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書迷正在閱讀:完美主義癥候群、隔墻撩愛、狂野戰(zhàn)兵、影后重生之豪門萌妻、獨愛99次:寶貝閉上眼、魔醫(yī)相師之獨寵萌妃、媽咪,今夜上誰、誘夫:囧妃桃花多、密道追蹤(出書版)、霸道總裁寵夫計劃
秦始皇盡滅六國,事在公元前221年,自此至公元189年,董卓行廢立,東方州郡,起兵討卓,海內(nèi)擾亂分裂,共四百年,稱為中國的盛世。在這一時期之中,中國的歷史,情形是怎樣呢?“英雄造時勢”,只是一句夸大的話。事實上,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正因其能順著時勢進行之故?!皶r勢造英雄”這句話倒是真的,因為他能決定英雄的趨向。然則在這一個時期之內(nèi),時勢的要求,是怎樣呢? 依我們所見到的,可以分為對內(nèi)對外兩方面: 對內(nèi)方面,在列國競爭之時,不能注全力于內(nèi)治;即使注意到,亦只是局部的問題,而不能概括全體,只是一時的應(yīng)付,而不能策劃永久。統(tǒng)一之后,就不然了。阻礙之力既去,有志于治平的,就可以行其理想。 對外方面,當時的人看中國已經(jīng)是天下的一大部分了。未入版圖的地方,較強悍的部落,慮其為中國之患,該有一個對策;較弱小的,雖然不足為患,然亦是平天下的一個遺憾,先知先覺的中國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亦有其應(yīng)盡的責任。 所以在當日,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對內(nèi)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guī)模。(二)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內(nèi),其未能的,則確立起一條防線來。 秦始皇所行的,正順著這種趨勢。 在古代,阻礙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國的紛爭。所以秦并吞六國之后,決計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為匹夫”??さ脑O(shè)立,本來是軍事上控扼之點。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設(shè)立據(jù)點的必要。所以秦滅六國,多以其地設(shè)郡。至六國盡滅之后,則更合全國的情形,加以調(diào)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當時的郡守,就是一個不世襲的大國之君,自亦有防其專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個御史去監(jiān)察他(當時還每郡都設(shè)立一個尉,但其權(quán)遠在郡守之下,倒是不足重視的)。 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辦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裝。好在當時,金屬鑄成的兵器為數(shù)有限,正和今日的槍械一般,大略可以收盡的。 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秦都咸陽,今陜西咸陽縣),鑄以為金人和鐘、 最根本的,莫過于統(tǒng)一人民的心思了。原來古代社會,內(nèi)部沒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見,常和在上者一致,此即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后世階級分化,內(nèi)部的矛盾多了,有利于這方面的就不利于那方面。自然人民的意見,不能統(tǒng)一。處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則當求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使其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此即今日社會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理。 但當時的人,不知此理。他們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沖突了,所以有不同的見解,誤以為許多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主張,以致人各有心,代表全國公益的在上者的政策不能順利進行。如此,自有統(tǒng)一全國人的心思的必要。所以在《管子·法禁》《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秦始皇及李斯就把它實行了。把關(guān)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只留下關(guān)系技術(shù)作用的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只有當代的法令;有權(quán)教授的人,即是當時的官吏。若認為始皇、李斯此舉,不合時代潮流,他們是百口無以自解的,若認為有悖于古,則實在冤枉。他們所想回復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之舊。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學誠是發(fā)揮得十分透徹的(坑儒一舉,乃因有人誹謗始皇而起,意非欲盡滅儒生,并不能與焚書之事并論)。 以上是秦始皇對內(nèi)的政策。至于對外,則北自陰山以南,南自五嶺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認為應(yīng)當收入版圖。于是使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把戰(zhàn)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起現(xiàn)在朝鮮境內(nèi)(秦長城起自樂浪郡遂城縣,見《漢書·地理志》),西至現(xiàn)在甘肅的岷縣,成立了一道新防線。南則略取現(xiàn)在廣東、廣西和越南之地,設(shè)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大略桂林是今廣西之地,南海是今廣東之地,象郡是今越南之地);取今福建之地,設(shè)立了閩中郡。楚國莊蹻所開辟的地方,雖未曾正式收入版圖,亦有一部分曾和秦朝交通,秦于其地置吏。 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匆陨纤觯恼螌嵲谑潜в幸环N偉大的理想的。這亦非他一人所能為,大約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據(jù)以實行的。這只要看他用李斯為宰相,言聽計從,焚詩書、廢封建之議,都出于李斯而可知。 政治是不能專憑理想,而要顧及實際的情形的,即不論實際的情形能行與否,亦還要顧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于急進。北筑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zhàn)外,還要發(fā)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餉去供給;這樣,人民業(yè)已不堪賦役的負擔。他還沿著戰(zhàn)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宮,在驪山起墳塋(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都窮極奢侈;還要到處去巡游。 統(tǒng)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人的見解,總是落后的,在當時的人,怕并不認為合理之舉,甚而至于認為反常之態(tài)。況且不必論理,六國夷滅,總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滿懷著報仇的憤恨和復舊的希望;加以大多數(shù)人民的困于無告而易于煽動,一有機會,就要乘機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