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為何那樣 第4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無盡升級、重生后影帝愛上了營業(yè)、一個無情的beta(穿越)、你是人間星火、李其實想姓白《夢》、深深愛我 (民國)、護花兵王-蝎子、護美狂醫(yī)、醫(yī)妃獨步天下、重生初中:國民女神很強悍!
蘇松雨來長安,已經(jīng)聽過許多形形色色的夸獎,但沒有任何一次讓他像現(xiàn)在這么滿足與自傲,事實上,他也更喜歡《歸鳥賦》,他甚至想不明白為什么世人獨愛另一篇,那篇他根本沒有用心。 他們又談了許久,從詩文到吃食,到天南海北的見聞,諸青去過許多地方,尤其是西北的荒漠高山,在她描述之中有著亙古的遼闊與荒涼,令他神往。而他是姑蘇人士,小橋流水、曲院風(fēng)荷的景致亦令她贊嘆。 他們當(dāng)然也聊琵琶,聊那首凄清哀涼的《邊城月》,這竟是他們共同最愛的曲子。他說起琵琶大家顧樸之,這位傳奇藝人在天狩年間的動亂后,隱居在江南,而他是蘇松雨的老師。諸青卻說,顧樸之還有一個師姐,二人技藝不相上下,諸青的琵琶是她一手所授。 如此說來,竟算同門。蘇松雨忍不住微笑,他們有諸多不同,卻又如此相同。 期間伙計進來詢問過,滌塵齋的主人也來打趣了幾句——那竟然也是位女子,諸青似乎同她十分熟絡(luò),二人語氣親密而自然。 直到日薄西山,燦燦的紅霞綴在窗邊,照得室內(nèi)一片暖意,他們才收了談興,向?qū)Ψ降绖e,并且沒有約定下次見面,對于這樣如故友般投契的相逢,人們總是有自信,日后還會再遇。 滌塵齋有許多他感興趣的孤本,若有需要,他一定會來,如若沒有,他也會來。諸青是這里的???,他們時常碰見,然后一聊一整天,那件僻靜的書室成了他們秘密的聚會地點。 她真的是個很特別的人,蘇松雨不止一次在心里面想,要尋得一個如此的知己,是多么的難,而他又是多么幸運。 來長安這幾年,他已經(jīng)徹底膩煩了這里,可是因為她,他開始覺得一切還有期待,他無比希望這份情誼能夠長久下去。 他為此有些忐忑,那天,他試探地問她:“不知清竹成家后,我們是否還能如今天一般談天說地……” 諸青當(dāng)時在飲茶,聞言,只輕輕吹了口茶湯上的浮沫。 “如若不出意外,我此生都不會成家。” 蘇松雨因為這句話有一瞬間的愣忡,心里是喜悅還是不安,他無從分辨,只笑著說:“那如何才算是意外?” 諸青便也笑道:“倘若圣人一席話下來,要將我指婚給某人,便是天大的意外了?!?/br> 二人便一齊笑了起來,為這無傷大雅的輕松玩笑,但蘇松雨卻知道,他的心沉重了數(shù)刻。 她不愿成家,除非圣人閑極無聊要關(guān)注一個小小民女的婚事,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至于為什么不愿,他不會問,這是屬于友人的距離,他一向把持得不錯,正如他們從天談到地,有些話題卻從不提及。 她是那樣好,那樣特別,他絕不會再唐突她。 而正是因為她那樣好,他們又那樣投契,所以他悄悄愛上了她,這一定不是一件很令人費解的事吧。 元化十四年,蘇松雨會試高中,同年,他在殿試中奪得進士及第,是那一屆的探花。 年輕的探花有著玉人之姿,他打馬從朱雀大街一路到杏園,所經(jīng)之處皆是驚艷喟嘆,聽不完的贊美之聲,數(shù)不盡的錦繡前程,這理應(yīng)是他一生中最風(fēng)光的時刻罷?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鋪天蓋地的熱鬧里,他在馬背上,想尋見的只有一個淡青色的身影。 他最后都沒有尋到,所以他成了這份熱鬧中唯一的傷心人。 后來,蘇松雨才知道,那天她突發(fā)急癥,昏迷不醒,根本無力出門。他一直知道她身體有不適,他怎么可能沒注意到她蒼白的面容與嘴唇,以及身體不正常的消瘦,可是他問她,她只說無礙。 甚至當(dāng)他站在了她的病榻前,她也只笑著說無礙。 這也許會是她不愿成家的原因,他心里隱隱有了猜測。 若真是因為疾病,那這病該有多么可怖,他寧愿是其他的任何一個原因,他為這個猜測而心碎。 第55章 棲云(下) 諸青第一次遇見蘇松雨,卻是在元化十年的春天。 那是三月的某一天,惠風(fēng)習(xí)習(xí),日頭正暖,柳絮漫天地飛。她在滌塵齋二樓靠窗的桌上飲茶,對面是多年摯友,也是滌塵齋的主人。 她們在聊這個月即將印刷的詩集,書齋主人正苦惱于書頁紙張的選用。 諸青捏著茶杯,慢悠悠道:“若黃荊紙造價太昂貴,雨棠何不考慮松皮紙?二者紋路相似,顏色相近,完全可作為替代?!?/br> 名喚雨棠的書齋主人卻嘆道:“我如何沒想到這一層?只是去年凍災(zāi),各地松皮產(chǎn)量銳減,現(xiàn)下松皮紙的成本并不低,只能……” 她話還未說完,樓下陡然傳來一陣喧嘩,將未盡之言打斷。 二人便望窗外看去,只見晴朗朗天色下,一群年輕人正從對面的酒肆出來,各個錦衣玉帶,神采飛揚,彼此笑鬧著,似乎相約著要去郊外騎馬。 諸青淡淡看了一眼,便回轉(zhuǎn)了頭,雨棠卻仍看著那群人,她忽得笑道:“我記得,那篇《歸鳥賦》很受你的喜愛——” 她沖著樓下努努下巴:“那作者便在此其中,清竹猜猜看,是哪一位?” 諸青就又抬眼去看,她的目光在那群鮮衣怒馬少年郎中逡巡半晌,停留在其中一個人身上。 那個少年無疑是其中最為出眾的,姿容清俊,如芝蘭玉樹般挺拔。他不聲不響,和一群同樣年少的人站在一處,硬生生把他們襯出了聒噪。 于是諸青隔空點了點那個少年,雨棠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撫掌笑道:“清竹真是厲害!竟一下就能認出來。” 諸青微微一笑,心道果然。 “真是奇了,你是如何看出來的?你們之前沒見過面罷?難道是僅瞧他長得???原來清竹也是這般膚淺之人……” 對面的友人仍喋喋不休,諸青懶得理會,她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 長得???的確是很俊的,但這只是其次。 她回想起剛剛那一幕,周圍的少年興高采烈,熱火朝天,他站在人群中,明明也是清朗卓絕的樣子,但是—— 在這輕松愉快的時刻,他的眼神里只有一片漠然,顯得如此格格不入,而她捕捉到了這個瞬間。 一個少年,在眾好友的簇擁之中,在三月的輕暖春風(fēng)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眼神?莫名其妙地,她覺得那片質(zhì)樸簡單、而又有淡淡寂寥的《歸鳥賦》,合該出自于這個人之手。 竟然真被猜中了,諸青飲盡杯中清苦的茶水,她想起這個少年的名字,蘇松雨,字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她自然知道《道德經(jīng)》中這句話,真是人如其名。街對面的少年們相攜著遠去了,她輕輕一笑,便不再去想這件事。 這是她第一次遇見蘇松雨,蘇松雨并沒有看到她。 同年秋的某天,諸青在棲云樓。 棲云樓有她年少時的閨中好友,她們相識時,都還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她們一同繡花習(xí)字,偶爾會偷看一些話本,最大的煩惱是將來嫁個什么樣的郎君,那時寵愛著她們的父母尚且在世,世界對于她們來說像個柔軟安逸的花園。 后來,柔軟不復(fù)存在,花園被焚毀,在殷紅的血色與刀鋒的冷色中,她們被迫成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整整四年,諸青剃發(fā)茹素,刺血抄經(jīng),奔波在為父親平反的道路上,她為此作了上百篇詩文,或情詞懇切,或字字泣血,它們在士林中廣為流傳。就是那個時候,她漸漸傳出了才女、孝女的名聲,也是那個時候,她在辛勞頓苦中染上了肺疾,并且難以治愈。 而她的閨中密友,芙瑤,與她有著同樣的遭遇,甚至更為惡劣。在父母兄長赴死,族中無人敢救濟之后,芙瑤被充入教坊司,最終留在了棲云樓。她名字被登記在冊,要重獲自由,難如登天。 那天,諸青去樓里尋她,二人發(fā)生了不算愉快的對話,芙瑤負氣離去,諸青留在芙瑤的房中,在等待她的間隙,彈了一首《邊城月》。 在心煩意燥的時候,她喜歡彈琵琶,這樣能讓心重歸安定。輕緩冷寂的琴音中,她的確慢慢安定了下來,也引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生得好看的確是很占便宜,即使在對方酩酊大醉,眼神虛浮的境地里,她仍舊一眼便認出了他。 直到二人成為了朋友,在滌塵齋聊了不知多少的天,有一件關(guān)于那天的事,她始終沒有告訴他。 她其實,很為那天心動。 她看他搖搖晃晃地走來,雙手奉上的錢袋展示足了誠意,他在醉意中仍維持著禮節(jié),她知道能寫出《歸鳥賦》的人定不是什么輕浮浪蕩子。所以她任憑自己為少年那份莽撞又克制的矛盾心動,為那一腔不管不顧的孤勇心動,她再沒有這樣的孤勇,所以她很應(yīng)該為此心動。 但也僅此而已了,她有許多秘密不會同他說,而這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那年,蘇松雨當(dāng)了探花使,他打馬經(jīng)過瓊林宴時,她不在人群之中。 因為病癥突如其來的加重,她在借住的舅父家中昏迷不醒,無法參與他人生之中的榮光時刻,她為此感到遺憾,但她毫無辦法。 所以當(dāng)蘇松雨站在她榻前,詢問她的病癥的時候,諸青只是笑著搖了搖頭,說她無礙。 她一直知道自己活不長的,在為父母奔波的那幾年,病痛已經(jīng)深入了她的身體,名醫(yī)早早斷言她活不過二十歲。而她如今二十三,已經(jīng)是很賺,她的人生已有很多遺憾,實在沒有必要再給別人帶來遺憾。 更何況,那是她十分喜愛的人。 那場疾病耽誤了她兩三個月,那段時間里,她基本都在病榻上度過。蘇松雨順利入了光祿寺,事務(wù)繁忙,他仍偶爾來看她。 碰上她清醒的時刻,他們就像以往一樣談天,說風(fēng)物,說人情。她精力不濟,沒有力氣說話,他就彈琵琶給她聽。如果她在沉睡,他便在房中默默呆一會兒再離開。 他的琵琶彈得不錯,彈起來的樣子也好看,那段時間她并不算太過難熬。 難熬的是他離開長安那三年,蘇州知州蘇長耀突發(fā)急癥故去,蘇松雨作為他唯一的孩子,必須回蘇州丁憂三年。 那三年,他們沒有見面。 他不能離開蘇州,她因為疾病也不能遠行,但他們時常有書信往來,在信中對彼此問候關(guān)懷。 在夏天,他寄來太湖中生長的荷花花瓣,將其風(fēng)干后在上面題了一首詩。秋天,他收集西山銀杏金黃色的葉片,她拆開信件,灑落一地的便是姑蘇的秋意了。 她為這些不動聲色的溫柔而失神,如果說她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愛意,那一定是說謊。 但那又怎么樣?她的確熬過了這一個寒冬,但下一個、再下一個呢。她已經(jīng)接收到了自己身體發(fā)出的訊號,那并不是什么吉兆。 于是她始終緘默,直到元化十六年,蘇松雨又來了長安,重新入了光祿寺,他先前的職位竟一直未被替補。 真是意外,他不止一次對她說過不喜歡長安,她也以為他去了蘇州就不會再回來,但他還是回來了,她想她知道原因,那并不難猜到。 元化十六年,蘇松雨二十三,諸青二十六,他們依然是朋友,偶爾見面,偶爾說話。 那一年,諸青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她的身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輕盈有力,也不再會動不動咳嗽,就在一切似乎都要好起來的時候,她遇見了一個道人。 那是一個年輕的女道,修長高挑,廣袖寬袍,頭發(fā)潦草地扎著,眼神里總是似笑非笑。她在滌塵齋之中見到了這個女道,雨棠說她們兩個是故交。 然后——女道為她算了一卦,算成之后,卻眼神躲閃,顧左右而言他。 在再三追問下,她才透露——諸青已經(jīng)時日無多了。 諸青并沒有多少意外,也不怎么傷心,她早早地就在等待這一天,只是如今,她有些擔(dān)心那個青年。 如女道所說,一個月后,諸青開始急速衰弱下去,她差點就死在了那個冬天。 但她終究沒有,她活過了春分,又活過了谷雨,在三月的某一天,她覺得身體又開始變得輕盈,她知道是時候了。 那天,她和蘇松雨見了一面,他們在小院子中說了半個時辰的話,如從前的任何一次一樣,不過這次,她將跟隨自己多年的琵琶贈與了他。 她說是因為最近彈不出好曲子,不算多高明的借口,但他似乎相信了。 他們最后一次見面,是在四月初的簪花宴上。那是他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大庭廣眾下處在同一場合。 簪花宴在春天舉辦,以賦詩為主題,風(fēng)雅又有趣味。場地之中會準備大量時令鮮花,眾人輪流賦詩,若接得好,便能獲得一支花簪在頭上,結(jié)束時。誰頭上花最多,便是這一次的花君。 這次簪花宴是京中一名頗有名望的老儒舉辦,邀請了大半個文人圈,蘇松雨與諸青亦在此列。贈琵琶的那天,諸青說她不會來,所以當(dāng)蘇松雨在臨風(fēng)臺上看見她的時候,很是意外。 他到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些晚了,臺上四周掛了輕薄紗簾,在四月和風(fēng)中漫飛。蘇松雨慢慢拾級而上,然后在紗簾翻開的一角之中,瞥見了女子月青色的衣袂。 片刻的驚訝后,他很快就想通了關(guān)竅,主辦人在她為父親平反的過程中幫了不少忙,于情于理,她還是來了。 同旁人寒暄兩句后,蘇松雨慢慢喝著案上的酒,隔著人群,他遠遠地看她,她也對著他微笑,笑容中有些狡黠,她似乎比以前還要瘦了,坐在飄飛的紗幔前面,像是隨時會乘風(fēng)飛去一般。 有伶人在廳堂的屏風(fēng)后彈琵琶,這種正經(jīng)詩會上,是不會有那等聲色環(huán)節(jié)的,彈琵琶便只是彈琵琶,蘇松雨抿了一口酒,他聽出來,此時彈的是《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