弱時,則往往退守長江,消極防守;南北雙方勢均力敵時,則往往以淮河一線為對抗的前沿。如今耶耶欲要為后人立萬世基業(yè),自然要從彭城、邳州開始算起?!?/br> 楊行密苦惱道:“此等要地,朱溫自然也極其重視,欲意取之,何其艱難!” 楊潞露出笑容,仿佛小狐貍一般:“李正陽欲遠交近攻,需要我淮南配合,我淮南遠交近攻,又何嘗不需要李正陽來配合?雙方時不時對換一下,豈不就是雙贏?” 楊行密哈哈一笑:“這自然是雙贏……”他看著自家這長女,忽然長嘆一聲:“潞兒啊,可惜你是女兒身,若是男兒,我又何愁你那幾個不爭氣的弟弟將來會不會難保為父辛苦打拼幾十年攢下的這份家業(yè)!” 他說到此處,猶豫了一下,才道:“與李正陽聯(lián)姻之事,為父會派人與他商議。不過若是事情成了,你雖要嫁去夫家,按理該為夫家打算,但若渥兒有葬送為父心血基業(yè)之兆,還需你多想想辦法。” 楊潞心中大喜,立刻應了。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 事實上,楊行密如今才五十來歲,對于一個創(chuàng)業(yè)之君而言,應該算是“正當年”,但多年的征戰(zhàn)和勞心勞力讓他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近來的數(shù)次叛亂事件,更使他在心痛之下越發(fā)憔悴,選定繼承人之事變得日益緊急起來。 歷史上,楊行密的英年早逝,是楊吳政權(quán)的一場地震,而楊渥以初字之齡即位,更加劇了那次危機。事實證明楊渥不是一個好“領(lǐng)導”,這一點楊行密未必不清楚,但留給他的選擇畢竟太少,主少國疑,楊渥已然是他當時最年長的兒子了。有時候楊行密經(jīng)常在想,如果潞兒是男兒,該有多好?以她的智慧和手腕,繼承自己一手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楊行密擔心繼承人問題的同時,李曜正在從水路返回長安的途中。朱溫雖然聽從葛從周的建議迅速在鄆州西面鐵索攔江試圖截斷李曜的歸路,但他畢竟小看了李曜指揮運動戰(zhàn)的能力。在得到王師范全力供應后勤的幫助下,李曜再次上演了一出類似四渡赤水的好戲,輕松繞過從汴州開來攔截蒲軍的汴軍圍堵,轉(zhuǎn)到濮州附近登船,微笑揮別氣得吹胡子瞪眼的東平王,勝利回師。 雖說這次“神兵天降”的計劃,基本目標算是達成,但其中瑕疵也著實不少,按照李曜自己的標準來看,此次行動也許只能打六十分。未曾幫王師范擊敗楊師厚,盡量打擊朱溫的有生力量是一方面,沒有奪下鄆州交給王師范以平衡他和朱溫的力量是其二,而未曾將楊行密深深拖進對朱溫的拉鋸戰(zhàn)中,則是更大的失誤。 如果說前兩個目標未曾達成,有著不小的運氣因素,也許怪不得他失算的話,這第三個失誤的引起,卻免不了有算計未曾到位的原因了——他光記得楊行密死于公元905年左右,卻忘了楊行密畢竟不是突然暴斃,而是病死。這說明楊行密在死前已經(jīng)病了一段時間,但正是這一點忽略,使得這次出兵出現(xiàn)一個大的漏洞,讓整個拖疲朱溫的計劃黯然失色了許多。 按照李曜原先的計劃,在這次出兵之后要形成什么樣的局面呢? 首先,要讓王師范控制淄青及兗鄆,實力不降反增,成為朱溫背后的一把尖刀,讓朱溫既無法將其吃下,又無法對外用兵。 其次,使楊行密出兵彭城并與朱溫在這彭城一線形成拉鋸戰(zhàn),雙方均在此消耗實力,卻誰也奈何不得誰。 最后,在朱溫力量削弱且無力對外舉兵之時,策動劉仁恭反叛,南下對付王镕,于是河中或者河東方面則出兵收復澤潞、邢洺,乃至更進一步直接連魏博也端掉,徹底斷了朱溫再次北上的橋頭堡,從而對朱溫三面包夾,死死將他鉗制在中原腹心這一畝三分地里。 雖說即便達成這一目標之后,維持這種局面也需要十分高明的手段,但那總比連目標都無法達成要好。而眼下,由于葛從周的鐵索攔江之計,李曜不得不提前返回,結(jié)果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后續(xù)布局幾乎全部未曾完成。這就讓李曜不得不思考接下來該怎么做,才能盡量往此前的目標上推進。 王師范那邊,可以從其他方面加強他的實力,包括經(jīng)濟和軍事兩方面的輸血也在所不惜,在這一點上,壓力不算太大。 劉仁恭那邊也不是問題,只要朱溫被鉗制住,說動他出兵攻打王處直或者王镕,那都不是事,此人狼子野心,又一貫自大、貪婪,一旦沒有朱溫這個威脅,甚至不用策動,他自己也會去。 那么難點還是在于鉗制朱溫——王師范如今實力有限,就算給他輸血,他也不足以單獨抗衡朱溫,而李曜很清楚,自己還有很多事要辦,此時絕不會兵出潼關(guān)來跟朱溫在中原死磕。此次“神兵天降”,蒲軍號稱十萬,實際上也只有半數(shù)罷了,這也是為何李曜先打葛從周,再去找楊師厚的原因之一。葛從周兵力比楊師厚少,先打弱敵這種戰(zhàn)術(shù)原則李曜豈能弄錯?而打完葛從周之后再去找楊師厚,王師范就能配合作戰(zhàn),這時又是一次以多打少,正符合后世毛太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shù)思想。 既然如此,則讓楊行密出兵爭奪彭城仍然是必須做到的,關(guān)鍵是怎么做。 眼下的局面是楊行密已然臥病,而楊渥年幼,在淮南集團內(nèi)威望和人脈都十分欠缺。要在這種情況下說動楊行密,似乎很難…… 不過,李曜畢竟是李曜,難,不代表沒有辦法。想辦法有一個原則或者說先決條件:弄清目標的真實情況。 他首先回憶了一下原先的歷史。歷史上,隨著藩鎮(zhèn)割據(jù)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蔓延,各地豪強和藩鎮(zhèn)流亡軍人紛紛攫取地方權(quán)力。在南方,也形成了十數(shù)個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為權(quán)力繼承模式的政權(quán)。身為廬州豪強的楊行密,在取得了淮南節(jié)度使的職位后,對于繼承人的選擇,也以自己的子嗣為首先考慮物件。然而,當楊行密于天佑二年去世時,年僅54歲(虛歲,下同),尚未步入老年階段;其長子楊渥卻只有20歲。以20歲未經(jīng)戰(zhàn)陣之青年識見,繼承54歲飽經(jīng)烽火洗禮之盛年的遺產(chǎn),楊渥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幸,楊行密已經(jīng)從兩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一是對在能力上尚未成熟的長子進行培養(yǎng);二是對藩鎮(zhèn)內(nèi)部僚屬的人心進行籠絡。就第一點來說,楊行密對楊渥的培養(yǎng),從讓他獨當一面開始。天佑元年八月,“宣州觀察使臺蒙卒,楊行密以其子牙內(nèi)諸軍使渥為宣州觀察使”。此年楊渥19歲,楊行密不派遣其他得力的將領(lǐng),卻讓自己長子繼任宣州觀察使,無疑想對其進行培養(yǎng)。宣州是唐朝宣歙道觀察使的治所,當年楊行密便是在這里積蓄力量一舉消滅孫儒勢力,從而乘勝進入揚州。如此看來,楊行密的預期目的很明顯。第二點體現(xiàn)在楊行密去世前對繼承人的安排問題正式提上了議程,并詢問親近人員對擇嗣問題的看法: 楊行密長子宣州觀察使渥,素無令譽,軍府輕之。行密寢疾,命節(jié)度判官周隱召渥。隱性憃直,對曰:“宣州司徒輕易信讒,喜擊球飲酒,非保家之主;余子皆幼,未能駕馭諸將。廬州刺史劉威,從王起細微,必不負王,不若使之權(quán)領(lǐng)軍府,俟諸子長以授之?!毙忻懿粦?。左、右牙指揮使徐溫、張顥言于行密曰:“王平生出萬死,冒矢石,為子孫立基業(yè),安可使他人有之!”行密曰:“吾死瞑目矣。”隱,舒州人也。他日,將佐問疾,行密目留幕僚嚴可求;眾出,可求曰:“王若不諱,如軍府何?”行密曰:“吾命周隱召渥,今忍死待之?!笨汕笈c徐溫詣隱,隱未出見,牒猶在案上,可求即與溫取牒,遣使者如宣州召之。性格憃直的節(jié)度判官周隱,對于品行不端的楊渥能否勝任節(jié)度使的位置是懷疑的,因此他推薦宿將劉威。但作為左、右牙指揮使的張顥、徐溫,由于控制了當時各個藩鎮(zhèn)中通常是處于左右權(quán)力地位的牙軍力量,且迎合了楊行密希望立長子的意愿,最終使得楊渥能夠順利繼承權(quán)位。于是,天佑二年十月十六日,楊渥自宣州抵達揚州,“(楊)行密承制授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淮南節(jié)度留后”。楊行密死后,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宣諭使李儼的主持下,“承制授(楊)渥兼侍中、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tǒng),封弘農(nóng)郡王”。 楊渥看似順利地繼承了其父親的權(quán)力,但張顥、徐溫以其所擁有的牙軍掌握了廢置的權(quán)力。故楊渥不得不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特別是原來在宣州的勢力,以鞏固地位。史載:(楊)渥之入也,多輦宣州庫物以歸廣陵,(王)茂章惜而不與,渥怒,命李簡以兵五千圍之,茂章奔于錢塘。 在李曜看來,這一事件中包含了兩件事:一是楊渥向繼掌宣州的王茂章求取舊物,并在王茂章的拒絕后,發(fā)兵攻之;二是在李簡前往宣州之后,王茂章乾脆逃奔錢塘,去投靠當時的吳越王錢鏐。如此,楊渥從一上任就讓吳人失望了。此事的結(jié)果,重要的并非楊渥最終是否拿回了原來的舊物,而是他失去了一員甚至為北方的朱溫所贊許的大將。另外,在與吳越國中段邊疆問題上的較量之失利,也事關(guān)國運。楊渥鞏固權(quán)力的第二步是主動開疆拓土,以顯示自己的武功不比其父親差。而江西觀察使鐘傳的死,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在繼承權(quán)問題上的爭執(zhí),恰好給了楊渥一個機會。史載:天佑三年四月,江西鐘傳卒,其子匡時代立,傳養(yǎng)子延規(guī)怨不得立,以兵攻匡時。渥遣秦裴率兵攻之。 秦裴是楊行密時期的宿將,雖曾在光化元年與吳越國的交手中有上佳表現(xiàn),但從未作為統(tǒng)帥獨當一面。為了增加秦裴的實力,楊渥以原來在宣州時的心腹作為輔助。當然,最終洪州的攻克跟秦裴本身的智勇也是分不開的。李曜還注意到,在諸多敘述秦裴攻克江西洪州的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楊渥的心腹。當楊渥被張顥、徐溫排擠之時,才因為其心腹在秦裴帳下被張、徐的使者給殺害而提及。 李曜隱約記得《資治通鑒》里有過一條記載:渥之鎮(zhèn)宣州也,命指揮使朱思勍、范思從、陳璠將親兵三千;及嗣位,召歸廣陵。顥、溫使三將從秦裴擊江西,因戍洪州,誣以謀叛,命別將陳佑往誅之。 此處據(jù)司馬光的看法,似乎是張顥、徐溫為了除去楊渥的心腹而讓三將隨秦裴進攻江西。不過李曜覺得,與其說張、徐排擠三將,倒不如說楊渥主動讓三將跟隨秦裴出征,這樣既可以腹心的身份增強君威,又可與前線隨時保持聯(lián)系。最重要的是,讓原本一直待在宣州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歷的三將磨練一下,為以后增強自身政治勢力做準備。當然,三將最終被殺的命運,并非楊渥所能預見。對于楊渥能夠順利除去王茂章,并促使秦裴與三將合作最終攻下洪州的能力,似乎還可以從一些事實中得到答案。 首先是對當初在楊行密面前貶低自己舉薦他人的判官周隱的報復?!缎绿茣防镎f:“渥召周隱曰:‘君嘗以孤為不可嗣,何也?’隱不對,遂殺之?!比绻麤]有絕對的權(quán)力,楊渥即使想隨便殺人也是不可能的,何況周隱是楊行密時期的老臣。 其次,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軍事力量,《九國志》里說:“渥既嗣位,憤大臣擅權(quán),政非己出,乃置東院馬軍,置立親信,以為心腹?!边@里的“東院馬軍”,明顯是另一支牙軍,以對抗張顥、徐溫的左、右牙軍。正是在這支牙軍的輔助下,楊渥才得以恣其所欲。所謂“景王所為不道,居父喪中,掘地為室,以作音樂。夜然燭擊球,燭大者十圍,一燭之費數(shù)萬?;騿务R出游,從者不知所詣,奔走道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