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jié)閱讀_252
書迷正在閱讀:渣男系統(tǒng)[快穿]、來啊互相傷害![重生]、總有皇帝在找我、公子孫默、重生之養(yǎng)歪了怎么破、今天也在拯救全人類[重生]、我要溫柔[快穿]、替婚、花式攻略對手[系統(tǒng)]、不可抗力
天子遷都,不過是從南遷到北,頂多氣候不適應,水土不服。他是跨越了幾百年,年代不服!他都能適應了,這些明朝土著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再者說,永樂帝遷都也是為邊防考慮,天子守國門,就是從永樂朝始。 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仍是明朝最大的隱患,不打造一個堅固的邊防,任由旁人到自己家來連吃帶拿,臨走還要放把火? 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退一步海闊天空純屬胡扯,敢這么干的都是歷史罪人! 朝中文武應該能明白天子的用意,在家國問題上也會做出正確選擇,但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也不是沒有。 孟十二郎捏捏額角,難怪出發(fā)前大和尚告訴他,近段時間朝中不會有人找他麻煩。以目前的情況,一個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一個遷都計劃,足夠朝中官員頭疼了,再加上皇太子的問題,再對他咬牙切齒,也沒空來找他麻煩。 永樂大帝果真是名不虛傳好,不只鐵腕,簡直是鋼腕,合金鋼! 對他的決定不滿,反對,提意見? 隨你。 奏疏送上來,心情好時掃兩眼,心情不好直接扔到一邊落灰。 就算有人血濺奉天殿,朱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 沒死成的由錦衣衛(wèi)拖下去進行思想教育,幡然悔悟可以再用,執(zhí)迷不悟直接補一刀。 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猶如一堵布滿鋼釘?shù)膰鷫Γ⒃诎俟倜媲?,足以讓人不寒而栗?/br> 何況,皇帝下令要收拾某人,不用下死力就能查出一連串的問題。 謀反一類的大罪用不上,僅是貪污受賄一條,就能將朝中一多半的官員拉下馬。 冰炭,火耗,各種孝敬。 條目列出來,能把永樂帝氣笑了。 難怪老爹不扒皮不解氣,他見了,也照樣想殺人。 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朱棣明白。但混成這樣,一點能見度沒有,堪比泄洪時的黃河,未免也太說不過去了吧? 這樣的渾水,蹦進去再跳出來,還能保持干凈的,大明二百七十多年國祚,兩個巴掌都能數(shù)得過來。 從設立錦衣衛(wèi)到議立皇太子,從遷都到朝臣的貪腐問題。 不繃緊神經(jīng),做事謹慎再謹慎,絕對當不好永樂朝的官。不比洪武朝的腥風血雨,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時候也注定不會少。 孟清和遠離京師,想獲取朝堂的消息,只能通過朝廷的邸報和道衍的書信。 大和尚字寫得極好,文采也相當不錯,言及朝堂內容多是點到即止,背后的意思需要孟清和自己去想。 整封書信,涉及到朝政的只有寥寥幾句,余下內容五花八門,關心徒弟的學業(yè),教導徒弟離開師傅也不能放下佛學,認真讀書,努力學習,不忘事務,做事謹慎,忠于今上,才能做好官,辦好事。 不過界,不妄言,不會被任何人找出問題。送到皇帝面前,肯定又會為大和尚和自己刷新不少好感度。 道衍又給孟清和上了一課。 道衍在信中的提點,孟清和一一記下,體會和心得不便于告訴道衍,和同行的朱高燧也沒多少共同語言,只能寫成書信,放在匣子里,集成一定分量之后,派人送給鎮(zhèn)守北平的沈瑄。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收到用木匣盛裝的厚厚一疊書信,沈瑄表情有瞬間的變化,快得來不及讓人捕捉。 送信的親衛(wèi)在堂下等了半晌,沒等來沈侯爺?shù)幕貞?,大著膽子瞄一眼,沈侯爺正展開信紙,看得無比專心。 最后,是侯府長史將親兵帶了下去。 沈瑄沒有給孟清和回信,只給他送了一個巴掌大的木匣。 打開,里面什么都沒有。 抱著空空的木匣,孟清和有點傻。 帶回木匣的親衛(wèi)也傻了,他發(fā)誓,沈侯怎么把匣子交給他,他就怎么把匣子給的伯爺。 “卑下絕沒有打開匣子!” 見孟清和遲遲不語,親衛(wèi)急得差點捅刀以證清白。 “馬百戶不必如此?!泵锨搴秃仙舷蛔?,將親衛(wèi)扶起來,“自靖難起,馬百戶便跟隨孟某,多次同生共死。,孟某信得過馬百戶。” “可這……”馬??粗锨搴褪种械哪鞠?,仍是難以釋懷。 “馬百戶不必放在心上,我自會同沈侯問明原委?!?/br> 孟清和不是隨意說說,他的確相信馬常。 把匣子里的東西取走,再當面送給他? 沒人會這么傻。 這個匣子應該本就是空的。沈瑄為何送給他一個空匣子,仔細一想,不難猜。 隔墻有耳,親兵縱然可信,但如此重要的信件,只以三名親兵護送,仍顯得兒戲。即使孟清和認為信上的內容沒有出格之處,落在有心人手里大小都是個把柄。 “是提醒我做事不夠謹慎?” 又一次打開匣子,無意間按了木匣內部凸起的一塊,咔噠一聲輕響,匣底松動,木片下竟還有夾層。 夾層之下,依舊是空的。 孟清和這次是真傻眼了。 這又是打的什么機鋒?他是不是該親自去北平一趟? 帶著滿腔疑惑,孟清和抵達了大寧城。 臨近三月,大寧仍是雪花漫天。 離開北地近一載,孟清和幾乎忘記了北方的冬天有多冷。 大雪紛飛中,旗幟烈烈作響。 大寧都指揮僉事張貴領都指揮使司上下在城外迎接。 寧王官屬已隨朱權父子進京,大寧未設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政刑事務皆由都指揮使司代行。 大寧設立之初,成立衛(wèi)所體系同臨近的薊州、遼東類似,多以軍管。 寧王封國之后,官屬接管城內政務,至今上登基,城內三司仍只有一司。大寧都指揮使為寧王嫡系,投靠燕王,在靖難中功勞不顯,位置終究坐不穩(wěn)。都指揮同知和都指揮僉事中,只有張貴最得今上賞識,據(jù)言同世子妃還有拐彎抹角的親戚關系,在都指揮使司中握有實權。別說是同級的僉事,便是兩位同知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隊伍停下,朱高燧未下馬,孟清和卻不能不下車。 按理,他是朝廷的二品都督僉事,天子親命的大寧鎮(zhèn)守,不必對張貴等人如此客氣。但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他一個沒多少根基的草根伯爵,都督僉事,初來乍到,還是該放低姿態(tài),拜拜碼頭才好。 “臣拜見三皇子?!睆垉L事對朱高燧滿臉的恭敬,行禮一絲不茍。轉向孟清和,表情卻沒那么客氣,“興寧伯,久仰?!?/br> 本應下拜,卻行了平禮。 孟清和笑著點頭,沒計較張貴狀似無禮的舉動。 見狀,張貴臉上帶笑,眼中閃過一抹輕蔑。 一等伯,二品的都督僉事又如何?沒有有力的宗族,也沒有能幫扶的妻族,離開京師,在皇帝看不見的地方,照樣擺不起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