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節(jié)
柳昀與蘇時雨有遠志,有才干,可沈青樾玩世不恭的聰明里,一輩子留在朝堂,是否也存了些為民生,為天下的抱負呢。 罷了,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看不透,所以不追究了。 眾人行到朱雀街外,來到一方高五丈,寬兩丈的石碑前頓住。 朱瑄嘆道:“這就是景元二十四年末,蘇大人參倒三叔朱稽佑,為天下仕子義士請立的功德碑?”又自嘲笑道,“可嘆兒臣在南京住了數(shù)年,若非隨父皇出征,便身居宮中,直至今日,還是第一回見?!?/br> 功德碑靜立雨中,氣勢沉穆。 等候在此的工部郎中極為機警,上前道:“稟陛下,臣聽聞陛下要與十王爺,太子殿下,二殿下一起過來看功德碑,便派工匠仔細丈量過了,將功德碑從地基里拔起,需耗費兩日,陛下若欲將功德碑遷去北京,臣今日就命工匠開工?!?/br> 朱昱深道:“不必,就留它在南京?!?/br> 朱瑾道:“將這么大一塊石碑帶去北京,一路耗費人力甚大。父皇不如按照此法,也在北京立一個碑——”想了想,一笑,“但不是仕子義士的功德碑,是功臣碑。” 朱瑄一愣:“功臣碑?” “是?!敝扈c頭,“眾人都說,而今盛世承平,猶如‘貞觀再治’,但這盛世,也離不開治世能臣。百姓說父皇類貞觀大帝,何不如當年唐太宗在長安建凌煙閣,上刻二十四功臣之名?” 朱瑄接過話頭:“昔唐朝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上,一列趙國公長孫無忌,二列河間王李孝恭,三列萊國公杜如晦,四列鄭國公魏征,五列梁國公房玄齡……而到了父皇這里的功臣錄,則該是第一內閣首輔柳朝明,第二戶部尚書沈奚,第三左都御史蘇時雨了。” “不對,皇兄偏心?!敝扈溃皟撼家詾?,論政績,蘇大人其實可以排在舅父前面?!庇质且粐@,“可惜蘇大人不愿做官了。” 朱瑄亦遺憾點頭:“是,昨日我與瑾兒去府上拜別,聽蘇大人說,都察院的事物,他已全數(shù)轉交給了柳大人,明日便會離開南京城?!?/br> 蘇晉致仕后,左都御史的職務又空了出來,眾臣原以為朱昱深會自后輩御史中提拔,誰知朱昱深卻道:“柳昀,你曾任御史逾十載,左都御史一職,朕一時想不到合適人選,你便先擔著罷?!?/br> 想來也是,這個職務太重要,滿朝上下,除了柳朝明與蘇晉,找不出第三人。 朱瑾問:“父皇,您會效唐時太重,建凌煙閣,筑功臣碑么?” 身后功德碑矗立雨中,朱昱深離開前,又看它一眼。 盛唐自貞觀起,迎來百年盛況,天下承平,萬國來朝,以至于后世人人提起盛世,都要提一句盛唐,提一句貞觀。但玄武門血流成河,李世民殺李淵李元吉,誅殺李元吉五個兒子,也隨著這個盛世被銘記在了青史與后人心中。 后世提起盛唐,說無可企及的繁華,無語倫比的尊榮,到末了,也會嘆一句凋敝后的瘡痍,皇權背后的骯臟,提起貞觀帝唐太宗,說他英明治世,千古一帝,卻也要替他奪位弒兄的殘忍,屠戮親人滿門的惡毒。 可青史之所以為青史,其中因果,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效仿也罷,不效仿也罷,這個盛世,終究是自己的,是當下萬民的。 而是非功過,且留待后人評說。 雨勢漸漸歇了,朱昱深看著功德碑,不置可否:“再說吧。” 雨水當真已細了很多。 蘇晉等在都察院中,看著自檐頭滑下的雨,在心里辨著時辰。 守在一旁的御史為她換了第三回茶:“蘇大人,柳大人今日恐怕是趕回不來了?!?/br> 御駕遷都在即,前兩日,太仆寺卿的整理行裝,在后院里挖出一箱金子,這事被都察院得知,太仆寺卿連夜?jié)撎樱诎灼量h的宅所被緝拿,太仆寺卿位居四品,茲事體大,柳朝明今日離京,正是為此案而去。 其實柳昀正式接替左都御史一職,應該是遷往北京后,如今還在南京,此事應該由蘇晉料理。但蘇晉明日就該走了,此事柳昀不管,蘇晉便走不了。 而蘇晉到底是晉安舊黨,與朱南羨糾葛太深,她既已致仕,在南京多留一日都是不妥。 蘇晉看著窗外的雨,想了想道:“我再等等吧?!?/br> 想親自與他道個別。 一時暮色四起,雨已止,天邊霞光萬丈,為天地萬物都鑲上一蓬暗金。 行囊已收拾好,曾經(jīng)蘇府的下人一半散了,一半隨翟迪去了北京,蘇晉只留了覃照林與覃氏在身邊。 雨歇了又落,深夜淅淅瀝瀝,交錯著傳來更鼓聲。 蘇晉終究沒能等到柳朝明。 想想也是,從宮里去白屏縣,少說也要三日往來,這才一日余,柳昀這樣事事公務為先的性子,怎么可能半途折回。 她在都察院湊合歇了一夜,翌日晨,撐著傘往宮外走,行至承天門,意外聽到一聲馬匹嘶鳴,蘇晉抬目望去,竟是安然。 安然下了馬,隔著雨朝蘇晉一揖:“蘇大人,柳大人去白屏縣的路上,想到或來不及趕回為蘇大人送行,特留書一封,讓安然為蘇大人送來?!?/br> 信紙潔白,上頭只有短短四個字:見字如晤。 蘇晉一看便笑了。 是了,見字如晤,何須別禮? 這些年她與他同在朝中,一心守志,日日見,時時見,爭執(zhí)過,合盟過,力排眾議一起與滿朝文武極力相爭過,到了今日,這多出來的一面見與不見又有何分別呢? 誠如青樾所言,倘是有心人,天涯海角亦能共此時。 安然的目光落到蘇晉的傘上,見傘柄上刻了一個“昀”字,愣了愣道:“蘇大人竟在用了。” 蘇晉道:“是,前些年就開始用了?!?/br> 傘原本就是用來遮雨的,再珍貴的傘都該如此。 蘇晉撐傘回到蘇府,天已放晴了,覃照林與覃氏已等在馬車上,他們此行是要往西北,途中要在俞州城外的驛站停留月余。 自去年開春,朱昱深昭告天下要遷都后,蘇晉便不再與朱南羨去信了。帝王心深似海,饒是朱昱深曾有諾齊帛遠在先,蘇晉不敢輕信他一定會留朱南羨的性命。 她不愿朱南羨因她而暴露自己的行蹤,她只愿他能平安。 在渝州城外的驛站等上月余,是左謙來信告訴她的,戰(zhàn)事已平,西北第一批將士歸鄉(xiāng),曾經(jīng)效力于朱南羨麾下的,都會先去俞州復命。 俞州城外的驛站在廣袤無人的荒野上顯得孤零零的,唯有驛站旁的老樹,在這個萬物生發(fā)的暮春開了一樹花。 老樹盤曲糾結,花色卻妍麗,蘇晉每一日便在樹下從日出等到日暮,看著那些與她一起望歸的婦孺小兒一個一個等來自己的親人,她也替他們開心。 蘇晉其實并不心急,反正后半生除他以外已無牽掛,天遠地遠,她終歸會與他一起。 暮春最后一場雨過,盛夏到了。 蘇晉回到驛站,收拾好行囊,打算隔日起行,這里等不到朱南羨,那就越山跨水,去到極熱極寒的西北,反正早在許多年前,她就打算去西北看看他曾經(jīng)領兵的地方了。 窗外月色宜人,入夏時節(jié),伴著一陣陣擾人的蟲鳴。 蘇晉看月看得出神,不經(jīng)意間,竟聽到一陣排翅之聲,像是有鳥撲棱著翅膀劃過夜空。 下一刻,便有耳熟的叫聲傳來:“阿雨,阿雨——” 蘇晉一聽這聲音便愣住了,她一下推開房門,循聲追出驛站外。 曠野無垠,朦朧月下,一只身覆白羽的鳥在夜空盤旋。 蘇晉看著它,喚道:“阿?!比缓笊斐鍪直?。 阿福發(fā)出一聲高亢的鳴音,收起翅膀,乖覺地歇在了她的臂上,烏溜溜的眼珠子轉了轉,討好一般學舌:“阿雨,阿雨——” “它實在是沒出息,跟了我這么多年,除了一句‘阿雨’,一句新詞都沒學會,可能連‘十三殿下’怎么念都快忘了。” 低沉的聲音傳來,蘇晉抬目望去,只見一個修長的身影似踏著夜色步來,眉如劍,眸似星,饒是在夜里,一雙眼也亮得能映出山川日月。 朱南羨來到蘇晉身前:“我擔心朱昱深設伏,離開西北后,繞道自青州走,等這一批歸鄉(xiāng)的將士歸家了才來,讓你等久了。” 蘇晉搖頭,輕聲應:“無妨,你回來了就好?!?/br> 她的臉在月下清透生光,半生伶仃,歲月卻待她慈悲,沒在她臉上留下一點痕跡,眼梢一顫,便如蛺蝶振翅一般牽人心魄。 朱南羨看了眼仍歇在蘇晉肩上,要拿小腦袋去蹭她的阿福,目色一沉:“阿福,讓開。” 阿福不理,只顧著喚:“阿雨,阿雨——” 朱南羨的一手握在刀柄上,微微一拔,刀鋒出鞘的錚鳴聲驚得阿福振翅飛起,下一刻,朱南羨伸手往前一攬,便將蘇晉擁入自己懷里。 被剝奪了歇腳處的鳥兒又要跟著朱南羨往屋子里飛,誰知還沒飛進去,眼前木門“吱嘎”一合,竟將它攔在了屋外。 阿福終于生氣,歇在房檐,對著月色,用這些年邊疆將士偷偷教它的新詞兒罵:“臊得慌,臊得慌——” 方入夏的時節(jié)仍有些微寒涼,只是雨水一日少似一日,若一時雨落,便要伴著雷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爾后就是格外盛烈的陽光,照得萬物蓬勃生發(fā)。 朱南羨與蘇晉在驛站多留了一日,作別了這些年跟在蘇晉身邊的覃照林與覃氏,便要往南走。 車馬轔轔,他們走得不快也不慢,左右不必趕時辰。 蘇晉太乏,在馬車內睡了一覺,才想起來自己連要去哪里都沒個數(shù),于是掀開車簾問:“我們是走到哪里便算哪里,還是有個去處。” 朱南羨轉過頭來看她一眼:“先去蜀中,我想去你祖父的墓前跟他求娶你,然后好好辦一場成親禮?!?/br> 蘇晉聽了這話,一時沉默。 過了會兒,她道:“便不辦成親禮了行嗎?” 她似是欲言又止,頓了一下,忍不住又說,“且這么多年每回提‘成親’,便要遭逢一場別離一次大難,可能我與這兩個字犯沖吧?!?/br> 朱南羨一愣,片刻,大笑起來:“好,那便再不提這二字了,日后你我常伴到老,不在乎這些俗禮。” 他們驅著馬車走在路上,也不知誤入了江山哪座城,城中景竟與江南相似。 有流水似秦淮河,河上畫舫,岸邊垂楊,楊樹下,有少年公子擺攤賣畫。 蘇晉看著那賣畫公子,想起初到應天府那年,不慎撞翻了晁清的筆墨攤子,勞他一路追她追到了貢士所。 又過城中高門深宅,翹檐下懸著的鐵馬,有門庭荒徑對巷而開,放眼一望,窄門高檻,一進一進深院重重。 暮雪寒天,隨宮深深,她與沈奚就坐在這樣宮檻上,沈公子往后一倒,枕雪而臥,舉著折扇朝夜天一點,說要支個算命攤子,能斷生死,可批禍福,揮灑之間,風流颯然得令人心驚。 城中還有一座橋,斑駁古舊,石欄檻上已長出層層青苔,想來這也是一個多雨的城。 蘇晉看著這石橋,忽然懷念起秦淮的煙雨。 一句見字如晤,她終究沒能等到柳朝明。 但她記得離開南京前,與他見的最后一面。 永濟十三年的暮春,風雨連天。 她去大理寺結案,他先她一步在朱雀橋邊落轎。雨絲洋洋灑灑,他隔著雨看來,她亦隔著雨望去。 世間煙雨蒼茫,他們終于看清彼此眼底的烈火灼然。 烈火可燎原千里,可傳承古今,可燒遍這個江山錦繡,燒出一段盛世繁華。 只是,遠離廟堂的蘇時雨后來想,雨遇光便歇,火逢水終滅。 江山多少年,百歲繁錦亦如白駒過隙。 青史恍若長河,每個人的過往一生跌入其中,與這滄浪水溶在一起,便遍尋不著了,若真要在心中留下些什么,便說說那一年吧。 那一年,秦淮還是煙雨茫茫,新政正在施行,西北與北疆的仗還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