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節(jié)
李衎的臉色頓時變了。 馮道此次出使契丹,自然絕非游玩,乃是真正的身負使命。 由于大唐過去的威懾多少還有些殘存,游牧民族求得中原皇帝的‘封冊’來取得對部族的統(tǒng)領合法性在北地十分尋常,所以歷史上那位契丹英雄、遼國太祖耶律阿保機也曾數(shù)次派使人前往中原,希望得到唐廷的冊封,保住自己地位。只是令阿保機始料未及的是,那個時空中的唐昭宗李曄當時自身難保,在天祐元年被朱溫殺害。新皇帝更是個朱溫掌控下的小玩偶而已,阿保機愿望落空。 不過凡事有兩面,李唐朝廷的冊封雖沒了指望,實際掌握朝政的朱溫卻派人主動泛海繞道,帶了書信、衣帶、珍玩等物與契丹人修好結盟。當時的情況是李克用要拉攏契丹人,朱溫也明白崛起于塞北的契丹部族是不能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所以才不遠千里,遣使前來主動示好。朱溫也希望得到塞北契丹部族的擁護與支持。 耶律阿保機人雖在塞北,卻也知朱溫與李克用乃是宿仇。那會兒他才剛剛與李克用結為異性兄弟,誓約言猶在耳,如何做這種背盟之事?雖然朱溫在唐廷中是說一不二的人物,畢竟是人臣,與之結盟名不正、言不順,雙方結盟之事只有不了了之。 而在這個時空當中,李曜發(fā)現(xiàn)自己的蝴蝶效應似乎日益嚴重,尤其是很多事情都開始提前發(fā)生,比如阿保機的崛起,似乎也比原先的歷史上早了幾年。這就讓他覺得對于契丹的一些安排要提前進行了,要不然萬一其他一些事情也都跟著提前,誰知道會不會量變引起質變? 唯一讓他略微放心的是,自己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對契丹有所警惕,后來具備一定條件之后,對契丹乃至渤海國方面都進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排,以保證今后自己能夠有效掌握局面。當然,這些安排都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盡量不引人注目。 此次馮道來北地十分匆忙,剛從南線史建瑭大軍處回到長安,第二天便受命北上,一路緊趕慢趕,就是為了及早到達契丹領地。為何這么著急?因為“幽州局”方面已經(jīng)確定了一個消息:有朱溫的使者到訪契丹,好在看起來并沒有取得什么成果。 馮道在北上的路到又再次收到后續(xù)信息:朱溫的使者意圖聯(lián)絡耶律阿保機,并與之聯(lián)盟,既監(jiān)視幽州鎮(zhèn)對汴梁的“忠誠”,又合力對付河東李克用。好在李曜回復此前李克用的消息之后,李克用隨即遣使向阿保機轉達了大唐朝廷的意思:愿意在合適的時機對阿保機進行冊封。 阿保機聽了這句話稍微有些錯愕,什么叫“合適的時機”?但他隨即想到,難道中原朝廷是指自己還不是可汗? 不過不論怎么說,既然大唐朝廷愿意冊封,那朱溫方面就沒有多少合作的必要了,他這人說做就做,當即打發(fā)朱溫派來的使者走人。隨后,阿保機率部眾繼續(xù)擴張與征服事業(yè),分兵征討奚、霫、女真等未附的部族。 馮道北上契丹其實頗不方便,因為幽州掌握在劉守光手中,馮道必須走代州過雁門關,從云州往東北繞行。然而,他還未曾趕到契丹,契丹部落中便發(fā)生了一件大事——痕德堇可汗歸天了。 此時,在阿保機多年辛苦征伐、努力經(jīng)營下,契丹部族的軍國重權已經(jīng)完全掌握在他耶律阿保機之手,然而汗國名義上的首領卻仍是痕德堇。根據(jù)部族傳統(tǒng),汗位的繼承者仍將在遙輦氏中產(chǎn)生。只是隨著耶律阿保機軍事實力的增長,契丹民族已經(jīng)介入中原政權的爭斗,成為其中舉足輕重的一股新興勢力,在契丹各部族中阿保機也成了當仁不讓的核心人物。遙輦氏在阿保機面前已經(jīng)失去了昔日的光環(huán),其他部族酋長也無法漠視他的存在。在眾酋長仍然猶豫不絕之際,曷魯率先勸進! [無風注:史載痕德堇有遺命立阿保機為可汗,不過在此時,契丹似乎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況且《遼史》中的記載又是根據(jù)耶律儼等人的史料所撰,因此史家此處之言,當有“為尊者諱”的曲筆。歷史雖然已過去了千年,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已不可考,但事情想來不會如史籍所載那樣輕描淡寫。耶律曷魯之所以成為人大佐命、定冊第一功臣,被喻為“心”,所謂定冊與佐命也是指此次擁立阿保機出任可汗之位。] 對于契丹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此事,阿保機假意推辭道:“先祖雅里曾經(jīng)因不當立而讓賢與遙輦氏,現(xiàn)在我如果去做可汗,豈非是陷先人于不義?” 耶律曷魯當即“駁斥”這種錯誤觀點,誠懇萬分地勸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從前,我們先祖不做可汗是因為既無遺命,也無符瑞之事,所以讓賢與遙輦氏。如今兄長積有人望,出任汗位乃是名至實歸。兄長繼汗位,必光大我部族,漢人曾有一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還請兄長切勿推辭!” 其他部族酋長見阿保機出任可汗之事已經(jīng)是眾望所歸,于是也醒悟過來,紛紛勸進,一同推舉他為可汗。這時候的阿保機,早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吳下阿蒙。不但身邊有曷魯?shù)却髮樗麤_鋒陷陣,更有數(shù)名燕地漢人充任他的智囊。其中有韓知古、韓潁(韓延徽)、康枚(康默記)等士人,做他的幕僚,追隨左右以備咨詢,這時候也都一齊勸他。 阿保機本身便是天縱英才,有這些文士襄助,更是如虎添翼,平日里無事,這些漢人就為他縱論古今為政之得失、歷代興亡之事,對“共勸他不受代”之因心知肚明。于是阿保機“三讓,從之”! 對阿保機繼汗位之事,究竟是痕德堇生前主動讓賢,抑或是臨終遺命,其實都無關緊要,因為不論如何,都無礙于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的事實。 實際上阿保機得以取代痕德堇成為契丹部族的可汗,是耶律氏家族經(jīng)過數(shù)世努力、歷時一百余年的臥薪嘗膽,重新取回了原本就是屬于自己的東西而已。深受漢人文明影響的阿保機,早在內心深處想要化家為國,借助各方力量,挑戰(zhàn)遙輦氏在部族中的傳統(tǒng)首領地位,取而代之了。 他這些年的爭戰(zhàn),與積極介入中原各地方政權的博弈,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現(xiàn)在以退為進的假意推辭,也是為了檢驗一下自己在契丹各部的威信能否達到懾服所有。正是為最終取代痕德堇在做最后的努力!痕德堇仿佛便是契丹的李曄,差別不過一個空頭可汗和一個空頭皇帝罷了,即便真是主動讓賢,也不過如漢人朝廷的禪讓一般,何足道哉! 漢民族的大一統(tǒng)與家天下思想,與阿保機的心思不謀而合,漢人的智慧、文明,也在阿保機化家為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有一名明教韓知古的漢人,作為阿保機智囊團體中的一分子,對此居功甚偉。 韓知古此人,乃是幽州薊人,[無風注:如果史料真實無誤,應該與后來趙宋開國功臣趙普乃是同鄉(xiāng),都是現(xiàn)在北京西南廣安門附近地方人,而‘韓、劉、趙、馬’都是燕地漢人中的望族。與趙普的家庭出身類似,韓知古的父親曾做過薊州司馬的六品小官。而趙普父親曾任相州司馬一職。]中世紀的燕地多產(chǎn)奇士,其中原因耐人尋味。州司馬一職雖品秩不高,不過是中層地位的官僚家庭,但卻是文職。 也就是說,韓知古是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很顯然,這樣的家庭背景足以使韓知古在童年就獲得良好的蒙學教育機會,隨著契丹部族的入塞侵擾,韓知古的蒙學被迫中斷。六歲的時候,被淳欽皇后的兄長欲穩(wěn)擄掠,帶回了塞北。當時的述律平,也就是后來的耶律阿保機妻子見他聰明機靈,所以收在身邊,最后成了淳欽皇后述律平的陪嫁媵(隨嫁之人)臣。 雖然韓知古幼年被擄掠苦寒之地的塞北,又是做為陪嫁的奴仆下人出現(xiàn)在阿保機的身邊的,但卻因禍得福,得以接近契丹權力中心。最初,韓知古的才華并未引起阿保機的注意。好比后世一位著名人士所言:懷才與懷胎一樣,需要時間才能顯現(xiàn)。自視甚高的韓知古不堪忍受駢死于槽櫪之間,于是在怏怏不得志的時候,就選擇了遠遁。 逃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方如愿,但是回到家鄉(xiāng)時候,卻讓他大失所望:劉仁恭父子在幽州的倒行逆施,呆在家鄉(xiāng)還不如回草原做奴隸衣食無憂的穩(wěn)妥。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席不暇暖,韓知古就又考慮趕緊離開的事情了。走得慢了,就有被臉上刺字成為普通軍士替劉氏父子賣命的可能,如何死,死在哪里也是不可知的事情。此時中原,戰(zhàn)亂頻仍——朱溫進擊滄州的大軍剛剛離開,明顯是生死未卜之地,無奈之下,韓知古只有原路返回。 【無風注:關于這一條,《遼史》中的許多記載,與《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前后矛盾,經(jīng)不得推敲。而且遼史因為歷史的原因,不可能如宋史那樣資料多種,可以相互考證。只能用心閱讀,詳加比較、考證了?!顿Y治通鑒》中的記載,應該更接近于歷史真實,因為內容乃是取自當時漢人趙志忠《虜廷雜記》中的記載。 在《遼史》中的記載,韓知古才干被阿保機發(fā)現(xiàn),卻成了:其子匡嗣得親近太祖,因間言。太祖召見與語,賢之,命參謀議。根據(jù)考證,韓匡嗣是韓知古第三子,出生于遼神冊元年、即公元917年,‘匡嗣以善醫(yī),直長樂宮,皇后視之猶子?!n匡嗣直長樂宮應該是成年之時,而皇后視之猶子,說明韓知古因為媵臣的身份隸宮籍,他的兒子韓匡嗣才得以養(yǎng)在皇后身邊?;蛘呤悄暧椎捻n匡嗣思父心切,在阿保機面前哭訴。韓知古這才引起阿保機的注意。立刻遙授彰武軍節(jié)度使,逐步受到重用,最后在天顯年(公元926—937年)間卒。 韓知古的生卒年史料中未有明確記載,但遼史中稱他為佐命功臣之一,這句話太值得思考了。且不談佐命功臣的功績?yōu)楹问?,只是從《遼史》的記載中就有相互牴牾之處。譬如《遼史·百官志》中記載‘太祖初有漢兒司,韓知古總知漢兒司事’;另《遼史·太祖紀上》中記載七年十月(公元913年)‘詔群臣分決滯訟,以韓知古錄其事,只里姑掌捕亡。’這兩處記載均在韓匡嗣出生之前,韓知古既已經(jīng)躋身于契丹的政治權力核心,當然沒有必要再選擇逃亡了,更不會有因為兒子的原因,方始得到阿保機賞識的咄咄怪事了! 而另一位阿保機賞識重用的漢臣韓延徽,入仕遼廷的記載,更證實了《資治通鑒》的記載或許也出現(xiàn)了以訛傳訛的情況。當然,這都是一家之言,并非什么定論。本書中姑且按此安排,讀者諸君姑且一看。 倘若這個假設的確是事實,那么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形,想來原因有二,一者,中原王朝士民不愿意正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這是一種慣性思維使然,道德文章如司馬光者,怕也無法擺脫時代的思想束縛;二者,司馬光所載這一條并不是經(jīng)過自己嚴密考證,只是轉自同時代的《虜廷雜記》一文,其作者趙志忠對于契丹國事,有些也是一知半解,所載或者是出于傳聞也未可知。鑒于“重華夏而輕夷狄”思想大行其道,司馬光老先生在遼史上稍有不慎,也算不得什么。 本書采用韓之古曾經(jīng)南逃而又自行北返這一說法,其實并非“忠于史實”,而是“忠于劇情需要”,關于這一點,讀者諸君今后即可知曉原因?!?/br> 在韓知古、曷魯?shù)热藦姀娐?lián)手、聯(lián)袂演出之后,阿保機最終答應代遙輦氏為契丹可汗,阿保機命人在如迂王集會堝,燔柴告天,即可汗位。他真正成為了契丹汗國的君王——可汗。順便,他還開始引入一些漢化的制度設置官屬,這當然為了方便統(tǒng)治,要知道這時候的契丹部族已經(jīng)膨脹,必須借用漢族“封建統(tǒng)治”的官制來管理契丹人民了。 契丹的燔柴告天,與漢人禮制中的燔柴祭天不同,是契丹民族受回鶻民俗的影響,更確切的說,是受摩尼教在契丹地區(qū)傳播影響所致。摩尼教正是后人熟悉的‘明教’、‘魔教’。本是傳自回鶻,而契丹文化受回鶻影響至深,皇后述律平也是回鶻后裔。而摩尼教從傳入中原之后,生根發(fā)芽,成為中原地區(qū)的一個地下秘密教門。北宋徽宗年間浙江方臘的起事,正是以明教教眾為依托的。 阿保機取代遙輦氏,這種大事幽州局用最快的速度匯報給了李曜。雖然幽州局拿到的情報表示過程比較順利,但李曜仍然認為,阿保機取代遙輦氏應該是“強取豪奪”,并不是遙輦部主動讓賢。因為根據(jù)他掌握的別的情報對比來看,阿保機在掌握在契丹部族軍政大權之后,隨著實力的增長,恃強凌弱,‘侵吞諸部’的事情根本就沒少做。一如后來的蒙古大汗鐵木真,在氏族部落向封建進化的過程中,侵犯原來部落利益的事情也做了許多。從李曜才能進行的“歷史對比現(xiàn)實”來看,歷史上阿保機后來遇到的部落聯(lián)盟反對者甚眾來看,李曜覺得自己的推斷應該更接近于真實。 阿保機即汗位之后,立即‘命曷魯總軍國事’,做為擁立自己的回報。 然而與歷史上不同的是:歷史上阿保機三十六歲登上契丹可汗之位,而如今他只有三十歲。李曜心中微微有些著急,阿保機提前成為契丹可汗,會不會導致契丹崛起更加迅速,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更加巨大?自己完成天下一統(tǒng)的計劃要不要加速?加速會不會導致中原戰(zhàn)亂烈度更強,危害更甚?會不會反而使中原進一步衰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難吶! 而阿保機并沒有停止自己擴張、征伐的腳步,登上汗位只是他人生事業(yè)中另一個新起點。半個月后,契丹大軍立刻出征討伐黑車子室韋,幽州劉家此時正在內亂,根本無暇顧及從前的附屬。沒有了保護傘的黑車子室韋,在契丹鐵騎攻擊面前很快潰不成軍,此次出兵,阿保機斬獲甚眾‘降其八部’。在契丹人反復征討下,黑車子室韋勢力一蹶不振,歷史上,在這次出征的兩年后,黑車子室韋終于盡數(shù)被契丹部族征服。 然而,李曜收到信隼傳訊獲知這一消息時,繞道趕往契丹的馮道一行居然仍未到達契丹汗帳,歷來“算無遺策”的李曜難得的有些懷疑自己派馮道從長安趕去是不是有些失策,早知道北地被契丹一通亂戰(zhàn)打得如此糜爛,治安不靖如斯,還不如讓幽州局找?guī)讉€得力人手充當使者算了。雖然規(guī)格上顯得有些不尊重,但畢竟此時事急,拖不得啊。 別人不知道,李曜卻是知道,現(xiàn)在蝴蝶翅膀扇動得太厲害,很多事情都有失控的征兆,小心總無大錯。畢竟在原先的歷史上,就在距離阿保機登上契丹部族可汗之位的兩個月后,朱溫就已經(jīng)弒唐帝自立,建國號‘梁’了。而登上帝位之后的朱溫則再次遣使告知阿保機。那時的阿保機自然對來使的意思明白得很,知道朱溫那舉動看似平常,實則是在詔告天下“現(xiàn)在的天子是朱三,中原改朝換代了!” 那情況與現(xiàn)在略有類似:朱溫的使者去得太及時了,新上位的朱溫想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而阿保機何嘗不是如此,新任可汗之位的他也急需得到中原政權的認可,籍此穩(wěn)固汗位。雙方一拍即合,雙方相互遣使通問,各取所需。阿保機為取得契丹汗位的合法性,只有率先承認朱梁政權的合法性,以期求得朱溫的冊封,保住自己的汗位。阿保機主動遣使帶了良馬、貂裘等物聘梁,奉表稱臣,以求封冊。 朱溫見到契丹使臣之后,同樣是喜出望外,契丹部族的主動稱臣,無疑滋長了他的自信。興奮之余,又派出郎公遠與渾特兩位大臣前往塞北,相約共同舉兵攻滅李克用,然后封冊契丹阿保機與朱梁為甥舅之國,同時命阿保機以子弟三百人入衛(wèi)京師,實則是令阿保機遣質入中原。 阿保機一見自己請求封冊之事,朱溫答應是答應可是還有附帶條件,當時就十分不快。自己與李克用結為兄弟,讓他背叛盟約,貽笑塞北,豈不是面上無光。況且朱溫與李克用年齡相仿,自己與李克用兄弟相稱,現(xiàn)在稱臣不說,還因此而矮了一輩,這更是讓他在心底難以接受。阿保機細思利弊,就對結盟之事產(chǎn)生了猶豫。郎公遠與渾特等一行只好無功而返。 而李曜急的也是時機問題。他雖然未曾像朱溫一樣篡唐自立,但他如今正在從各個方面“養(yǎng)望”,如果能通過朝廷冊封契丹可汗一事,重新逐漸樹立朝廷權威,即便加分不大,多少也是好事。更別說契丹如果成為盟友,對幽州劉守光也有震懾作用。 另外,與朱溫不同,李曜做這件事成功的幾率很大,畢竟他無須讓阿保機改變什么立場——阿保機在中原方面還沒有確定的立場——只需要在阿保機最需要中原認可之時送上認可,多半便能收獲一個正在崛起的盟友,何樂而不為? 馮道在李曜飛訊之下也是盡量加快速度,奈何契丹此時戰(zhàn)斗力飆升,統(tǒng)治能力還未得到相應的提升,遠離汗帳的西部邊疆亂成一鍋粥,一些并非契丹本族的部落被契丹欺凌得狠了,只好打起往來客商的主意,馮道一行人數(shù)并不算多,一路雞飛狗跳之下,才剛剛進入契丹有效統(tǒng)治區(qū)域,又有一件大事發(fā)生了:平州刺史劉守奇率眾來投附阿保機。 這位劉守奇不是別人,正是劉仁恭的另一個兒子,劉守光囚父奪權的舉動,傳到了遠在平州的兄長耳中,劉守奇震驚之余,更是惶恐不安。前思后想許久,不敢在平州地方久駐,生怕弟弟劉守光突然打上門來,索性率領手下數(shù)千軍民北走塞外來投阿保機。阿保機大喜過望,溫言安撫一番,把劉守奇等眾安置于平盧城、后世的遼寧朝陽市。 [無風注:話說劉仁恭究竟有幾個兒子,這幾個兒子是否一母同胞,因何劉守奇不去滄州尋找另一個兄弟劉守文,共同起兵紓難而是遠走塞北?這一切都已經(jīng)成了歷史之謎,真相如何,只有等待更多的史料重現(xiàn)天日了。不過由于遼史粗疏,缺失又多,只怕前途堪憂。好在本書對此人不必計較太多。] 劉守光在囚父之后,又逼走了平州刺史、兄長劉守奇,志得意滿,自稱幽州平盧節(jié)度使。消息傳至滄州,滄州的節(jié)度使是劉仁恭的另一個兒子劉守文。劉守文見劉守光竟敢悖逆父親,大怒之下立刻點齊本部人馬,前去幽州興師問罪。 然而劉守文雖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兄弟二人一交手,他根本不是弟弟的對手,所部一敗再敗。無奈何之下,竟然也想到了向阿保機請援。從幽州去契丹汗帳,路途可比馮道便捷百倍,劉守文遣使請求阿保機出軍助自己征討劉守光。[無風注:據(jù)《遼史》記載:三月,滄州節(jié)度使劉守文為弟守光所攻,遣人來乞兵討之。命皇弟舍利素、(舍利者,契丹部族官名,亦作蘇,為阿保機六弟。)夷離堇蕭敵魯以兵會守文于北淖口。進至橫海軍近淀,一鼓破之,守光潰去。因名北淖口為會盟口。] 阿保機從劉守文所請,希望趁著幽州地方劉氏父子、兄弟內訌的良機,就此染指中原,逐步滲透。所以派出了自己的妻兄室魯、即蕭敵魯率軍前往平州,從榆關、今山海關與劉守文會盟共同進討劉守光。 自劉守奇扔下平州北走之后,平州也成了劉守光的統(tǒng)轄范圍。在聞聽兄長劉守文大敗之后,居然勾結契丹部族入寇的消息之后,他也不敢大意,立刻提兵屯防平州險要。 劉守光這廝得自父親的狡詐、‘機智’遺傳基因甚多,一次敗北之后,立刻調整戰(zhàn)略戰(zhàn)術,決意智取。于是派出手下人前往契丹軍中與室魯約降,室魯自出軍以來,根本沒有遭遇到燕軍象樣的抵抗,這時候見劉守光大敗之余,主動前來請降,不疑有它,只是率了一些親信就來赴劉守光的‘鴻門宴’。劉守光張帷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還沒有等國舅爺品出燕地美酒的味道,人就成了劉守光的階下囚。 丟了國舅爺,部族人知道回去之后也不會有果子吃,于是聚眾哭求劉守光,愿意出五千匹馬交換室魯,劉守光仍不肯答應。室魯被劉守光俘獲的消息如生了翅膀般傳至了阿保機汗帳,阿保機最后出重賂贖回了妻兄,至于價值幾何,旁人自然不知,阿保機顯然也不會樂意到處嚷嚷,不過很顯然,劉守光是一定不會放過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良機的。 室魯既是阿保機妻兄,又是阿保機的左右手,在阿保機出任契丹可汗之后,為了鞏固汗位,新成立了腹心部做為他的近衛(wèi)軍,從各部族精選了數(shù)千契丹勇士隸屬于曷魯、室魯、阿古只等心腹統(tǒng)率。這次室魯輕敵失手被擒,也是有原因的。從前室魯多是追隨在阿保機左右,從未獨當一面。這次統(tǒng)率萬余精兵出塞,本想著來個精彩亮相,博個碰頭彩的,哪知道卻鬧了個灰頭土臉,人也成了劉守光的階下囚。 室魯是阿保機心腹重臣,阿保機必須得花巨資贖回。史稱這一事情為‘牛酒之會’,從此契丹部族與劉守光實現(xiàn)了短暫的和平,阿保機的注意力轉向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對塞外其它部族的征服。[無風注:《舊五代史》對此事件的記載為:仁恭季年荒恣,出居大安山,契丹背盟,數(shù)來寇鈔。時劉守光戌平州,契丹舍利王子率萬騎攻之,守光偽與之和,張幄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擒舍利王子入城。部族聚哭,請納馬五千以贖之,不許,欽德(即痕德堇,此時應作古)乞盟納賂以求之,自是十余年不能犯塞。] 阿保機與劉守光達成了協(xié)議,在繳納了一筆不菲的贖金之后,悻悻班師。契丹軍撤出戰(zhàn)團,劉守文與劉守光兄弟二人兄弟鬩墻、手足相殘,很快就于疆場上見了真章。 劉守文雖有心主持公道,替父親教訓這個忤逆子,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與劉守光兄弟二人一場惡戰(zhàn),本來是占盡上風,忽然間卻被劉守光的慘敗觸動心底的柔腸,反而被弟弟趁他心潮起伏時候,反敗為勝,自己也被劉守光活捉,與劉仁恭父子二人淚眼人看淚眼人去了。但是劉仁恭雖對孽子劉守光看走了眼,卻沒有看錯這個長子,‘守文’這名不是白叫的。果然是有些太過文弱,須知慈不掌兵,cao婦人之仁,如何會是膽大妄為、泯滅良知的劉守光對手? 劉守光把父親嚴加看管之后,挾戰(zhàn)勝之余威押著兄長前去光復滄州。有劉守文在手,自然輕松攻破滄州城,城破之日,劉守文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良善者在卑劣者面前只能落的身首異處。 劉守光自從囚父殺兄以來,心底暴戾的性情更失了羈縻,整個人變的喜怒無常,對待幽州治下臣民極盡酷毒殘忍之能事。處置犯人的時候,直接把人裝進大鐵籠中,然后四面燃火炙烤,人在籠中避無可避,被火燒的慘呼連聲……更發(fā)明了鐵刷子,專門剔剝人的肌膚、臉面,種種酷刑,不一而足。 劉守光在自任平盧、幽州節(jié)度使之職后,也希望與北鄰阿保機實現(xiàn)互不侵犯的睦鄰友好關系。于是主動遣使前來修好,這位使人正是后來被阿保機視為左右手的漢臣韓延徽。 韓延徽與韓知古雖同是幽州地方人,二人卻并不是同鄉(xiāng),韓知古乃是薊人,而韓延徽卻是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唐末、五代時候,幽州地區(qū)不但有庶族地主,還有社會地位顯赫一時的望族。他們不但占有廣袤土地,而且還極有權勢。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韓、劉、馬、趙’四大家族,這其中就有韓延徽家族。 與韓知古出身不同的是,韓延徽的父親曾做過薊(今河北薊縣)儒(今北京延慶)、順(今北京順義)三州的刺史,在廊坊地區(qū)屬于有權有勢的望族。韓延徽受儒學文化浸yin,從小在心中存了華夷之分,出使來到塞北,見了阿保機只一揖而已,人卻直立不拜。阿保機見劉守光手下的一介使人對自己如此輕慢,不由心下大怒。雖然沒有殺他,卻直接把他趕到草原上為契丹人牧馬去了。 好在韓延徽做‘弼馬溫’其實沒幾天時間,阿保機之妻述律平慧眼識才,勸諫丈夫道:“此人威武不能屈,乃是賢者,何不釋而用之?!卑⒈C求賢若渴,聞言立刻召回韓延徽,一番問答之后,見韓延徽果然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授以官職,用為謀臣。契丹部族有什么難以決斷之事,就去向韓延徽咨詢。 劉仁恭父子在幽州地方暴虐害民,燕民多數(shù)逃入塞北,謀求生路,只是初到塞北苦寒之地,人生地不熟,生活起居也不能適應草原游牧民族的習性,許多人呆不久之后,就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得到阿保機信用之后,韓延徽不但參與謀劃軍政,而且主動獻策安撫流亡至此的漢民。 韓延徽建言獻策:想要長治久安,契丹汗國必須要建衙開府、修筑城郭,如漢制一樣建立各種市場里巷,再委派官吏管理,供給種籽耕牛,令這些漢人開荒耕植。使燕地漢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而且為壯年男女擇偶婚配,讓他們在塞北休養(yǎng)生息。這樣一來,生民才會安居樂業(yè)。果真可以實現(xiàn),就是趕他們走也不會再離開的。 阿保機一聽言之有理,無不聽從,立即著手一一實施。果然,韓延徽的計策大妙,燕地漢人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小民生逢亂世,只求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至于皇糧繳給何人,原來也是并不在意的。但是出乎阿保機意料的是:游民不再逃亡了,韓延徽自己卻突然來了個人間蒸發(fā)。 阿保機派人四出尋訪,仍是不見蹤跡。習慣了韓延徽在身邊的日子,一時間離開這個智囊,阿保機有些不太適應。阿保機從失去韓延徽之后,簡直是茶飯不思。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一天夜里,阿保機迷迷糊糊在睡夢中,夢到了一只白鶴從他的大帳中翩躚而去,許久,去而復返。阿保機從夢中醒來,興奮地對左右說:“延徽今日必至!”左右人知道可汗思念這位漢人智囊,只好隨口附和,哪知道,過一會兒,韓延徽果然前來拜見阿保機。 阿保機大喜,快步走上前,撫了韓延徽的背問他因何不辭而別,又怎么去而復返?韓延徽恭恭敬敬道:“家母年邁,我久處塞北,思親心切。又怕汗王不允我南返,所以不辭而別。臣雖南歸,卻心懷陛下社稷,忠孝不能兩全,是以復來?!?/br> 阿保機聞言大喜,于是賜韓延徽契丹名為‘匣列’、意為復來,信任如初。 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他回到家鄉(xiāng),見過母親之后,幽州地方?jīng)]有辦法再呆,如果被劉守光知道自己有辱使命,還偷偷潛回的消息,一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于是辭別母親,直接投奔了河東李克用。李克用曾聞其名,打算用之。哪知道李克用身邊卻有人容他不得,在旁百般挑撥。韓延徽見‘梁園雖好,卻非久留之所’,于是借回鄉(xiāng)省親的藉口,離開河東,飄然而去。 路經(jīng)河北地方,宿在同鄉(xiāng)王德明的住處。王德明關心地問起他意欲何往,韓延徽據(jù)實相告“吾將復走契丹”。王德明以為他在故意說笑,心下不以為然。韓延徽笑著為他釋疑道:“阿保機失去我,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見我去而復返,一定是喜出望外?!?/br> 等到他再次出塞,一切如他所料。阿保機正是事業(yè)草創(chuàng)、百廢待興,急需得賢治定。 然而他對阿保機隱瞞得最深的一件事,卻是他在從河東北返契丹的途中遇到了一名漢人,并且和那人一行人一同前往契丹汗帳,順帶充作一行人的向導。 他所偶遇的那漢人,不是別人,正是馮道。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 當馮道走進契丹可汗汗帳的時候,耶律阿保機目中閃過一道精光,隨即站了起來,豪爽地笑道:“承蒙大唐天使光臨契丹,耶律億深感榮幸,愿大唐皇帝陛下龍體康泰、右相閣下萬事如意。”耶律億,是阿保機的漢名,在大唐天使面前,他選擇了自稱漢名。 這是馮道第一次面見阿保機,在他看來,耶律阿保機的確第一眼看去,就給人以強烈的英雄之感。在馮道看來,這個比老師只大四歲的男子,氣質完全不同于老師李正陽,雖然他二人都毫無疑問可以稱得上英雄。 馮道曾經(jīng)在心中品評自己的那位老師,他的看法是,老師“遠看如山,近看如淵”。這個評語如果換成后世的說法就是:遠看偉光正,近看不可知。不了解他的人只知道他的決斷永遠英明正確,他的思想永遠高不可攀;可一旦真正開始了解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永遠無法完全跟上他的思路,也永遠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阿保機則不同! 哪怕阿保機盡力露出人畜無傷的耿直笑容,馮道仍然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匹狼,而且是天生的頭狼!他的眼中隱藏著對敵人冷漠的殺機,和對自己人寬大的包容,如果還有其他,那就只能是……權欲!最貪婪的權欲! 權欲,在曾經(jīng)的馮道心中,是一個極端貶義的詞匯,但在老師這幾年的教導下,學會了“用辯證法看待萬事萬物”的馮道卻知道,至少在阿保機這里,權欲,是他奮斗的原動力,是他永無止境追求的目標。一頭精明的頭狼,一旦有了這樣的權欲,他必將不斷地征服,直到死去。 如果只有權欲,馮道并不擔心,他擔心的是,耶律阿保機不僅有巨大的權欲,而且有足夠的能力。即便不說他迄今為止的戰(zhàn)績,就說剛才迎接天使的這幾句話,這個貌似粗豪的契丹領袖,其實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他的智慧。倘若自稱漢名耶律億只是草原部落面對大唐天使時下意識的恭敬,那么他祝李曄“龍體康泰”,卻祝李曜“萬事如意”,則很清晰的說明了他對大唐朝廷現(xiàn)狀有足夠的了解——皇帝只要龍體康泰便可,倒是右相閣下,可得萬事如意才好??! 難怪老師讓我小心仔細地觀察阿保機! 馮道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不卑不亢地笑道:“大于越英武睿智,功蓋八部,遂有舉族推崇,尊為領袖,我今受命天子,奉詔前來,冊封大于越,大于越可上前聽封?!?/br> 阿保機見他左一個大于越,右一個大于越,顯然是不承認自己這個可汗的地位,心中雖然不滿,卻也不好此時表露,他也知道馮道的意思,無非是說:你這個可汗,得我大唐天子冊封之后才算數(shù)! 忍下一口氣,耶律阿保機果斷從主位走下,恭請馮道上前。馮道站定主位,南面宣旨,冊封耶律阿保機為“松漠郡王”并為“契丹八部可汗”。 消息傳出,王帳附近一片歡騰,可見“大唐”二字,縱在此時,仍頗有效力,至少在人心方面,仍是“虎死不倒威”。 接下來自然是賓主談笑盡歡,阿保機心中也極高興,下令好生款待,剛要開宴,忽然外間喧嘩。阿保機面色一沉,下意識看了馮道一眼,馮道恍如未聞,輕輕抿了一口馬奶酒,仿佛閉眼回味——其實他根本喝不慣這東西,只是裝模作樣罷了,以免阿保機難看。 阿保機瞪了曷魯一眼,曷魯不敢怠慢,親自去看,不多時帶上來一人,衣冠相貌與中原幾乎無異,也頗年輕,大概不到四十歲,多少總有些異族之感。 阿保機一見此人,立刻皺眉:“貴使怎么還在契丹?”言下之意頗不歡迎。 誰料此人竟然不答這話,反而四下一打量,然后朝馮道問道:“不知閣下可是上國天使?” 馮道略微詫異,仍然點頭:“我即大唐天子欽使,你是何人?” 那人聞言,面色一肅,當場跪下,大禮參拜之后才道:“外臣渤海國鴻臚寺卿大封裔,參見天使,愿大唐皇帝陛下圣體安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