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書迷正在閱讀:三句話讓男人cao了我十八次、金風玉露(作者:白芥子)、結果、靈界老祖他回來了、投胎后我成了撿破爛的[無限]、[綜漫]奇跡真人是二五仔、帝王的寵妃是個O(穿越)、隔壁有個么么噠、[火影]我是醫(yī)忍我怕誰、永無寧日[無限](穿越)
這樣的學校的確是可以培養(yǎng)某一方面專業(yè)人才,陳興也還沒想到,世間還會有這樣不像學堂的學堂。 成平地廣人稀,人才流失嚴重,讀書氛圍也不濃厚,曹cao下令興辦官學之后,陳興一直為了這是非常發(fā)愁。 他雖然出身世家,但畢竟不是嫡支,才會被派到成平做官,能力擺在那里,認識的人也十分有限。 而他們的王主雖然只有十歲,卻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能力,所有他這個郡守為難去做的事情,只要跟她一番商議之后,總會迎刃而解,有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 有種說法叫窮寇莫追,但這說法很明顯和曹cao是不相適的。 剛出了正月,曹cao又點起了人馬向北方袁家軍的駐地進軍,想要把從前袁紹打下的那幾處城邦都給占到自己名下。 思齊原本是想盡快抽時間回一趟成平的,如今戰(zhàn)火一起,章氏便不許她再出許昌城,就連一向不愛干涉兒孫的荀老夫人也不許她再亂跑亂來,思齊的北上計劃也只好擱置了下來。 自從華佗給郭嘉診脈過后,郭嘉就過上了日日以藥伴酒的痛苦人生。 這件事對于思齊的直接影響便是感覺先生留得課后作業(yè)明顯比之前多了不少。 對于這件事,思齊倒也沒有覺得多么令人不能接受。 從前刷著手機看電腦的時候,她也沒想到將來會有一天喪失所有的娛樂活動,就連課后作業(yè)也變成了一種還算不錯的消磨時間的方式。 想想也覺得怪可憐的。 自從孫紹離開后,思齊就時常收到他的來信。 孫紹自幼是被當作江東繼承人培養(yǎng)的,只可惜孫策去世太早,孫紹一個半大孩子沒法子坐穩(wěn)江東的第一把交椅,這才有了后面的孫權上位。 孫紹眼界開闊,思維縝密,對于軍事、民生等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信也和他的人一樣,讓人見了便心生歡喜,如沐春風,和他聊天讓思齊覺得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思齊很喜歡交到的這個新筆友,對于孫紹的信幾乎有來必回。 過了五月之后,從新年伊始就開始南征北戰(zhàn)的曹cao終于消停了下來。 劉赟去年種植的甘蔗收成很好,今年更是讓幾個莊子都種了甘蔗。 思齊取了其中一些制成糖霜,放在菜肴當中別有一番風味,釀成的酒比其他果子更是甘醇濃郁,后勁兒也足,是后世朗姆酒的味道。 劉赟這兩次因為劉表和江東的事情把曹cao給得罪了,一聽說思齊造了甘蔗酒,嘗了一杯后直道美味,扛起兩大壇就套車送去了司空府上。 對于思齊的新酒,曹cao極為喜歡,一喝之下驚為天人,借著酒勁書下了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玉液瓊漿。 因為曹cao實在太喜歡這個酒了,覺得怎么贊美于它都不夠,正值這段時日在家無事,曹cao便決定舉辦一個盛大的詩會,讓大家一起以甘蔗酒為題作詩作賦。 劉赟原本是想搬了酒去討好曹cao的,可如今討好成功,讓曹cao徹底愛上這酒之后,他反而又生氣了起來。 既然要為了這酒辦詩會,少不得就要把家里的酒搬去司空府讓那些參加詩會的人品鑒。 可這是她女兒好不容易才釀出來的酒,他也很喜歡啊!這么一來都要搬去詩會了,家里也留不得什么。 可如今曹cao是朝中第一人,實打實的大佬,他不光比不過,打還打不過,還要笑臉相迎將酒水雙手奉上……怎么可能不生氣呢? 相比于劉赟的郁郁,郭嘉聽聞此事后就比較開心了,雖然他于作詩一事并不算太擅長,但他會喝酒??!司空府上舉辦的詩會一定人不會少,曹cao又一向不愛約束他,就算為了面子,也應該會允許他隨意喝酒,到時可不就有口福了! 緊接著,思齊也聽說了曹cao要為了這甘蔗酒舉辦詩會的消息,只覺得頗為無語。 北線戰(zhàn)事還沒有結束,曹cao只是聽了郭嘉獻計,挑撥袁家二兄弟,再度為了爭搶地盤而打得飛起,而幕后大佬曹cao卻穩(wěn)坐釣魚臺,就等著鷸蚌相爭后去收獲漁翁之利。 能為了這么一個喜歡的酒辦詩會,那該有多清閑?。?/br> 詩會那日,不光曹cao在前頭設宴款待賓客,卞夫人在后面也準備了宴席。思齊一早起來穿好了衣服,跟著祖母一起前往司空府中,剛進門不久后就遇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曹植。 經不住曹老板關于“交流學問”的念叨,思齊和曹植自從第一次見面后一直保持著學術上的聯(lián)系,平日見了面或討論典籍,或交換書冊,或者交流一些獨到的讀書心得。 平日得空的時候,曹彰約著思齊出門騎馬踏青時,思齊大概率也能遇上曹植一起,兩人也就這么漸漸熟了起來。 曹植不像曹彰,沒有小太陽一般火一樣的熱情,他安靜溫柔,干凈純粹,同他相處久了,思齊只覺得細水長流間都是歲月靜好。 曹植對著思齊見了禮,又道曹cao讓他得空調研一下北地那邊風土人情和外族動向,而他自己也聽郭先生說過,思齊的封地成平已經著手開辦學校,且不同于古往今來任何的辦學形勢,聽說近日思齊要去往成平,所以想跟著她去封地看看。 這位是未來少見的頂級文學家,對于他來說,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的確應該兩手抓,只有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結合才能寫出更好、更深刻、更貼近民生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