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節(jié)
“……” “有人問他了嗎?” “……有?!?/br> “問了什么?” “陣法……熟不熟悉……” “然后?” “……如何應對……” “誰問的話?” “……四皇子……” 斥候的聲音隨著他的腦袋垂下漸漸輕下來,最終吊起的身體一松,顯然昏了過去。 刑訊官回頭看了曉飛,曉飛點點頭,表示問完了,然后他喚了一聲:“元帥?!?/br> 樊之遠沒說什么,起身就走了。 曉飛于是對刑訊官道:“換另一個,繼續(xù)審一遍。” “是?!?/br> 兩個士兵解了這個斥候手腳上的繩子,將他拖下來,在此之間,幾位將軍互相看了一眼,表情欲言又止。 聽到這里,他們大概知道了些什么,鄧平問:“曉飛,那個叫姜曲的人,是不是跟元帥是舊識?他怎么會知道元帥使用的布軍陣法?” 曉飛思索道:“諸位將軍都沒聽說過嗎?” 這些都跟著樊之遠從底層爬起來的樊家軍將領怎么會領略當年定北侯用的陣法,一個個有些懵。 曉飛見此,抱臂笑了笑:“那諸位不如親自去問元帥吧?!?/br> 兩國的小股作戰(zhàn),四皇子自作聰明地讓姜曲試探樊之遠,卻不知道后者也在試探他。 沒錯,定北侯親自手把手教導的魏家兵法能讓姜曲確定魏瀾,可同時,魏瀾也能以此找出通敵的父親舊部! 因為沒有誰比當年定北侯的副將更熟悉魏家的打法,急于在大夏立足,恨不得盡早立功的姜直會想盡辦法替大夏破解,從而取得勝利,然后就這么暴露自己了。 “姜曲……”樊之遠冰冷了一聲,“名字改得不錯,那么這輩子也別想直起脊梁骨了!” 第137章 暗涌 落葉凋零, 寒風裹夾著雪花吹向大地。 大燕都城,左相得到了來自大夏的密信,他進了宮。 “皇上, 時機到了。” 昏暗的燈火下,燕帝蒼白的面孔, 深陷的眼窩中, 帶著奇異的光芒,他瘦骨嶙峋的手緊緊握著龍椅扶手的龍頭, 沙啞地反問一句:“左相,你覺得能嗎?” “自是能的,北境一切已經準備好了,消息很快散布出去?!?/br> 燕帝道:“可是沒有證據(jù)?!?/br> 左相笑了笑:“莫須有就夠了。”難道定北侯那時就有證據(jù)了嗎?都是假的。 燕帝搖了搖頭:“阿璃不會同意的?!?/br> “皇上,您若是一直就這么避著王爺, 害怕與他爭執(zhí)相對,那老臣就是將證據(jù)一一擺出來,說干了唾沫, 也扳不倒王爺跟樊之遠??!” 燕帝躲慣了,責任也推卸慣了, 讓他站出來, 實在太過為難。 左相慢慢地走上丹壁,站在燕帝的面前輕聲道:“無需您做什么, 只要一紙詔書將樊之遠召回來自辯,這就夠了。您是皇上, 天下之主,只要王爺不明著謀反, 他不同意也得同意!” 大戰(zhàn)在即,主帥離陣, 乃是大忌。然而樊之遠若是魏瀾,這就是通敵國賊,放在邊疆萬一跟大夏里應外合就更危險,召回來自證清白似乎也說得過去。 然而這也只是說得過去而已。 樊之遠自參軍以來,一直跟大夏死磕,猶如死敵,連著收復燕荊五州,誰會相信他通敵,相比起來鼎鼎有名的沈逃兵豈不是更像?更何況當初定北侯的案子本就存疑,是不是魏瀾也沒有證據(jù),燕帝能夠想象,朝中有多少大臣激烈反對,甚至無需李璃說話,山呼萬歲之下,都是齊齊下跪請他三思的。 他若一意孤行…… “皇上,您若是打算這輩子就這么活在王爺?shù)闹?,那么依舊渾渾噩噩無妨,否則這次不強硬,就真沒機會了!而老臣也只能與您一起,成為王爺通向這兒的踏腳石?!?/br> 他膽大包天地拍了拍了龍椅上的龍頭,不重,卻深深吸了地拍進來了燕帝的心里。 * 北境戰(zhàn)勢看著大好,京城又遠離硝煙,百姓們都準備著好好過冬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富足安逸。 然而這看似風平浪靜的局面,暗底潮涌卻已經翻到了水面。 不知什么時候一些閑言碎語開始在京城蔓延,起因便是一封來自邊關的折子。 這封折子不是來自跟大夏打得膠著的前線大軍,而是巡視邊關城池中的督察御史。 這些督察御史職責是考察地方官員,雖然不能插手前線戰(zhàn)事,卻有權核實餉銀數(shù)量,參與城墻修葺的軍事要務,當然最重要的便是監(jiān)察戰(zhàn)況,充當耳目,定期向朝廷匯報,防止兵權在握的大將擁兵自重,或者……通敵。 只要有一絲異樣,他們就能直接奏報朝廷。 而這封折子里,寫的不是別的,就是對主帥樊之遠的懷疑——其為定北侯余孽,與大夏互通有無。 理由也非常簡單,雖然樊家軍主要大將皆是泥腿子出身,但樊家軍直系能有多少人,這次兩國戰(zhàn)爭,邊境的軍隊幾乎都被整合起來,其中不乏經驗老道的老將。 樊家軍看不出樊之遠的戰(zhàn)術,這些老將豈會不明白,只要對定北侯有所了解,研究過他的戰(zhàn)術,不得不承認,那實在太熟悉了,非魏家相關之人怕是沒處學。 再加上與大夏軍對峙了那么長時間,除了幾股試探之外,居然沒打一場大戰(zhàn),雖然幾十萬大軍的糧食還消耗的起,可這樣也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似乎養(yǎng)精蓄銳,但更像別有用心。 最重要的事,樊之遠將抓住的大夏斥候給放了。 結合不知從哪兒放出來的消息,這位御史聽到了一個最可信的傳言,樊之遠就是魏瀾,因為他來歷不明,身世成謎。 一條一條看似合理,實則都是無據(jù)之談,然而猜測多了,全指向一處,便不由地讓人跟著相信這個事實。 流傳不廣,但是很快,因為太過驚駭,不管為什么這封折子沒有率先到李璃手里被壓下來,總之如今大半個朝廷都知道了。 今晚下了雪,李璃坐在廊下,伸出手接住了雪花。 東來和著冷氣走來道:“王爺,左相今晚又入宮了?!?/br> 雪花在李璃的手心里融化,留下濕潤的水漬,他問:“這是第三日了吧?” “是?!?/br> 李璃聞言短促的一笑:“以我哥的耳根,硬不過三天的。” 東來深吸了一口氣,深以為然,但是很快他又憂愁道:“王爺,武寧侯已經公然表示,樊將軍并非沈家旁系,是偽造的身份。還有……” 李璃看了他一眼,補充道:“提到師父了?!?/br> “是,有宮中老人見過云師父,已經確認是跟著您出冷宮的老公公,就消失在定北侯府出事那段時間?!?/br> 李璃歪了歪頭,有些不確定道:“看來我很早之前就別有用心了,對了,我那時候多少歲來著?” “十二吧?您可真厲害!”這是東來的真心話,那時候這幾個小太監(jiān)還沒有那么出息,自然不知道這些事。 “我也這么覺得?!崩盍а劬σ粡?,夸獎了自己一番。 雪下著下著就大了,一個身影匆匆跑過來,說:“王爺,宋國公,顧大人,還有其他幾位大人求見。” 李璃搓了搓手,接過東來的暖爐,然后往屋內走去,丟下一個字:“請?!?/br> 花廳四角分別擱著燒著無煙銀絲碳的爐子,熱氣足,門一關阻擋了外頭的冷意,讓花廳中顯得不那么冷。 李璃四平八穩(wěn)地坐在中央,手里端著一杯溫熱的茶,笑著說:“幾位的年紀可都不小,這大風大雪的夜晚還出來串門兒,也太顧不及自己的身體了吧?” 見李璃這個時候還笑得出來,顧如是真是一陣頭疼。 世人都以為怡親王手握大權,必然野心勃勃,排除異己,插手六部,好到時候一呼百應。事實上這兩年也的確有不少人在他的安排下逐漸上位。但是當六部各就各位之時,幾位大人卻發(fā)現(xiàn)這位王爺越來越懶了,幾乎不管朝中這些步入正軌之事,更少有指手畫腳的時候。 左相當權之時還三天兩頭聚集下屬交流感情,這位王爺只要一下衙那必定跑得沒影,壓根沒想過懷柔拉攏一下。 放權很干脆,干脆到連這些謠言都放任了。 “王爺,今晚不來,下官怕明日來不及了?!?/br> 李璃聽著這話輕笑了一聲,反問道:“因為謠言嗎?” “如今都鬧得滿城風雨了,也沒見您阻止或者澄清,您究竟有何打算?” 說實話,這幾位有些鬧不明白李璃的做事風格,火燒眉毛了,也沒有一個章程下來,讓他們這些人都不知道該怎么應對。 顧如是道:“按這事態(tài),明日左相必然請皇上下旨將樊之遠召回京自辯,若真是如此,那樊將軍究竟是奉旨還是抗旨呢?一旦他遵旨,北境戰(zhàn)事怎么辦?若是抗旨,豈不是更證實了謠言?” 李璃問:“那諸位以為該如何?” “必須得阻止皇上頒下這道旨意!只要我等堅決反對,以皇上的性子也不會一意孤行,不管如何,總得等大戰(zhàn)結束?!?/br> 李璃笑著搖搖頭:“諸位,這消息是從邊關過來的,僅僅一道折子就鬧得滿朝心神不寧,人心惶惶,更何況邊關幾十萬大軍?謠言真假其實一點不重要,這場戰(zhàn)的勝敗才最重要。” 李璃輕飄飄的這么一句話,幾人頓時駭然起來,紛紛露出難以置信的目光。 李璃放下茶杯,依舊是那淡然的語氣說:“大夏耗不過大燕,入冬之前必有一場大戰(zhàn),現(xiàn)在這個時候說不定就要開打了。不管樊之遠是不是魏瀾,只要全軍對他有一絲猜疑,大燕就贏不了。想想以樊之遠的能力,天時地利人和都給他了,這都還打不敗大夏,可不就是不用心嗎?” 李璃看著他們驚懼的模樣,再補充了一句:“不用心,那就是別有用心,只要后退一步,就與謠言完美相合,無可抵賴?!?/br> 數(shù)十萬將士沖殺,烽煙燎然的連綿城池,關內千萬百姓……只要能釘死樊之遠,只要讓李璃斷去重要一臂,這些統(tǒng)統(tǒng)不重要! 想到這里周圍瞬間安靜下來,良久都沒有人說上一句話。 只能新任的兵部尚書艱難地安慰道:“可是樊之遠一直以來收復山河,穩(wěn)定邊關,就算有所懷疑,也沒嚴重到軍心不穩(wěn)的程度吧?畢竟當年的定北侯通敵,也有很多人不信?!倍褪瞧渲幸粋€。 可惜……李璃挑了挑眉,待要說話,卻聽到宋國公說:“定北侯當初被先帝匆忙定罪,以致在獄中全家老小一起以死明志,且不論僥幸逃脫的魏瀾,是否會對大燕和朝廷依舊忠心耿耿,不會心存怨懟,但靠著定北侯釋權得以重用,收編他軍隊的那些大將難道沒有其他想法,更何況,其中還牽扯到了王爺!” 就算沒通敵,也有謀反之心,世人這么懷疑,理所當然。 李璃點點頭,就是這個理,這場戰(zhàn)爭,并非只有樊家軍。 “那該如何,若是輸了,大燕可就再次生靈涂炭,誰還能再抵抗大夏?”幾位重臣的臉上盡顯憂心忡忡,比踏進怡親王府的時候更加愁容滿面。 打仗,最不怕的是敵人強大,而是怕是后方起火,彼此懷疑,心不到一處去。 手下將領若是心思各異,樊之遠能做的就只有保守抵抗,自然不會有勝仗,離燕荊四州就更遠了。 而明日圣旨就如最后一根稻草,將勝利推向了大夏。 “怎能如此,怎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