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云灼看著平安給那女童飯食,見她吃著吃著流淚,又用術(shù)法哄她頑笑,這么看了片刻,方才轉(zhuǎn)身施法離去。 前世因果不了斷,平安怕是也無法再返回斷塵峰。 云灼入世本就是為了解開平安的心結(jié),他既已留在村子里,短時間內(nèi)也不會離開。云灼便打算回逐云殿閉關(guān)。 斷塵峰眾人親眼見著云灼將平安帶下山,回來的時候,卻只有云尊主一人,不免讓一些弟子覺得奇怪。 好在大家都是修煉之人,長年累月待在斷塵峰這樣的世外之地,即使不是淡泊的性子,也被養(yǎng)得淡泊了,對云尊主首徒之事雖有好奇,但也沒太過在意。 再說了,平安的命燈還在碧霄殿好好亮著,別的不說,至少沒有性命之憂。 孟采寒因著觀內(nèi)事務(wù),偶爾也會下山,自是知道平安的行蹤,只不過以她的修為還看不透同為修士的平安身上的因果,只知道平安在俗世收養(yǎng)了一個女童,陪著那女童過起了俗世生活。 孟采寒不明就里,也不敢將此事在云灼面前提起。 親傳大弟子放棄修煉入世當(dāng)凡人這種事,換作孟采寒自己,即便不會憤怒失望至極,卻也絕不會是讓她高興的事。 或許這其中有什么誤會,又或者有其它內(nèi)因。 否則,以平安對修煉勤奮癡迷的程度,不像是會因凡俗花花世界,放棄修仙大道。 云灼這一閉關(guān)就是幾十年,這幾十年里,孟采寒打理下的鈞天觀越發(fā)聲名顯赫,即便不入江湖朝堂,也不曾學(xué)武的普通人,都知道這么個仙家圣地。 孟采寒出身此界,和鈞天觀之間關(guān)系,也并非她自己認(rèn)為的那般說斷就能斷。 這里也曾是養(yǎng)她至成人的地方,而且她當(dāng)年接手鈞天觀時,并未真正肩負(fù)起自己的責(zé)任,若非后來魂魄被云灼招進(jìn)墟淵,得了一番造化,怕是還會因自己之故,帶累整個鈞天觀。 若論起來,其實孟采寒還欠著鈞天觀一份因果。 孟采寒極看重觀中弟子的修行,尤其是上次收徒考驗中位于前列的那幾個頗有資質(zhì)之人。 其中方玉玄和阿常,還有聞珽、段巫童修煉速度最快,也最受孟采寒看重。淑寧公主?;哿盏热松源沃?/br> 不過孟采寒入世時,因緣際會又帶回兩個弟子,這兩個弟子在經(jīng)她授習(xí)后,竟是比方玉玄他們進(jìn)境還要迅速。 而那兩人正是先前未通過云灼第三重考驗的異族少年阿苦羅,還有常英閣少閣主江碧秋。 孟采寒并未將這些人盡數(shù)收歸門下,她只收了阿苦羅、江碧秋、阿常還有段巫童四人。 其余的大都拜在了幾位長老門下。 一日斷塵峰頂銀光大綻,云灼出關(guān),她出關(guān)的第一件事便是詢問平安的近況。 平安師伯前幾日曾回來過一次,聽聞尊主在閉關(guān),便沒讓我們前去擾您,在峰上住了幾日,便又下山了。 不過師伯說了,很快便會回山,想來這兩日也該回來了回話的是鈞天觀一個后輩弟子。 云灼也未多問,正要親自下山之時,一道法光自山下而來,正是已經(jīng)數(shù)十年不見的弟子平安。 他眉間愁結(jié)盡去,身上因果業(yè)線悠長而不黏連,相繞卻不紛雜糾纏,顯然在俗世生活這么多年,他不止修為更進(jìn)一步,心境也非昔日可比。 且他身上竟是隱隱帶有一絲超脫飛升之象。即便只是一絲氣息,于此間也是難得了,讓云灼不禁有些刮目相看。 第92章 完結(jié)章 師父。平安見到云灼,上前便先行一大禮。 云灼將他扶起, 這些年在外倒是沒落下修行。 平安笑道:徒兒自然不敢有負(fù)師父教導(dǎo)。 云灼同他論道三天, 替平安解決了一些修行上的疑惑和差錯, 眼見著他似有所悟, 陷于頓悟中,便悄然離去,在外布下結(jié)界,親自為徒弟護法,以免有人擾了平安這難得的機緣。 這一次頓悟,平安足足悟了近半月,待他再次醒來時, 修為和心境又有了新的增進(jìn), 身上超脫飛升之象也更清晰了一些。 在平安這次回峰不久之后, 一直潛心修煉的淑寧公主謝惠琳,突然辭別師父,離開了斷塵峰。 這姑娘,云灼有些印象, 便隨口問了句, 這才從平安嘴里得知,大周皇位更替,引發(fā)了不少變動,皇后娘家李氏一族敗落,幾乎全死了干凈。 僅活著的,就剩年事已高的李遂。 李遂當(dāng)年差一點走完登天梯, 在臨近終點的地方暈了過去,之后被鈞天觀弟子遣送回京。 這么多年過去,若非偶然聽聞皇家之事,平安都險些忘記了這個名字。 不過,也僅此而已了。 李家于他有收容之恩,他也未李家做牛做馬那么些年,要說誰欠誰,真的稱不上。 謝惠琳此番也是不回去不行。 至于她還會不會再回來,這誰也不清楚。 武德妃年事已高,壽數(shù)已沒幾日,謝惠琳多少也要陪母親走完這最后一程。 謝惠琳在觀中人緣頗好,是以她下山那日,不少弟子都前去相送。 平安也去了,不過只是遠(yuǎn)遠(yuǎn)在人后抱拳一禮。 他們曾一起接受試驗,一起登上斷塵峰天梯,如今也要各行一方。 入世多年,他早已清楚,悲歡離合是常事,千里團聚才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