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jié)閱讀_251
書迷正在閱讀:渣男系統(tǒng)[快穿]、來啊互相傷害![重生]、總有皇帝在找我、公子孫默、重生之養(yǎng)歪了怎么破、今天也在拯救全人類[重生]、我要溫柔[快穿]、替婚、花式攻略對手[系統(tǒng)]、不可抗力
皇帝宿醉起不來,藩王大臣們也是頭重腳輕,腦袋里打鼓,壓根沒法辦公。 養(yǎng)好了精神,能集中注意力辦公之后,永樂帝依慣例享太廟,大祀天地于南郊。 于正月辛卯下旨,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楩舊封。改封谷王朱穗于長沙。賜晉王寶鈔十萬貫,令歸藩。 周王等人當即大喜,還以為要在京城住上一陣子,搞不好就會是一輩子,不想天子竟許歸藩。當即上表,頌揚天子仁德。反正好話不要錢,說上幾萬句也不過浪費些口水。 谷王的封地本在宣府,搬家一事,是他主動提出。 以天子的性格,繼續(xù)讓他領兵是不可能了,找個好點的地方,做個富貴閑人,倒也不錯。 朱棣滿足了朱穗的愿望,將他改封到長沙,還賞賜了錢抄,許以封地部分稅收充實王府。 谷王提出,可不可以新建一座王府,讓一家住得舒服點。 朱棣搖頭,表示有那么多歷史遺留豪宅,花點錢裝修一下就行了,老爹提倡,拒絕奢侈,生活要艱苦樸素。 谷王摸摸鼻子,樸素就樸素,能早點離開南京就成。 晉王沒落到多少實惠,只領一疊寶鈔回家,面額十萬,真實價值幾何,需要再議。這不算什么,反正他不差錢,給多給少都只是個臉面,只要皇帝別朝他動刀子,把封地留給他就成。 相比以上諸位,遼王就慘了點。 據悉,陛下大有留遼王在京中長住之意,世子可以改封,封到哪里,反正不是西南就是沿海,想回遼東?基本不可能。 遼王郁悶了幾天,到底還是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事情總是需要對比,別看他慘,有個人比他更慘,那就是寧王朱權。 遼王好歹還有個盼頭,寧王?至今為止沒有任何消息。 寧王也急,但越急越不能表現(xiàn)出來,反而要向天子表示,他一切聽從皇命,皇帝把他安排在哪就是哪,即使留在南京,也行! 寧王世子到底沒修煉出老爹的養(yǎng)氣功夫,陰沉的在廂房里跺了兩個來回,召來心腹,低聲吩咐一番。 “可記住了?” “卑下領命,定不負世子所托!“ 朱盤烒冷冷一笑,看向又開始飄雨的窗外,北邊,該起風了。 永樂元年春二月,寇犯遼東。 開平,全寧等衛(wèi)同時燃起了狼煙。 同時,泰寧,朵顏,福余三衛(wèi)首領上疏,請?zhí)熳釉S大寧一地為三衛(wèi)草場。 偏在此時,朝中請立太子之聲漸起,期間竟有國子監(jiān)及各地府學生員聯(lián)名奏請,聲勢堪稱浩大。 朱棣發(fā)了一場火氣,才勉強將事態(tài)壓下來。見仍有人不識教訓,直接下令,重設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任命楊鐸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升劉智,蕭遜為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葛能,李敬為指揮僉事。 紀綱依舊在千戶的位置上呆著,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紀千戶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點耐心。 不立皇太子,重設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叫嚷最歡的官員直接被下了詔獄,生員也被嚴斥。 朝中百官當即噤聲。 隨后,朱棣下令朱高煦和沈瑄立刻帶兵北上。 兩人出發(fā)后,奉命鎮(zhèn)守大寧的孟清和自然也不能拖拉,提前了整整半個月出發(fā)。隨行的護衛(wèi)由三千增加到了五千,朱高燧竟也領一支騎兵與他同行。 朱棣再次向朝臣們展示出了他的鐵血和決斷。 誰敢和他掰腕子,最好提前叫上救護車,否則,胳膊掰折,肋骨敲斷,順便再斷兩條腿,他概不負責。 陰雨蒙蒙中,孟清和坐在車輅中,靠著車壁,凝神思索。 到了大寧,該先走哪一步? 總覺得,韃子叩邊,朵顏三衛(wèi)上疏,湊到一起,未免太過巧合。 不過那又如何? 孟清和掀開車簾,任由雨水撲在臉上。 車到山前必有路,事情總有因果,找到了線頭,總能理順。 實在找不出頭緒,一刀斬斷,也未嘗不可。 “興寧伯?”朱高燧策馬走過,“可是坐在車里悶了?那就出來騎馬,省得想吹吹風還要掀簾子?!?/br> 孟清和:“……”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 永樂元年二月甲戌,天子下旨,設北平留守行后軍都督府,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設鎮(zhèn)守,節(jié)制朵顏三衛(wèi)。隨即令于北平設行部,國子監(jiān),并于同月改北平為順天府。 南為應天,北即順天。 天子遷都之意昭然。 朝堂之上,群臣都有些發(fā)懵。 錦衣衛(wèi)和皇太子的事還沒解決,天子又要遷都? 南京為古都,良田豐茂,商業(yè)繁榮,文氣鼎盛,堪稱大明最繁華之地。自開國以來,直至燕軍兵臨城下,幾十年未經戰(zhàn)禍。即便附近州府時有海寇出沒,也多為癬疥之疾,各地衛(wèi)所官軍就能解決。管他來多少,全都趕進海中喂魚。 相比之下,北平雖為燕王封地,卻是實打實的“邊塞”。春季大風,夏季炎熱,冬季苦寒,作物產量一年一般,商業(yè)也比不上南京繁榮。且民風好武,連婦人都能抄板磚拍人,治安狀況著實堪憂。加上每年都有韃子叩邊,在大部分人眼中,和蠻荒之地無異。 好端端的南京不呆,卻要大費周章的遷都到北平? 天子念舊,懷念出門就能和北元干架的美好時光,總不能拉著大家一起去草原吹風,到大漠吃沙子吧? 是元朝大都又如何? 經過元末戰(zhàn)火,早就沒了昔日風光。 在交通便利,經濟繁華的地方住久了,冷不丁要集體搬遷到貧困山區(qū),任誰都受不了。 憶苦思甜可以,生活質量嚴重倒退堅決不行。習慣了江山水鄉(xiāng),絕大多數官員都不愿意跟著朱棣去北平吹大風。 反對遷都的奏疏又一次堆滿了通政使司,陣勢絲毫不弱于反對重開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 通政使司的官員一邊封存奏疏,一邊小聲嘀咕,以今上的性格,肯定又是一次胳膊擰大腿。沒攔住錦衣衛(wèi)重新掛牌營業(yè),遷都這事也鐵行攔不住。 皇帝不是不講理,也可以商量。 問題是,在商量之前,皇帝親自畫出一個圈,棍子扛肩上,直接表明態(tài)度,哪個敢踩線,絕對腿打折。 這樣還怎么商量?敢堅持真理的都是嫌命太長。 有個英明的鐵腕皇帝是大明之幸,卻未必是百官之福。 左右通政互看一眼,嘆息一聲,想那么多作甚,干活要緊。遷都與否是天子和六部天官掰腕子,以他們的級別,還是明哲保身,別攙和了。 嚴格來講,在這件事上,最有發(fā)言權的不是滿朝文武,應該是孟清和。 從高樓大廈,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現(xiàn)代社會,一下飛躍到出門要靠11路的封建王朝,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才擺脫赤貧階級,走到今天,其中的艱辛有幾人能夠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