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節(jié)
承接了楊朱思想血脈的,也許只有莊子。 莊子是超凡脫俗的,他似乎并沒有卷入這場君權(quán)與民權(quán)、公權(quán)與私權(quán)的論爭。但作為詩人哲學家,他卻詩意地思考和回答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價值在哪里? 第四章 活著為什么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在橋上休閑。 莊子說,你看那浪里白條,從從容容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魚樂? 我的人生與你無關(guān) 莊子的太太死了。 朋友死了太太當然要吊唁,因此惠子去看他。 惠子就是惠施。 惠施是宋國人,學派屬于名家。他沒能留下著作,我們只能到別人的書里去看。不過,作為莊子的朋友和論敵,他在《莊子》一書中總是輸家。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在橋上休閑。 那時還沒有工業(yè)污染,河水想必很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見魚在水里游。于是莊子便說,你看那浪里白條,從從容容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魚樂? 惠子說:這就對了!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也當然不知道魚。 莊子說:不對!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你一開始就問我,你哪里知道魚的快樂?那我現(xiàn)在就告訴你:我就是在這里,在這橋上和水里知道的!1 顯然,莊子這是詭辯。因為惠子所謂“汝安知魚樂”,是問“怎么知道”,不是問“從哪知道”。回答“從這里知道”,豈非文不對題? 但莊子的強詞奪理,卻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 什么態(tài)度? 我的人生與你無關(guān)。 是這樣嗎? 是。 實際上,莊子未必不知道自己是詭辯,也未必真知道魚是否快樂。他說“鰷(讀如條)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不過因為當時他自己很快樂。 這就叫“移情”,是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有此態(tài)度,則萬物無不有靈,也無不有情,還無不有趣。 這樣看,惠子反倒是煞風景的。 所以莊子要強詞奪理。他其實也是在表明態(tài)度:人活著,要開心。開心就好。為什么開心,別問! 要問,也問你自己。 對!我行我素。 因此,當惠子前來吊喪時,便看見莊子正以一種傲慢的姿勢坐在那里,敲打著瓦罐唱歌。 這似乎太不像話。 于是惠子說:人家跟了你一輩子,給你生兒育女,現(xiàn)在不幸去世。你不哭已是不近人情,居然還要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呀!她剛?cè)ナ罆r,我又何嘗不悲痛。只是想到一個人的生命,從無到有,又從生到死。這生老病死,不就像春夏秋冬一樣嗎?現(xiàn)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踏踏實實地睡著了,我卻在這里鬼哭狼嚎,豈非太不懂得生命的真諦?2 這可真是看透了死亡。 死亡即大限。看透了死亡,也就看透了人生。 也許,這又是對楊朱的繼承。 楊朱說,天下萬物雖然生態(tài)各異,但終有一死則完全相同。活十年是死,一百年也是死;仁者圣人要死,惡棍傻瓜也要死?;钪鴷r是堯舜,死了是腐骨;活著時是桀紂,死了也是腐骨。腐骨跟腐骨,有什么區(qū)別?3 好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下面的結(jié)論也順理成章: 既然難免一死,那又何必糾結(jié)。該怎么著,就怎么著。所以,你死了我可以哭,也可以笑,還可以唱歌。我死了也一樣。因為我的人生與你無關(guān),你的人生也只屬于你自己。我們各人過好各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