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小說結尾這樣寫
書迷正在閱讀:二嫁狂妃:馭皇叔、黑蓮花有點甜[重生]、反派和反派結婚了[穿書]、我立的flag又倒了、神級系統(tǒng)之末世狂兵、夫妻雙雙回六零、傳說中的勇者是我的未婚夫、飛來橫寵:撿個太子當老公、勾走他的心、君側美人
這期咱們講講小說寫作如何創(chuàng)作出一個不落入俗套的結局。我們知道有很多小說、影視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結局點睛。或是結局逆轉,或是結局升華了主題。寫結局寫的好的作家有歐亨利,契科夫,莫泊桑,馬克吐溫還有星新一等,他們小說的結局大部分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拋去以上結局不談,本期主要講如何依靠結局升華小說主題。答案就是幻滅感。 幻滅感的結局通常用于文學小說中,推理小說運用較少,大部分是社會派作者熱衷于使用此類結局。集本格推理與社會派推理為大成的推理天王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運用此類結局大獲成功。 幻滅感本為佛教用語,謂生本無生,滅亦無滅,佛教有云六道輪回,一切眾生不無在此六道之中,但也有的越出六道,放棄輪回,成為虛幻的存在,因而幻滅了,通俗來說,幻滅感意為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樣消失,或美好事物殘酷的離去。其表現(xiàn)了人生的荒謬與世界的荒誕。 拿《白夜行》為例,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兩個人從小到大互相扶持,為了生存下去,兩個苦難的靈魂互相依靠犯下了一系列罪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手牽手在陽光下散步??墒墙Y局兩個人并沒有如愿以償,亮司為雪穗而死,面對亮司的死,雪穗無動于衷。讀者讀到此,無不感到一股深深的幻滅感。兩個互相扶持只是想生存下去的人,在結尾更加異化了,雪穗失去了世間最愛的人和內心中殘留的最后一絲善,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脺绺械慕Y局并不難寫。其重點是得到與失去之間的反差。在結局中,主角多得到物質層面上的東西,如金錢、權勢、名望等;失去了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如純真、愛情、靈魂等。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并不快樂,主角的處境雖然變好了,主角更厲害了更牛逼了,但那些最真摯最寶貴的東西卻消失了。就好比人的成長,當人由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活下去的成人時,他可能了為了一些外在利益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良心,外在誘惑和內心動搖驅使他走向惡的第一步,接下來便有了第二步、第三步…… 是社會環(huán)境塑造人還是個人基因塑造人,我想兩者都有影響,但總歸是外在環(huán)境占大頭的。在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壞人不敢作惡。在一個壞的社會環(huán)境中,好人不敢行善甚至不得不作惡。另一方面當前是一個生產過剩,供過于求倡導消費主義的時代,這種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放大人的欲望,制造人的貪婪。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內心終究想要什么,恨人有笑人無,他們想從物質層面收獲自己人生的意義,為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即發(fā)財、升官、娶嬌妻、萬人膜拜等不擇手段。 為了生存下來大部分人不得不迷失自我,社會環(huán)境占了很大責任,為了生存的更好為了追求物質收獲大部分人主動迷失了自我,這跟自己的人性有關,有的人會懺悔會反思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還有得救。有的人則徹底拋棄了自己的靈魂他們管我死后洪水滔天,他們心安理得醉生夢死,這已經徹底淪為魔鬼的幫兇了。 我想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經歷的第一場幻滅感,就是孩童時期在學校受到的偉光正教育,到了成年時期走出校門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不是書本上這樣的,甚至這個社會是不講理的,他們靠學校教導的為人處世思想去做人去辦事,大多數(shù)四處碰壁,現(xiàn)在路上有老年人跌倒在地有幾個人還敢去扶?有的人是看見自己敬重的人平時道貌岸然,遇到誘惑時丑態(tài)盡出也會感到幻滅。萬歷皇帝和他的老師張居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萬歷自幼被張居正教導要節(jié)儉要潔身自愛要遠離女色……,可是張居正呢,乘32人抬的轎子,服用壯陽藥……我想萬歷皇帝發(fā)現(xiàn)真相時一定三觀盡毀,他用荒誕應對荒誕,掘了老師的墓,抄了老師的家,沉迷于酒色幾十年不上朝不相信道德君子的話,可謂是毀了自己毀了國家。 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大多數(shù)人根本就沒有理想,他們信奉單一的庸俗的成功,可是成功的標準不一定只是世俗意義上的發(fā)大財,當大官,娶嬌妻……真正的成功,應該依據自己的內心,為一個想法去奮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沒有理想的人靠別人的想法別人的眼光活著,他們有時候嘲笑那些有想法的人,他們從那些人身上看見了自己卑微弱小的靈魂,他們想同化那些人實在不行毀滅他們。切格瓦拉不死,是因為他給有理想的人指出了一條明路—讓我們堅守理想,讓我們直面現(xiàn)實。 從古至今,真正改變世界促進人類發(fā)展進步的,還是那些立足于民眾又有自己想法的人。走自己的路容易,大多數(shù)人還是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冷嘲熱諷退了回來,走大家的路,成為別人眼中想讓自己成為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為的人。于是,活著活著,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1993年,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中俄列車大劫案(具體可自行百度),其中主犯之一邵迅在強盜逼迫下騙取同鄉(xiāng)信任,伙同搶了老鄉(xiāng)的錢,此后他不敢回家,浪跡天涯,在gx開了公司成了大富翁,他一直做慈善,來彌補內心的罪惡感和負罪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終于在2010年被捕,這些年來雖然功成名就但他一直惶惶不可終日,他得到了財富,失去的,則是友情、親情以及自我。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充滿幻滅的事情。希望人們在功成名就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內心,如果丟掉了寶貴的東西就慢慢找回來。 在我國,幻滅感寫的好的作者有慕容雪村,他的作品有《cd,今夜請將我遺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多數(shù)人死于貪婪》……內容多為男女主角大學時候是情侶,擁有甜美真摯的愛情,畢業(yè)后兩人進入社會,女的開始拜金,男的不擇手段追求財富地位,結局是男女分手,女主角被富豪多是老頭包養(yǎng),男主角多獲得財富取得地位。但兩人都喪失了再愛他人的能力,他們得到了物質的滿足,靈魂則只能在黑暗的長夜里孤獨行走。 孔二狗的《黑道風云二十年》文筆幽默,敘事流暢,為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網絡小說。這本書的結局也是兄弟鬩墻,同室cao戈,曾經肩并肩闖江湖的兩人在除夕夜的聚會上互相用槍殺死了對方。他們得到了地位,失去了友情。 美國作家菲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則是主人公蓋茨比為了追求集美好于一身的女神,致富后夜夜笙歌,但是女神卻利用他讓他來抵罪,原來自認為喜歡的那個人在現(xiàn)實中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個人,人世間的情感,財富不過是泡沫,尋來尋去不過是一場空。本書可謂是幻滅感小說的佳作。 其它如rb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就不一一而談了。 以上書籍不過是小悲觀的幻滅感小說,即個人成長奮斗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追求的東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反而自己在追求這些東西時把自己真正在乎的真正珍貴的東西丟失了,個人在社會中異化為怪物,從而感嘆世事無常、人生幻滅的痛苦。 大悲觀的幻滅感書籍則是曹雪芹的《紅樓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白癡》……加繆的《局外人》、《鼠疫》…… 如果說小悲觀格局小,重視個體的感受和命運的話,大悲觀的作品則格局胸懷較大,他們重視的不是個體的情感與幻滅,而是整個歷史長河中所有人類的共同情感和命運。小悲觀想渡己,有時候讓讀者也陷了進去,惶惶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沼,喪失進取心。大悲觀則是懷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tài),渡人渡己,他告訴我們世間是殘酷的,荒謬的,但總有一絲希望在,一絲光亮在,它是立足于悲觀主義之上的樂觀,明知生命無意義,現(xiàn)實很荒誕,但仍有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 兩者雖有區(qū)別,但并無高下之分。就像佛教中雖有大乘小乘之分,但皆可得悟。小乘佛教注重自我修行,自我反思。大乘則不僅自己要悟道,還要幫助他人悟道,有時候未免強人所難好心辦壞事。還是先賢說得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能力的時候理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自顧不及的時候管好自己不給他人找麻煩。純文學作品多用大悲觀,通俗文學如果來點小悲觀,文章內容就會提升一個層次?!?/br> 前面啰里啰嗦說了這么多,總結來說就是幻滅感的內容很好寫,關鍵是要將其運用在作品中去,這樣一部通俗小說,其思想境界也會提高不少。而讀者,其實也是喜歡讀這類既有趣又能應發(fā)思考的書的。 最后推薦幾本幻滅感書籍和幾部電影,望大家能夠從中慢慢揣摩,領會創(chuàng)作精神和思想內涵。 菲茲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本書文筆一流,你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永遠也得不到的?其中有不少名言名句,比如說這句,當你想批評某人時,記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和你一樣的條件。 慕容雪村《cd,今夜請將我遺忘》,深夜里讀此書足以懷疑人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轉過來愛那些侮辱他、損害他的人。。 電影有《被嫌棄的松子一生》、《自虐的詩》、《教父》三部曲 這里著重說一說《教父》系列,邁克爾柯里昂本無意繼承家族事業(yè),只是想當一名堂堂正正的合法公民,可是接收家族的大哥被殺死、父親遭到槍擊,二哥又不成器,他只得繼承父業(yè),去殺人去保衛(wèi)家族。系列的后面成為了黑手黨老大的邁克爾為了保護家族,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妹夫等親人,與妻子形同陌路,兒子遠走他鄉(xiāng),女兒被槍殺死在自己的懷里,他也老了,孤苦無依獨自死去。我們可以看到,邁克爾身不由己地一步一步滑入深淵,他失去了親情、愛情、自己的理想,得到的則是虛無的責任和后半生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