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艮
如果有來生,愿化作花的靈魂,這樣,便能在每個花季,邂逅愛花的詩人。 詩曰: 『自擬花魂』 宇內(nèi)曲直異,熟知有無深。 天地較長短,參差遂由人。 遠近通明暗,朝暮止替更。 善惡皆因果,虛實半假真。 盡識黃老道,所得儒家身。 昨非且今是,終歲入佛門。 平生解字怎,莫敢辯仇恩。 去歸來有日,白頭敲鐘僧。 譯: 世間萬物皆有不同,其中的深淺又有誰知曉。 天地的長短參差,終隨人事,為人所取。 正因為有遠處與近處,才有了明與暗的區(qū)別,朝與暮,不過是更替的概念。 無論是善是惡,種下了因便會有果,虛實之間,真假也不重要了。 看遍了道家典籍,卻還是被道德倫理約束。 以往都錯了嗎?今后會正確?也罷,老了就修習佛法吧。 歷經(jīng)一生就悟出個為什么?這怎么敢去辨析這世上的恩怨。 若一切都放下后,還有悠閑的日子,就做個敲鐘的僧人。 [宇] 《尸子》說“上下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睂⒂钪娑x為時間,空間的總合。這是我第一個了解到的,對宇宙的,系統(tǒng)的解釋。很難想象,宇宙會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合。 其實我一直都以為宇宙是無限的空間,與時間半毛錢關系沒有,直到看了高中地理書,才認識到,自己對宇宙的觀點過于狹隘。 但其實要論宇宙概念對于我的啟蒙,還是要屬早些年所看的玄幻小說與科幻小說,那些世界觀架構的比較大的小說,或多或少都有提到過宇宙。 相較現(xiàn)實宇宙的神秘,書中的宇宙帶有的,更多的是夢幻,是少了科技與現(xiàn)代都市的,是多了魔法與斗氣的,雖然有些不切實際,但卻是那樣有血有rou,或許那個宇宙是存在的,只是對于我們來說,過于遙遠而已。 隨著知識量的積累與知識面的擴展,書中真實的宇宙開始變得不那么真實,它開始有了距離感。行星,恒星,星系,當這些具化,量化的詞開始出現(xiàn),并取代那些虛化的印象,它的距離似乎更遠了。 掌控元素的精靈,吞噬星空的巨獸,開始一個又一個的消失,也許,他們本就不存在,又或者,他們是夢,僅存在想象。 但無論是這樣,還是那樣的宇宙,人類在其面前都會顯得渺小,宇宙給人的感覺永遠是神秘的,就像孩子永遠不知道母親的偉大。 [天地] “持盤龍而裂玄黃,自混沌而演濁清,濁之為地,清為天,是以天地。” 小的時候,老師或是家長只要開始講述中國神話,腦海里最先閃過的,一定是盤古,那個手持巨斧,開天辟地的漢子,仿佛他就是神話的源頭,是一切的開始,其次才是女媧,夸父,后羿之類的人物。 對于神話的種種,仿佛就應該由他們構成,他們便是神話的主人。但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是神,才將天地賦予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更多的是人性。 根據(jù)自然科學的解釋,天地的產(chǎn)生是以物質(zhì)性為前提,同樣的觀點馬哲已經(jīng)說的很清楚了,的確,這沒有錯。 但以物質(zhì)為前提而產(chǎn)生的天地是死的,是無絲毫意義的存在。是在有生物產(chǎn)生于這方天地時,它才活了過來,開始有了生命的跡象,而在它徹底蘇醒,從本能運作到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卻是在人類產(chǎn)生之后。 這不是因為人類所創(chuàng)作的任何物,也不是因為他們所別于其它生物特有的智慧,而是因為他們與其它生物共有的,卻又較之更為豐富的情感,正是因為有了人類情感,天地才擁有了情感。 盤古是因為孤獨才開辟了天地,女媧是因為憐憫才修補了天之痕,夸父是因為執(zhí)著才逐日而死。 在這過程中,他們所表現(xiàn)的,并不是所謂的,高高在上的神性,而是簡單樸素的人類情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將美好與向往寄予他們。 由此可見,神性并非區(qū)別于人性,而是人性情感到極致的表現(xiàn)。如果你問我,這個世界上有神嗎?我會告訴你,有,你的身旁,那個會哭會笑的就是。 人的情感最為重要,情感是一種智慧,而智慧卻不是情感,比起人性的其它,情感是最不能被抹殺的,因為情感的抹殺,它所標志的,正是人性的抹殺。 若失去了智慧,我們活的傻一點沒什么,可要是失去了情感,我不敢保證,活著的那個我們還是不是我們。情感不是生命體征,卻是生命象征。 正如前人所說“生很容易,活很容易,可生活卻不是那么容易。”正是這般,生活包裹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雖說它們各有不同,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也就是情感。 文化缺少情感,只能是片刻而不是永恒,經(jīng)濟缺少情感,只能是利益而不是誠信,同樣政治缺少情感,等待它的只有消亡。情感是復雜而又簡單的,它解釋不清,卻又明明白白,一生可以什么都缺,但卻不能缺少情感,人有情,方是生。 人是有情的,天地也是有情的,莫說天地無情,只是因為你嗔它,它卻不理不睬,不要以為它在裝高冷,實則,是它在耍小脾氣。 [儒釋道] 也不知是不是《仙劍奇?zhèn)b傳》的影響,以前,我總是喜歡在行走的過程中,想象腳底有風,單手掐弄莫名的指法,嘴里還念念有詞,仿佛我就是那御劍的仙人。 特別是當有路人經(jīng)過時,我手中的變換,與嘴里的念叨會不約而同的變得夸張,生怕其過于隱蔽而不能吸引崇拜的目光。現(xiàn)在仔細想想,真的,那段時間可能是我最接近智障的時候。 不過,這應該不僅僅是我個人有過的想法,它因是包括同齡人與上一輩的“俠士”們。我們唯一不同的不過是仙俠與武俠的區(qū)別罷了。 因為年代的不同,我這一輩人離金庸老先生可能會有疏遠,我們所受到的仙俠文化的影響遠遠高過武俠文化。 相較武功秘籍,可能法寶,神兵更吸引我們這一輩,二者世界雖大有不同,可究其根本,還是那一個情字,兒女情長與快意恩仇足以概括這兩個世界。 華夏的文化總是這般,相較西方,它更多的是一種原始的,帶有時間厚度且親切的東方色彩。 這抹東方色彩也正是華夏底色,也就是道,道文化最早的起源應是一種古老信仰,春秋時期老子首創(chuàng)道家,第一次將無形的道轉(zhuǎn)變?yōu)橛行蔚牡馈?/br> 道家文化向來是神秘的,無論是它的理念還是它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自身就生卒未詳,出生與死亡都帶有神話色彩,天生老軀,馭紫西去。這些故事都至今未解。 仿佛這神秘便是道文化與生俱來的,其不然,就我個人對道文化的看法,上文便有提,道文化是一種原始信仰,源于古代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親和,以及交融,從一味的順應自然到開始嘗試解釋自然,最后在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交融中,達到和解,此便是道。 道在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現(xiàn)在,依然為人不解,常被認做是隱與無束,簡單說就是人們常說的隱士與無所拘束。 隱,又稱歸去,淺層解讀即是脫離人類社會,與自然達成和解,相較不束而言,隱者更為樸素,更像是人本來的樣子,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 而無束,又名逍遙,此道較隱又更為玄妙,它更是一種若有若離的人生境界,深諳此道者異于常人,他們身在宇內(nèi)而心在宇外,所以不束所衍生出的故事多帶有神秘色彩,就比如《逍遙游》,這也為華夏神話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貢獻。 但歸根結底,無論是隱還是不束,都不是完整的道,它們只是道的一個較為突出的體現(xiàn)。 道的實質(zhì)是一種和解,一種溯源,而后世所構建的仙俠世界就是在道文化原有的隱性人性色彩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顯性人性色彩,使之世俗化,這樣人們就可以通過其人性色彩,去體悟道文化一定的魅力,而不至于對道文化的迷失。 相較于道文化,儒文化是更為具化的,它不是觸不可及,而是徹底融入了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上至國,下至家。不得不說,作為一種文化,它能流傳于中國歷史,乃至成為千年主流,的確是值得尊重的。 但若按我個人,卻是對其有一定的排斥,我所排斥并非卻筆從戎之儒,也非文生傲骨之儒,更非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之儒,而是那些只識儒語,未曉儒意的所謂大儒。 除去上者,還有那些被儒文化最難察覺,卻又最易察覺的劣根所交雜了所謂道德而形成的“正氣凜然”的最高立場。 這些雜質(zhì)對于儒文化,無疑是諷刺的,試想夫子重回世間,當他看見他所創(chuàng)儒學,竟演變?nèi)绱?,作為最偉大的圣人與最具人性色彩的他,應該是會哭泣如孩提。 毋庸置疑,夫子所創(chuàng)之儒,應是為提倡人性而立,而非掩飾人性,和扭曲人性,也應是為就大同而立,而非阻礙大同,可現(xiàn)狀并非如此,儒文化的弊端反而比儒文化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 儒文化是偉大的,它所蘊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穩(wěn)定聯(lián)系,可在這原本純粹無暇的儒義中,卻產(chǎn)生了,皮貌非皮貌,人心漸泯滅的假態(tài),它是一種為人熟知,卻又為人所不知的聯(lián)系,人與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聯(lián)系,包括我自己。 然而這種假態(tài),脫離了原始赤誠,它原本是不應該存在的,即使是存在也應是少部分的,而不是普遍,可它的現(xiàn)狀就是,它深植于中華文化,深植于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下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中。 “是儒不是道,其儒亦有道”,脫離道談儒,人只會離儒愈遠,真正的大儒不一定要為萬世開太平,但他一定要本心如一,這一點我很敬佩王陽明,有機會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這位明代的儒圣。 義,禮,僅算的上儒學外衣,而儒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仁己由而仁人,仁人由而仁己,仁人莫仁己者,是謂君子,仁己而莫仁人者是謂小人,而世人誤于君子小人之辯,殊不知,君子同小人爾,皆非仁者,仁者仁己仁人,棄君子小人,是謂儒道仁之首徑。 對于儒道兩家我僅以我個人觀點解析,道不真,情真,望大家有取舍的看待。 相較于道儒兩家,或許我對空門的誤解會更深,談及釋,因是兩幅圖,其一武僧圖,其二方丈圖。這很大程度體現(xiàn)的是影視以及文學對釋文化的固化,但又不失為釋文化的人性體現(xiàn)。 在我眼中,釋文化應是這般,它就應該有殺氣騰騰的武僧,國家太平則看寺守院,戰(zhàn)時報國,也應有慈眉善目的老方丈,在寺內(nèi)度化眾生,又或者如那些浪人所構,俊逸的僧人困于紅塵,不知歸路。這些都沒錯,這就是釋文化與人性結合的果實。 但其實,釋文化是具有神性色彩的,說是神性,更不如說是靈性,是一抹靜態(tài)的靈性,即脫離于人,卻又置于人,就像是絢爛動景中的剎那永恒。 如果用圖畫描述,道是一幅云氣翻騰的山海畫卷,儒是一幅鄉(xiāng)間故里的祥和演繹,而釋則是一幅青山綠水間的鶯啼螢語。 但若用這些詞藻來形容,儒道或許會一致,而釋不同,它既是畫,卻又不是畫中的動態(tài)景觀,它是在動態(tài)景觀中,最難察覺之處的靜色,這抹靜色,需要的是一個“靜”人,不然很難把握。 道是隱性的人生,儒是顯性的人生,釋則是隨緣的人生,若是刻意追求是不可能體悟禪意的。 道由周身,欲則往之,儒由周身,欲則往之,釋由周身,欲則不往。 參悟佛法,并非由心,而是身心如一,是人與自然與自我達到統(tǒng)一的那個瞬間。釋的一生最是短暫,也最是永恒,釋是超然,又是極端癡塵,釋之至,癡也。 與釋文化原產(chǎn)地不同,在經(jīng)過了華夏文化的加工,它變的雜而有道,道所各異,真正的釋者是不趨同的,他們所求的是片刻的永恒,而非眾生相一。釋文化的極致也非宗教信仰,而是人類的原始信仰,是生靈對生靈的尊重。 [悠悠] 經(jīng)過上文,可以清晰了解到,我所表達的,無論是理是情,都偏重“人”字,是的,我個人對人有著原始信仰,因為人象征著無暇,無論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言行舉止各異,都是不能掩飾作為一個人最原始的凈,他們的起點始終是凈的,出生是,離世也是。 或許,人不能達到一切都好,但人的精神是萬物不可比擬的,所以我信仰人,信仰一切原始的靈魂。我不知道故事里的神仙生活到底有多好,但我知道若是靈魂純凈之人與靈魂純凈之人,一同為純凈之事奮斗,一定是好過神仙生活的,畢竟,所謂仙神,也不過是人類將極度純凈的具化。 但事實上,以當前實際分析,對人的原始信仰很難實現(xiàn),靈魂的純凈也很難保持,人類總是對發(fā)展具有誤解,經(jīng)濟雖然是基礎,但我們終究還是要回歸人類本身,回歸對人的信仰。 靈魂純凈并非所謂的道德高尚,又或是品學兼有,它不是一種表象,而是內(nèi)象,說白了,就是純粹,不參雜任何除情感以外的情感,是交流的自然與眉宇間的悸動,而不是被賦予了所謂高低貴賤的處心積慮。 今人是很難達到這種原始狀態(tài)了,私欲充斥,我們很難做到公私無別,很難去愛人像愛己一樣。風俗淳也再不是鄉(xiāng)村的代名詞,因為信息化的高度化,風俗淳也只能是過去式,桃花源之所以令人向往,應不僅僅是風景異,最終還是要歸結于風俗淳。 悠之一字,卻有其美,悠是原始的美,也是最近靈魂的,它像云朵,也象征著靈魂的潔白純凈,但落在上面的灰塵卻不那樣想,不要等到人老了再去打掃,會有很多遺憾的,長輩影響晚輩,若人人都能憶起兒時,或許就沒有那么多污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