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久久,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成熟女人色惰片免费观看,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精品,综合激情平台夜夜做,avt天堂网手机,久草色网视频国产

筆趣閣 - 玄幻小說 - 道德經(jīng)講義在線閱讀 - 第14節(jié)

第14節(jié)

    太上見當(dāng)時的各國諸候君主們,都不太明白傳統(tǒng)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原則,對當(dāng)時的國君離道失德十分痛心。因此,他才發(fā)出無限感嘆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所謂“以身輕天下”的語意,是說他們不能自知修身、涵養(yǎng)心性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錯誤,只圖眼前攫(jué)取功利,不顧喪身失命的后果。因此,不但輕易失去了天下,同時也害了自己。君主身系國家民族命運的一國之主,責(zé)任重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百姓的家國性命,人民的幸福安寧,都寄托在明君身上。倘若國君不自尊自重,不以道德立身,不理民事,不為民著想,貪圖個人享樂,必然失信于民,辜負(fù)民心,這便是國君“以身輕天下”之義。

    人身是一小天地,猶如一個國家,有君有臣有民,心為君主,為一身之統(tǒng)帥,五官五臟,四肢百?。╤ái)皆稱臣聽命。心君道德厚重,正氣充盈,全身皆應(yīng)之以正,無疾無患,永久健康,這是以明心治身的太平盛世??諆魩熡芯涿裕骸叭诵氖莻€怪物”。這句話把人的后天主觀識心解析得入木三分,既形象又生動。人心是個變色龍,具有極大的可變性,它可善可惡,可道可魔,可正可邪,可明可暗??勺髡司?,亦可成為不肖小人;可以登上天堂,也可以沉淪地獄。人的性命前途,人生的歷程走勢,全在人心一念之間的機關(guān)上。

    今之世人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也因各人稟性中的缺陷,故皆輕視道德,崇拜金錢萬能,敬重物質(zhì)至上,貪欲妄念難平。從而使身中的心君迷惑顛倒,失重就輕,昏暗不明,不能以德制妄,不能以正壓邪,以致使體內(nèi)小天地里的六賊施虐,陰魔作怪,身無寧日。心君既昏,身中之國必然導(dǎo)向無序化狀態(tài),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欲望愈甚,妄心愈狂,言行失控,自造孽障,疾病叢生,損性害命,將上蒼所賜、父母所養(yǎng)的身心性命白白糟踏,這才是典型的輕視生命于天下。長此以往,未有不自取其患的。人生來世,天理渾全,三寶在身,貴當(dāng)難勝,身中何嘗不是萬乘之國。若身行輕躁,奢恣輕yin,不尊其氣,不貴其形,不寶其命,不愛其神,自己作賤自己,自取敗壞,將今生難得之人身性命輕拋輕撒,自輕自毀于天下,這正是人生最可悲、最可惜、最可嘆之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則失臣”,國君乃一國之主,萬人之上,眾臣百官,諸王諸候,皆稱臣伏首,百姓皆尊而貴之。就人身而言,心為一身之君,全身所有大小系統(tǒng),大至五臟六腑,小至每個細(xì)胞,皆為心君之臣民。臣有輔君之責(zé),當(dāng)盡職盡忠,豈可失乎?假若為君嗜欲不節(jié),昏暗無明,顛險不顧,正氣不足,妄欲常動,不以靜守,這是心君的自輕行為,其結(jié)果必然失去敬威,臣民不服,乃至喪權(quán)失國。這好比國君輕yin浮躁,不以厚重自持,失去尊嚴(yán),民心不服,所以不能以禮使臣,百官必離心離德而去一樣,都是輕視道德、不自律自重的惡果。故經(jīng)言“輕則失臣”。

    所謂“躁則失君”,君有主宰國家之權(quán),理一國之政,為百姓造福之責(zé)。國一日不可無君,豈可失乎?但國君若不能以德靜守,荒yin無度,欺壓百姓,必失去民心,人民必將拋棄他。人之大體,心君中立于身,行使主宰之職,豈可不以靜重持正而主臣?假若輕舉妄為,急劇忙迫,不知事之循序漸進規(guī)律,魯莽行事,此即是“自躁”。自躁必然失君,好似國君不以鎮(zhèn)靜自守,不能居中立心,必然失去君之儀威。故言“躁則失君”。

    細(xì)想修心之事,亦與此義相同。心君若能泰定,本不可搖動。若心君多變,六神無主,身中之主人必定離位,識神必然乘隙作亂,五官、五臟、六腑的陰神主事,陰勝于陽,個個皆欺侮心君,致使身中之國,國亂民危,身中之天下,未有寧日。由此可知,輕躁是敗身敗國之禍根,靜重是治國治身之本。

    人的生命價值,在于我有一個完整無瑕的身體的存在,志在為天下、為國家建功立業(yè),造福人民。正因為有此身存在,就應(yīng)該戒懼恐懼,燕然自處,游心于物欲之外,不圖一己之私,而謀天下眾生的利益,才不負(fù)天賦所生生命的價值??墒强v觀歷朝歷代的君相們,大多都是只圖眼前私利,而困于權(quán)勢欲望享受之中,以身輕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引伸出太上有“奈何”的一嘆!

    《莊子外篇》有“兩臂重于天下”之說,看起來是為個人自私。但從人道而言,立身愛己,正是大有為于天下的開始,所以儒家才有“孝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的戒言。不修身養(yǎng)身,又怎能擔(dān)當(dāng)起天下國家的大任呢?同時應(yīng)知,人若無超然出世的修養(yǎng),而貿(mào)然談利益天下國家的大業(yè),正是失其輕重權(quán)衡之處,此即所謂“輕則失臣,重則失君”的另一層含義。

    【本章說解】

    此章經(jīng)旨顯示:人當(dāng)以靜重自持,不可以輕躁而自失。重是輕的基礎(chǔ),靜是動之主宰。圣人終日行道,不離輜重,雖處繁紛鬧場之中,內(nèi)心卻平靜如水,雖面對滾滾塵流,心中超然而不留一物。人心既為萬乘之主,倘若不守靜體,意馬外馳,言行乖張,輕躁必失其德,妄動必失重根。失去重心,頭重腳輕,焉有不栽跟斗之理?

    本章主要論述“重”與“靜”的重要性,以“輜車”喻重,以“燕處”喻靜,非指一端而言。諸如治國之居重馭輕,兵法之以靜制動,人以清靜治心身等等。道之體主靜,道之用為動,天下萬事,皆當(dāng)本之以重,主之以靜,方才不離體道。

    “動”與“靜”是傳統(tǒng)哲學(xué)觀的重要范疇。萬物皆是內(nèi)靜而外動,有動有靜,以靜為根,以動為變,以靜制動,動而歸根。故“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基本思想,不僅對哲學(xué)、醫(yī)學(xué)、軍事、政治、修真學(xué)、養(yǎng)生學(xué)、管理學(xué)等,都有重大的影響。而且其中的靜中存養(yǎng),動中省察,動靜相濟,以靜為根,執(zhí)兩用中等辯證唯物思想,對修身養(yǎng)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指導(dǎo)原則。

    上古圣賢,重以自持而道高天下,靜以自養(yǎng)而德貫古今。心含太極之實理,身備陰陽之和氣,蘊之為德行,用之為事業(yè)。由本而支,自源而流。鼓動之機,如和風(fēng)時雨;感化之妙,似瑞日祥云。天下欽其德而無欺,萬世被其化而不惑。此乃是“重以靜”之明驗。修道之人,若能以道德自重自靜,不失之于輕,不失之于躁,則心身無不在修,處世應(yīng)事無所不治。

    自然界處處皆有動靜之理。樹欲靜而風(fēng)欲動。當(dāng)大風(fēng)襲來之時,樹枝樹葉不得已而應(yīng),但應(yīng)過即靜;不得已而動,動過即停。此動此應(yīng),并非樹的本意,而是樹隨風(fēng)勢,不得已而為之的自然現(xiàn)象,毫無后天有為造作的痕跡。修真人混跡世俗,必然面臨腥風(fēng)濁雨的侵襲,不可能“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也沒有絕對的“世外桃園”躲清閑,而必須勇敢地去面對社會,接受風(fēng)雨的磨煉與考驗。像蓮藕一樣,根植污泥而不染,化腐朽為神奇。像樹木一樣,在風(fēng)雨中學(xué)會動靜自然。在日常工作、勞動、生活中,去體悟“隨緣而遇,隨遇而安”,“隨風(fēng)而動,應(yīng)過即靜”的動靜之理?!皹溆o而風(fēng)不止”,“神好靜而心擾之”。只要rou身在,就有識心欲望的萌生。所以修真人必須時時警戒自心,事事止欲生悔,學(xué)會以無馭有,在動中取靜,在火中栽蓮。待到養(yǎng)煉純熟時,心中自會呈現(xiàn)“清風(fēng)明月”,悠然自得。到那時,“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度人船”,何愁不能達彼岸?

    襲明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善行”即德心、德性與德行的結(jié)合表現(xiàn)?!吧菩袩o轍跡”,是說行真善、大善的人,從來都是在無心無欲,不留名,不圖報,在別人不知不曉的情況下,做了大善事,卻不留絲毫痕跡。

    天下之事,有善與不善;天下之德,有隱有顯,有有形與無形。道的體性特點,體現(xiàn)于人身上就是德,顯態(tài)為之德,隱態(tài)為之道。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它是內(nèi)在的,含蓄的,是無意的自然流露。上德以無心為德,下德以有意為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正如《清靜經(jīng)》所云:“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這種德行與德的本義甚遠。

    德有四種境界:真德、玄德、陰德、顯德。真德即上德,是道性與佛性的完美體現(xiàn),是一種自然無為的真常之德,沒有后天主觀意識雕琢的痕跡,是德與道的完美自然結(jié)合。玄德也是一種最符合道性的表現(xiàn),是通過高級全息生命體在隱態(tài)作功,而作用于顯態(tài)世界的一種真善,此類善無表象蹤跡可尋,符合自然之道。陰德是一種德心與德行的結(jié)合,施恩不圖報,行善不留名,此種德行雖不完美,但它卻是步入玄德的階梯。顯德者,也是徳心與德行的結(jié)合,由于有顯的特點,易被人知曉而獲得物質(zhì)或口頭感謝,使德性能量場出現(xiàn)等價交換,不能形成德性能量的積累。真德是空心無心的體現(xiàn);玄德是明德的體現(xiàn);陰德和顯德都是心中尚有塵濁,尚有轍跡的表現(xiàn)。

    很多人行善圖報,而且希望現(xiàn)報,此乃執(zhí)德、無德的表現(xiàn)。有心行善不為德。有心行善好比車行有轍,人行留跡,皆是過而不化之痕。世人行善,多是用心刻意去行,唯恐人不知,或欲圖人回報,心中仍有私,所以不能以物付物,事過仍念念不忘。行善積德者并非無報,其報在天,其報在道,報之于無形也。待到調(diào)神境界時,這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就會逐步知曉。

    圣人行道,不下堂,不出門,便能德行天下,毫無轍跡。圣人之德行,非轍痕足跡之類有為之善可比擬。因圣人與萬物渾化而相忘,不界籬墻,不分人我。事當(dāng)行則行,時可行則行。圣人行大善之于天下,無聲無息,無蹤無影,天下人受其善德之恩,而不知其名,不知其行。圣人行大善,皆是不行之行,無心之行,合于自然。故山海不能擋,鬼神不能測;不知其始,不知其終。此即“善行無轍跡”之義。

    【善言無瑕謫(zhé),】

    “瑕”,音xiá,玉石上的赤色斑點?!爸啞保催^失。“善言無瑕謫”,是說真正的善言,不會有毛病缺點,像無瑕疵(ci)的白玉那樣潔白透亮,人人都會喜歡。

    這里所說的“善言無瑕謫”,是指有道的圣人,處事接物,言行舉止,皆能因時順理,自然而然。圣人之言,當(dāng)言則言,言之合道,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善時,所以其言毫無瑕謫。世俗間人的言語,有許多是違背天道之理的無稽之說。凡是無理之言,污語惡言,是非妄言,碎語閑言,惡語怨言,顛語狂言等,皆是不善之言,皆是有過可謫之言。惟圣人非道不言,非理不說,言不輕發(fā),言出謹(jǐn)慎,言語平和,言如珠玉,雖言而無弊可謫,可作世人之楷模。圣人之言,言簡而意深,辭約而理盡,其言可遍播天下,但無怨無惡,人皆信而行之,此即是“無瑕謫”之善言。

    修真人應(yīng)知,即使是與人為善之言,說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講究語言藝術(shù),審時度勢,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循循善誘,使之在善言中得到善的啟發(fā),而更加為善。即使對有缺點錯誤的人,也要以鼓勵為主,在幫助樹立信心的同時,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先輩們認(rèn)為:“責(zé)善要切忌盡言”。“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zé)善之言不可不慎也?!奔词菐椭鷦e人的“責(zé)善”之言,也要根據(jù)其人的具體情況,“當(dāng)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責(zé)其所忌,無盡數(shù)其所失,無峭直,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br>
    助人為善,須帶三分深厚,要給人留掩蓋之路,啟迪人悔悟之心,養(yǎng)人體面之余,猶如天地含蓄之和氣,不可如急風(fēng)暴雨,不可疾惡如仇。責(zé)人之過,必須先肯定其長處,待人喜悅時,則責(zé)善之言才容易被接受。假若言語不當(dāng),容易使人不悅,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即使善言也難以接受。

    善以言化人者,必須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順勢開導(dǎo),使其生愧悔之心而幡(fān)然改過。人非木石,未有不求上進者。常言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nbsp;“良言一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短细袘?yīng)篇》中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被降之禍。”可見善言中也有頗深的妙處,要做到“善言無謫”,更是一種修養(yǎng)的硬功夫。

    【善計不用籌策,】

    “計”即計謀?!吧朴嫛奔捶献匀坏佬缘脑O(shè)想、規(guī)劃、辦法?!盎I”者,籌備謀劃之意?!安摺闭撸呗砸??!盎I”與“策”是古代用木或竹削制而成的條片狀物,用于計算和計數(shù)。上古時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還沒有紙張、算盤等計算手段,多是以繩、籌、策等簡單工具記事。

    這里所說的“善計不用籌策”,是說古時的先輩們,都是善以道計事,運用先天無為智慧,守一而不移。凡事之來臨,不用主觀識心去籌策,而心中卻落落有數(shù),件件明白,該輕該重,該緩該急,有條有理,周密而全備。這就是“善計”。

    “善計”就是大道的應(yīng)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易經(jīng)》、中醫(yī)、陰陽、天文、地理、武術(shù)、藝術(shù)等領(lǐng)域,乃至用于軍事方面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都是道之“善計”的應(yīng)用。

    圣人之道,以一貫之,用之于天下,則萬物之?dāng)?shù)不計而自知;圣人以無為用之于天下,則萬事之理不較而自得。所以圣人對于物之當(dāng)計,事之籌策,都是審時度勢,揆(kui)之以理,度之以情,順理而施,如情而止,宜多則多,當(dāng)少則少,不須用心計的籌策之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因應(yīng)無心,物我俱化,絕非后天人心的籌謀所能比擬。圣人籌策天下大事,都是大機大用,皆有自然之理,無事無時不有無為之妙。在世人看來雖是不可窮之?dāng)?shù),不能逆轉(zhuǎn)之事,但在圣人看來,則是坐昭無遺,事物的來龍去脈,其發(fā)展變化的始終過程,都是一目了然,這正是常人難以知曉的圣人的大智慧所在。故曰“善計不用籌策?!?/br>
    世人用后天意識謀算行事,不籌算不能知其數(shù)之多少,非簡策不能計其事之量度。奈何世人過度耗用精神,先天智慧多已喪失,所以凡事不得不以后天智識之心去籌策,機巧之心盡使,聰明機關(guān)算盡,欲盡周全無遺,唯恐有所閃失。但因不能以先天大智慧用事,最終也難以跳出后天有作有為的痕跡,難以擺脫陰陽五行的制約,難以盡知事物復(fù)雜的顯隱變化過程。

    現(xiàn)代電腦的問世,這是人類智慧的外顯延伸,這對人們認(rèn)知自然真理,無疑是有益的幫助。但任何有形的計算工具,都有其后天的局限性。即使最先進的億億萬次電子計算機,也難以準(zhǔn)確計算出人體生命復(fù)雜的運化過程,更難以計算天體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被稱為現(xiàn)代尖端科學(xué)的電腦,雖對人類物質(zhì)文明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但較之圣人先天大智慧的無為善計來,仍有著天壤之別。

    世間聰明人不少,凡事都是用盡心機,絞盡腦汁,左盤右算,自認(rèn)為已很周全,其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時甚至是事與愿違。俗人行事,多是從個人私心出發(fā),以后天小聰明算計,故往往妄言妄行,難免違背天理自然,損人利己,造下業(yè)障而不知。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短细袘?yīng)篇》曰:“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jì)算,算盡則死。死有余責(zé),乃殃及子孫?!笨梢娮鋈俗鍪拢f不敢虧心虧理,天理在人心,人心一刻不可離天理,否則就是背天而行,必然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報應(yīng),絲毫不爽。

    【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

    “關(guān)楗”,即門栓。橫曰“關(guān)”,豎曰“楗”。世人皆知“關(guān)楗”可以關(guān)門,但不知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關(guān)楗”,也就是常人所說的“竅道”、“門道”。事物雖然沒有有形的關(guān)楗,但卻有事理的“關(guān)楗”。

    “善閉”者,是指善以道關(guān)閉情欲之門,使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常關(guān)緊閉,不招六賊入侵,不受六害干擾,常處在無為清靜之中。人身這座房舍,除常用六門之外,還有天門、地戶、九關(guān)與眾多竅xue信道,根據(jù)不同需要,有的需常開,有的需緊閉。常開者可與高維空間溝通,得到源源不斷的能量補充;緊閉者不使體內(nèi)能量向外泄漏,節(jié)約能源,以提高性命質(zhì)量,同時也可以防止外邪的入侵,這就是修真、養(yǎng)生、健康長壽、長生久視之道。

    不僅世間的房舍居室有門有關(guān)楗,其實萬事萬物都有其門戶關(guān)楗,關(guān)楗之中又有最關(guān)楗,這個關(guān)楗就是道德,就是心性。天地萬物,陰陽之道,唯有無心無為,才可以經(jīng)常自由地進退于“消長之道”,通達利害成敗之機。其中的密竅,雖神秘莫測,但有道之人以無心之道,常無心無門,所以心門無隙無間,無內(nèi)無外。門戶尚且沒有,何處下手開關(guān)?故曰“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碧斓刂g,惟有眾妙之門,閉之而人不可知,開之而人不可見,天地造化之出入在于此,動靜之闔辟在于此。其閉,閉不以門;其開,開不以戶,唯在于無心無為。非仙佛圣真,不能出入此眾妙之門。

    修行人若能心不搖動,意不散亂,善以道心閉情欲,善以靜養(yǎng)守精神,守真固本,修心養(yǎng)德,則主人公即會大解脫、大自在。雖七情陰鬼終日妄撩亂,六欲內(nèi)魔每時設(shè)險阻,也不能窺見其縫隙。我之心門無形無象,豁然像宇宙一般寬廣無涯,又何須有門戶之關(guān)楗?

    以道治國,德化天下,人人皆有道德,無匪盜竊賊,無內(nèi)憂外患,則天下必然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泰民安,人民祥和幸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又何需關(guān)閉門戶呢?若社會失去道德,人必滋生盜心,盜賊必然肆虐,雖有法規(guī)禁忌,貪污盜竊卻屢見不鮮。即使壁墻高筑,鐵質(zhì)的防盜門、防盜網(wǎng)再堅固,也總有空隙可鉆,更難防盜心之詐,這便是今之盜風(fēng)難除的根本所在。孟子曰:“固國不以山谷之險?!币缘赖轮螄紊?,就是“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的真義。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br>
    “善結(jié)”者,就是以道用事,以無心而結(jié),方可結(jié)其心。雖不用繩索捆綁,雖人不可見、不可測,但卻能結(jié)天地之精神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勞累身心,好象用繩結(jié)物一樣,枉費精神,終歸是幻化,皆非善結(jié)之行。

    “善結(jié)”者,能結(jié)象數(shù)理氣之造化,能結(jié)治國之綱紀(jì),能結(jié)圣賢之事業(yè)。結(jié)天地之精神者,就是凝聚天地之靈氣,用之于修心養(yǎng)身,重塑性命,了性了命。結(jié)象數(shù)理氣之造化者,便可知吉兇之變化,可明陰陽之變易。結(jié)國之綱紀(jì)者,就可以明興廢,可以辨存亡。結(jié)圣賢之事業(yè)者,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無形之繩約,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綱紀(jì)不能亂,事業(yè)不能違。此皆是圣賢善以道德結(jié)天下事之妙。故曰“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br>
    關(guān)于善閉宜結(jié)之事,對常人而言,則是不閉而亂,不結(jié)則散,而圣人外緣悉絕,內(nèi)念不生,完完全全,雖無繩約之束縛,無關(guān)楗之防范,但心中與天地相合,無縫隙可乘,彌縫甚固,所以其關(guān)其結(jié),皆不可開不可解也。不僅是天理渾全,無懈可擊,其數(shù)也是順乎自然之道,不摻雜人為之偽,純是一片天然,所以圣人治天下之事,雖無有形的繩索捆綁,但天下誰能解開它呢?

    圣人順天行道,為天下眾生謀利益,所思所行,皆合自然之理,這就是“結(jié)”之意。圣人既行大道,得天道之助,一往直前,善始善終,絕不半途而廢,無人能有阻擋,這就是“不可解”之意。

    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勞累身心,好象用繩結(jié)物一樣,枉費精神,終歸是幻化,皆非善結(jié)之行。世人凡心凡欲,晝結(jié)于想,夜結(jié)于夢,是非名利之結(jié),緊鎖心頭,恩仇好惡之念,牢拴肺腑。前結(jié)未解,后結(jié)又續(xù),終日竟夜,身心無一時不結(jié),愈結(jié)愈多,無異于作繭自縛,自投羅網(wǎng)而永不能解脫。黃梁美夢之結(jié),天下無一人可以解開,待到夢破之日,虛幻破滅,不可解亦解,只不過是又糊涂了一場而已。

    學(xué)道之人豈可不知:接物必以道,離道而求人求物者,就好象用繩索捆綁一樣,終有一天總會不固而散。而以道接物者,雖千里之外,亦必應(yīng)之,是故以道“善結(jié)”天下萬物萬事者,最牢固,也最長久。故曰“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br>
    上文所言之“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jié)”,此五善之妙,名雖有五,但就其實質(zhì)而言,就是圣人常善之“一”道。

    “人之初,性本善”。常善在人,本為固有之德,常善在物,就是自然之理。圣人以常善教人,就是以上德救人的心,圣人教人行忠孝,其意在于救人以性命。無論高低貴賤,美丑善惡,賢與不肖,圣人都是慈悲為懷,一視同仁,使人人各得其所。即使對那些不善者,同樣以善相待,不鄙視,不遺棄,循循善誘,耐心德化。佛祖曾對肢解他四肢的歌利王不恨不棄,并表示成道后第一個先度他。由此可見,凡是有大德之人,都是胸襟寬廣,氣量超人的大智者,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慈懷眾生,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圣人立三綱五常,使天下人明白天道秩序,教人樹立公心,除去妄欲,恢復(fù)天理,而不致傷天害理,自造業(yè)障,而導(dǎo)致失卻人身的惡果。此便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之真諦。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圣人以當(dāng)然之理救民救物,教民順應(yīng)四時,救護萬物,不使傷殘。圣人無分別之心,愛護天下萬物,視萬物為己身。不賤石貴玉,視玉石為一體,故而從不害物,從不損物,從不棄物。那怕是滴水粒米,一石一草,皆善而待之,全備其性命。圣人燮(xiè)理陰陽,調(diào)和氣數(shù),扶正祛(qu)邪,使天地災(zāi)害不生,保寒燠(yu)之期不錯,使萬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

    大德之圣人,他們雖隱密潛深,從不顯山露水,但卻時刻百般地護佑著眾生,不使傷災(zāi)夭折人與萬物的性命。他們以極大的付出和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千方百計地調(diào)節(jié)維持著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以換取人類萬物的安寧。這便是圣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之義。

    “是謂襲明”,是說圣人不但善于救人與物之身,更重于救人物之心,視萬物與己同體,視天下人與己同源同心。人物雖有不如己者,卻毫無分別之心,絕無厭棄之意,故能常善救人救物之身心,以自己大德之明,教化人與物之明。而且又能“襲明”于天下后世,使“善救”之德綿延不斷,無窮無盡,在不斷的德化之下,使代代相繼,物物相承。

    先圣有善救之德,后圣亦必善救之心,先圣之襲明,后世亦必襲明,以明襲明,以善襲善,輔翼于天下,造福于萬世,這就是“襲明”之義。“襲”者,承襲、接續(xù)不斷之義?!懊鳌闭?,以德光使暗者轉(zhuǎn)變?yōu)楣饷?,使糊涂者變?yōu)槁斆?,使聰明者?nèi)藏而不外露,心性更加光明。圣人之德化于天下,使后世萬民之心渾然止于至善之地,而百姓日用卻不知。圣人以自己大德之光,點燃世人心中之燈,一人明,人人明,萬物明,天下光明一片,這就是“襲明”之義。

    圣人德光普照天下的無比威力,是世人無法可知、無法理解的,也是有為之善德所不能比擬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br>
    凡舉心動念,具備“十善”、“五德”者,即為“善人”。德就是真善,僅從德字結(jié)構(gòu)上解析,德字是由雙人旁、十、四、一、心等五部分組成,其意是要為眾人(彳(chi)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一心做到十種善行、四項原則。

    “十善心”即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彼捻椥袨闇?zhǔn)則就是“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行?!庇写耸乃亩Y,仁義禮智信“五德”全在其中,只要持之以恒,修持不輟,德即可全,是謂大善。

    不立善心,不累善德,言行舉止,徇私背道者,是謂“不善人”。有善德之人,都是心無私念,處處為他人、為眾人著想,事事未有不推善于人者。不善之人,被善人之善言善行所感化,以善人為老師,使自己的“不善”化于“善”。圣人行善德教化天下,天下人皆師之以善。此即“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之義。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謂“不善人”,即失道缺德、少德、損德,德性不完全之人。此類人所行不中不正,損性害命,自陷苦海而不能自拔。凡是真有善心之人,對于不善者皆懷慈悲之心,倍加愛護勸勉,惟恐其自甘于不善,故而小心戒鑒,耐心善化勸導(dǎo),度化其心,幫助他由不善而歸于善。君不見佛家?guī)熥饌兂R浴鞍浲臃?,善哉善哉”之語表達善心。這兩句話一語雙關(guān),對那些為善者,是表達尊敬、贊揚、鼓勵、學(xué)習(xí)之義;而對那些不善者,則是一種告誡、勸導(dǎo)、憐憫之義。

    常人都是自恃其才,自逞其能,見善者置之不理,不知奉為楷模;見不善者鄙棄之,不屑一顧,不知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省的道理。

    修道之人應(yīng)知,善惡雖有殊,而為己之師資則是一也。對大善者我?guī)熤疄榘駱樱瑢Σ簧普呶医滂b為資,這樣無論人之善惡,都可以為我所用,有益于己之身心。對于善與惡,應(yīng)當(dāng)一視同仁,使善者更善,使不善者改惡從善,這才是真善者的正確的態(tài)度。人往往對善者親近之,對不善者疏遠之,甚至厭惡之,看起來也無可厚非。但對修真者而言,這種分別之心,仍然沒有跳出“我”字圈中,還處于“四相”的束縛之中,故心不能如宇宙那樣寬廣,善德境界也難以升華。

    有善德之人,若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那只不過是一己小善而已,若不能以善德教化不善者,甚至厭棄討嫌,那就不是真善者。真善者必須憐憫天下不善者,并以其不善為資為師,此即“不善人,善人之資”之義。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br>
    “貴其師,愛其資”,此乃“襲明”之要妙。一個人假若“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不能全善德,言行不合道德,不孝敬父母,不敬畏天地,不尊師重道,不以眾人萬物為師,就不能得天地眾師之助,也不能得萬物之輔。此謂之“不貴其師”。

    不尊師重道,不重德積德之徒,不能學(xué)道。修真之學(xué),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xué)問,修持必須有明師指導(dǎo),才能節(jié)節(jié)應(yīng)手,步步順利。要窮理、盡性、了命,假若沒有明師的教誨和指導(dǎo),任你百般聰明,也難窺透其中玄奧,一紙之隔如隔千山。無明師指導(dǎo),則理難盡義,性難明真,命難漏盡,修業(yè)很難達到上乘境界。

    重德、修德、有德是明師接引的關(guān)鍵所在。修真人必須尊敬天地師君親。師乃再造性命之大恩人,其恩如同天地,不是父母,勝過父母。父母只給予今生rou身,師尊卻能給予永生,故貴師、尊師、敬師是修真成功的根本保證。除尊顯隱師尊之外,還要注重萬事萬物為師。萬物皆有道性,德無常師。若不能掌握萬物皆為師的奧妙,則性體能量不能凝聚,難以取得物質(zhì)世界和隱態(tài)空間世界的幫助,難以采聚高維空間的道性物質(zhì)能量。

    所謂“不愛其資”。“資”者,資助使用也。別人“不善”之行,可以證我之行,以人為鑒,對鏡明心,心生懺悔,反思明心,此即是資我、助我之義。若以為別人的不善與我無關(guān),反而嫌棄厭惡,不能以人為鑒,吸取教益,就是自棄其資,放棄其師。修真者貴其師,包括反面之師,無論何種逆境逆事,也無論是天考魔考,都是必修的課題,也是必須逾越的歷程。這種逆境魔師的幫助,往往來得更深刻、更有益。但人心往往輕視反面教師的作用,喜順不喜逆,忽視逆境的魔煉,甚至經(jīng)不起考驗而中途動搖,這種人看似聰明,實際上是“雖智大迷”的糊涂人。

    所謂“要妙”,就是襲明之義。貴其師,愛其資,不但在于明己,而且也在于明人,明了一切事物的辯證之理。以己之明,化人之不明,以人之明,化己之暗,做到事事明,時時明,物物明,明與明相襲相承。能如此深悟大道之妙,明此至善之旨,得此無窮之妙,就是得道之“要妙”。

    【本章說解】

    本章經(jīng)旨,是說凡用后天識心為善者,雖也可稱之為善,但不可謂之大善、至善、真善。前輩云:“有心為善不為德”。只有在無心狀態(tài)下的“無為而為”,在神運情況下,性體才能造福一方,做大善事、大好事。諸如調(diào)整生態(tài)平衡,在自然災(zāi)害中救人濟物,幫人解厄避兇,助人調(diào)治疾病,救度人心等等。在這種別人不知不曉的隱態(tài)狀態(tài)下,做了善事別人也不能感謝,這才是真善大善,無往而不具其善。

    古有“大方無方,大用無用”之論。所謂“大方無方”者,就是不去不來,沒有遠近,不局于大小,無方無所,不囿于境域?!按笥脽o用”者,就是無為狀態(tài)下的性體之用,就是大道的神運或用神。大德之圣人,遇事致宜,因物處物,不顯其妙,不見其跡,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道,以一心而通萬物之理。不待后天身心的cao作運用,而開者無所不開,閉者無所不閉。從未計謀籌劃,而當(dāng)結(jié)者則無所不結(jié),當(dāng)解者則無所不解,一切皆在無形中自然完成,毫無后天造作的痕跡。此等妙處,推之于人,而人人無不宜;施之于物,而物物無不善。存之治己,亦有益于人;用之善人,亦在善己。故己之明與人之明,可明明相襲于無窮。人若能領(lǐng)悟此理,不溺入人欲之私,不用后天人心去造作,即可知所謂“大用無用”,則是無所不能用,無處不可用。堪與大方者,同其大方也。由此可知:經(jīng)中所指出的“襲明”、“五善”,都是救人救物之要妙。

    “襲明”猶如“微明”,又可謂之“襲?!?,亦即“知常曰明”之意。世人多不愿藏其明,救助一人,便生居功之心,好為人師,好逞其能。有道之人皆是藏而不露,不好為人師,不以善救于人而自名,也不以善利他人為資己。自己雖有大智,而渾然若愚,不自是自恃,無所分別,此乃行道者“襲明”之妙用。

    不彰揚自己“不可名”之名者,是謂之“襲明”。不分別可名之善與不善者,是謂之“要妙”。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jié)、善救人、善救物,此七善者,都是圣人不可名之善德。善行者以不行為行,善言者以不言為言,善計、善閉、善結(jié)者,以不用為用。所以圣人救人救物,都是無心無行,以不救為救,沒有任何救助的痕跡,常掩蔽而眾莫能知,即使被救的人,或是受恩惠的人與物,也概不能知。圣人這種為天下人做了大善事而不被人知,即謂之“襲明”。

    “襲明”一詞,顧名思義,就是承繼佛光道燭的無盡光芒,在暗中向人間撒播光明,普惠人類萬物,救度眾生拔出苦海,走向光明,這是一切有道之人的共同心愿。

    世俗人之心,是以能見之善事為善,以有行跡、有作為之善為行善,以有名象可稱者為善德,對于有道之人的不可見、無為無不為之大善,卻一概不知。常人往往以善與不善作對比,故常以此善與彼不善而起好惡之心,這與圣人善救之妙,差之甚遠。圣人順天理而行,故無行跡,法時而后言,故無口過,萬物萬事之?dāng)?shù)擺在面前,不計算即可知。全德之人,對于人與萬物,如母之待子,母子一體,雖縱之而不去。故圣人處事應(yīng)物,無關(guān)而能閉,無繩而能索,一切都在自然中。

    對于修道人而言,混跡世俗,要在入世中學(xué)會出世,身在有為中,心在有為外,以無馭有,超然物外,即會得道之“要妙”。假若仍以后天用事,挾策以計,設(shè)關(guān)持繩以御物,那樣行事,永難進入無為上乘之境。圣人視萬物與我同體,視天下人與己同心,故常以善德救人輔物。這種以己之明,導(dǎo)人物之明;以己之心燈,點燃眾生心中之燈;以己之德,化天下之愚。這既是那些顯隱高真大德師尊們的真善實行,也是我等晚輩真修實證者的出發(fā)點與大目標(biāo)。愿同修者共踐之,共勉之!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是通曉?!靶邸睘殛?、為顯,以雄喻尊貴、剛健。“雌”為陰、為隱,以雌喻謙卑、柔弱。

    “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柔靜之道。雄與雌就是一對陰陽,是陰陽的結(jié)合體,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陰即有陽,有雄即有雌,無陰陽、無雌雄,就沒有世界萬物,也就沒有人類的繁衍生息。

    為什么要“知其雄,守其雌”?人常處在顯中陽態(tài)世界,終日與人事物打交道,難免耗精費神,勞心勞力,所以應(yīng)當(dāng)動靜結(jié)合,以逸待勞,這是常態(tài)中的“知雄守雌”之道。雄動與雌靜,雄剛與雌柔,雄強與雌弱等,皆是事物陰陽屬性的體現(xiàn),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

    修真人逆修大道,更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有守?zé)o,這是復(fù)返先天大道的必由之路。之所以強調(diào)要“守其雌”,因為“雌”就是虛靜之道,道體本是虛無自然,道用則是柔弱中和,大道之體用,離不開一個“靜”字。此靜就是雌,就是無,就是道根。靜能生動,陰能生陽,雌能生雄,因而“守雌”不僅是不斷去陰增陽、返本歸根的途徑,而且是求得陰陽平衡的應(yīng)用之道。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也就是執(zhí)兩用中,就是守“一”之道。離開這個“一”,偏向一端,都是片面性,都不符合“知雄守雌”的本旨。世人只知尊之為榮,卑之為賤,喜雄厭雌,好剛惡柔,故往往偏執(zhí)一端,喪失常德,自招禍患。

    “為天下溪”一句,是承接“知雄守雌”之意?!跋保瑸樗鞯拖轮?。“溪”在這里代表著“雌”的處下柔弱本質(zhì)。有德之圣人,即使位處尊貴,也常守之以卑微,虛心謙下,去雄剛之強,就雌柔之和,如此,則必能取信于民,而民必然信而歸之,這好比水流歸入低溪的道理一樣。剛健勇敢的精神,雖然也難能可貴,能勇往直前,克敵制勝,但若掌握不好,用之過度,肆意逞強,盲目冒進,則會走向反面,導(dǎo)致失敗的遺患。唯有以靜為本,剛?cè)嵯酀?,守柔不爭,以柔克剛,方合大道自然?/br>
    人能常處謙下之德,猶如深溪聚水一般,則真德自然常在,真氣必然充盈,精神淳樸,性如嬰兒一般純真,命體也會隨之得到再造,性命漸漸由后天復(fù)返于先天,復(fù)歸于初生嬰兒狀態(tài),此即“返樸歸真”。

    人欲得長生,就必須收視返聽,回光內(nèi)照,凝神入xue,神氣合一,這是“知雄守雌”之要妙。如此持之以恒,百脈通暢,真氣充盈,百邪不侵,萬魔自消,常德自然可以永保,性命自可返老還童,終而達到復(fù)歸無極的先天嬰兒狀態(tài)。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fù)歸于無極?!?/br>
    “知其白,守其黑”,太上在此處以白喻示昭昭,以黑比喻默默?!鞍住睘殛?、為顯,為知見,為聰慧,為魂神?!昂凇睘殛帯殡[,為昏暗,為愚昧,為魄神。“忒”音特,是差錯、變更之意。

    陰與陽合為太極之本體,陰陽互動而生萬物。圣人洞曉陰陽變化之機,把握眾妙之門。知陽魂之白而韜光隱跡,攝情歸性而返樸還淳;常守陰魄之黑,則陽魂之白便會自來歸復(fù)。

    “知其白,守其黑”的關(guān)要,就在于撥轉(zhuǎn)陰陽這點消息。若不能知白守黑,便不能改陰增陽,也不能返黑為白。圣人之所以能“知白守黑”,不執(zhí)于一端,是因為圣人知曉黑白當(dāng)然之理,故能守其當(dāng)然之道。能知白守黑,立于中道,執(zhí)兩而不迷,不受物欲的污染,不陷于一面之偏邪,終無得失之患。

    “為天下式”,是說圣人深知陰陽、黑白中的奧妙,所以常守“中”道,作為“天下式”?!笆健闭?,就是自然規(guī)律的法則法式,亦即萬事都必須效法遵行的準(zhǔn)則。若沒有此“式”之規(guī)范,天下人便不知去黑就白之道,就不能得陽長陰消之實。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是說圣人能為天下式,唯在一個“德”字。德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德體現(xiàn)于人為上善,是處世接物的準(zhǔn)則;德體現(xiàn)于物質(zhì)世界,則為物理法則。圣人身合大道,德備天地,其大德之法式,廣大悉備,是天下人事物效法的楷模。分而言之,為君者當(dāng)守其為君之式,為臣者當(dāng)守為臣的法式,為父者、為子者、為長者、為幼者……等等,皆能各安其角色之本分,盡其當(dāng)盡的責(zé)任。天下人都能效法圣人之德,各盡其本份,社會自然會循于有序化,則道德行世也。

    世間事物皆有黑白,黑白就是陰陽,有陰陽就有差別和矛盾,這是陰陽界普遍存在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自然現(xiàn)象。天下人若能對黑白不起好惡之心,知守一致,不炫露耀物,內(nèi)含自守,忘卻非分之想,成全萬事萬物之理。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真常之德,人人知曉,人人同守,民無異俗,國無異政,天下同心,這就是“為天下式,常德不忒”之義。

    天下既以圣人無為之德為楷模,則圣人一人之式,可以法乎一家,法乎一國,法乎天下,法乎萬世。天下萬世都能知白守黑,同知同守,那么,陰黑之魄,未有不返歸陽魂之白者;人們不符合道德的言行,自然會德化歸心。黑白既返,其德乃常,其式攸久,后世代代承傳,自有不可窮盡的無極大道。故曰“復(fù)歸于無極”。

    “無極”,就是無有窮極之義。因為圣人所法之式,皆是宇宙間的自然之理,是人心固有之德,天下人都能執(zhí)守道德這個法式,萬世永不磨滅,則無極大道無窮無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