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140節(jié)
交待完這一句,1127不再出聲,應該是下線了。 一個時辰以后,明巡匆匆趕來,面上帶著驚喜,見到明遠就立即問:“遠哥,你在汴京城中,見過四伯嗎?” “又或者二伯來信,有否提到四伯也在汴京?” “四伯?” 明巡是明遠的五叔明高信家的孩子,他口中的“四伯”,便是指明家上一輩五兄弟中的老四,明高智。 明高智當年與明高義差不多同時外出做生意,其間雖然回過京兆府,但也有兩三年沒回過老家了。這位“四叔”,明遠竟從來都沒見過。 明遠搖搖頭,反問十一哥:“怎么突然問起這個?” 明巡臉上微紅,道:“今日我在長慶樓上,透過窗玻璃剛好看見一人經(jīng)過,看側(cè)面和背影特別像是四伯。但是我下樓追上去的時候,人已經(jīng)走開了,我找了好久也沒找見……” 十月里明巡到汴京城,立即接手了長慶樓。經(jīng)過兩個月的磨合,他如今打理起長慶樓已經(jīng)相當順手,與萬娘子的關系處得不錯,也能交好一眾腳店的店東和廚子。 業(yè)內(nèi)提起明十一郎,多是交口稱贊的,夸他脾氣好,身為長慶樓的總管事,一點架子都沒有,也很會做人。 但事實上,明巡接受長慶樓,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這兩個月來,他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守在長慶樓,這才一點點將管理汴京城一家正店的事務慢慢學會,自己接下。 獨自一人在京中,唯一的“親戚”小堂弟又不常見面,眼看到了年節(jié)時,明巡難免有思鄉(xiāng)之情,在街上看見一名路人,覺得像是親戚,也情有可原。 明遠聽了,便道:“十一哥放心,我在汴京城里有些消息靈通的朋友,若是四叔確實在京兆府,肯定能找到的?!?/br> “對了,十一哥,除夕時我打算將在汴京城里的京兆府人士都請來,大家一起熱鬧熱鬧,十一哥也一起來。” 明巡頭一反應:“在長慶樓辦嗎?” 明遠笑著搖頭:“長慶樓大家也都要過年守歲,到時就放兩天假。十一哥到我這里來守歲過節(jié)吧!” 明巡聽了很高興,連忙起身告辭,說是要把這個決定告訴長慶樓的所有人。 明遠見他三句話不離“長慶樓”,好笑之余,心里也暗暗感激這位堂兄愛崗敬業(yè),幫了他很大的忙。 待到明巡離開,明遠才有工夫慢慢思考。 1127那邊剛剛通知“一千萬貫”目標任務的開啟,一個時辰之后,就傳來了素未謀面的四叔明高智的消息。 明遠很清楚,試驗方對他的注資和推動任務升級,都是靠他那位“渣爹”明高義。 如果明高義來信,又告訴他一個新的地點,要求明遠到別處去,這用意就非常明顯:他暫時需要告別汴京,尋找新的市場和花錢的渠道。 可在這個當口,與四叔明高智形象相近的人突然現(xiàn)身,這究竟是巧合,還是試驗方的刻意安排呢? 明遠想了想,最終決定順其自然,因此沒有選擇將此事告知史尚,拜托他去打聽。 * 整個十二月里都沒有特別值得慶賀的節(jié)日,但是富貴人家一到下雪天就會設宴,明遠因此也忙于赴各處宴席,也適時在家里招待幾回朋友,日程安排得很滿。 到了接近年關的時候,整個汴京城街頭,已經(jīng)充滿了nongnong的“年味”。大街上到處在販賣刻印的門神、鐘馗像、桃板、桃符、還有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1的年畫。 除此之外,就是各家各戶采購,準備年節(jié)時的吃食。城南南薰門每天進城的豬據(jù)說超過萬頭,比從那里進門的人還要很多。 汴京街頭常見窮人三五人一伙,打扮得像是跳大神一樣,敲鑼打鼓,挨家挨戶地表演,順便討幾個賞錢。這在汴京被稱作“打夜胡”,也算是一種驅(qū)邪除惡的方法2。 然而這一行“打夜胡”的到了明遠家門口,卻不敢放肆地鬧出聲響,而是將鑼鼓樂器放在一邊,輕聲輕氣地來到明遠家門前,人人雙掌合什,閉上眼睛祈愿,許過愿望之后再伸出手,用力摩挲明遠家的黑漆大門。 沒幾天的工夫,明遠家的大門就被磨得油光锃亮。 有一回向華開門時見到了這一幕,驚呆在當場。待問過這些窮漢,才曉得現(xiàn)在全城的窮人都將明遠當成是了財神爺座前的大弟子,到人間歷練來的。 摸摸明家的大門,就能保佑明年開年能找份薪水不薄的工作,多賺幾個錢,養(yǎng)活家小。 明遠聽向華說了之后,一時也哭笑不得,轉(zhuǎn)頭吩咐《汴梁日報》那里,一開年就登廣告,山陽炭廠、宮黎玻璃廠、長慶樓……招人! 除夕夜,明家擺的宴席上,明巡將這件事當笑話講給所有人聽,引來席上一片大笑。 這天晚上,按照汴京城的習慣是吃馎饦,守歲。 明遠便將他認得的,或者因為他的緣故到汴京城來的京兆府人,都邀來了自家。 當然,薛紹彭除外。薛大衙內(nèi)正老老實實地待在薛家。 其余如明巡、祁真、楊管事……當然,還有種師中,都來了明家。無論身份職業(yè),一桌人開口便說著同樣的鄉(xiāng)音,大家便坐著一起守歲。 明巡說起關于明遠的笑話,一桌人全部笑翻。 明遠卻笑容淺淡,并不是因為他在謙虛,想表達自己和財神弟子這個身份沒關系。 而是種建中今夜未來,他多少受了點影響,忍不住會胡思亂想。 坐在明遠身邊的種師中,卻也沒有笑。這個小小少年喜歡吃加上一點芥辣與胡椒的馎饦,別人都在談笑的時候,他在唏哩呼嚕地吃馎饦,還時不時偏過頭,看看魂不守舍的明遠。 “放著這么好吃的馎饦不吃,卻為我阿兄擔憂……嘖!” 小朋友十分不解地咂咂嘴。 明遠頓時直起身,睜大眼睛看看種師弟那張小臉,然后順手就抄起擺在面前的一碗馎饦—— “誰說我在為種師兄擔憂,他是皇城里,又……有什么好擔憂的?” 說畢,明遠像是為了證明什么似地伸筷,將用rou羹煮的馎饦飛快送入自己口中,但依舊食不知味,心不知飛去了哪里。 種建中身上有官職,因此需要參與明天元日的大朝會。而今日除夕,他不需進宮,卻因為原本是右班殿直,與皇城親事官和殿前班直相熟,被臨時“借調(diào)”去禁中,參加宮中那一場驅(qū)鬼逐疫的大儺3。 據(jù)說在這大儺儀式上,禁中那些身材魁梧高大的班直們都要戴起假面,身穿繡畫色衣,手持金槍和龍旗。另有教坊司的人會扮成將軍、門神。 另有教坊司的人打扮成判官、鐘馗小妹、土地爺、灶神之類的角色,這一行人便浩浩蕩蕩,從皇宮開始,一直向南行進到南薰門外轉(zhuǎn)龍灣,舉行一出“埋祟”的儀式。 明遠忍不住在想:有種建中在,已是有了一個“真正的”將軍,還要什么教坊司的人扮演? 只是,讓一位真正的“將軍”去參加儺戲儀式…… 這個北宋,確實沒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啊。 唉,也不知道種師兄在這大冷天里,有沒有機會好好吃上一頓熱飯。 身邊種師中便又敲敲桌面,明遠趕緊再次動筷,唏哩呼嚕地將一大碗馎饦都吞下肚。 這時,遠處爆竹聲震天價地響起。 那正是從皇城中穿出來的。 緊接著是汴京城寺院的鐘聲響起,并伴隨著汴京城中各處燃響的爆竹聲。 這意味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終于到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熙寧四年的元日。 明遠趕緊起身,向席上的人拱手行禮,恭賀新年。 他心中卻忍不住默默地道:種師兄,新年快樂! * 此刻種建中雖然戴著冰冷的金屬假面,但是身上穿令他倍感熟悉的戎裝,竟令種建中莫名感到一陣心安。 或許他命里注定,就該披掛上這一身戎裝鎧甲。 望著皇城上方燃起的煙花,耳畔則是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想到弟弟此刻正由明遠妥當照顧著,種建中忍不住唇角微揚,心中默念:小遠,愿君加餐食,與天相壽,與地相長,富貴如言,長毋相忘4。 * 都亭驛中,一名十五六歲的少年背著雙手,正望著出任遼國正使的蕭阿魯帶,唇邊帶著一絲刻薄的冷笑:“也就是說,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讓南人見識我大遼的尚武精神?” “還真是讓人等不及??!” 第128章 千萬貫 正月初一是日, 禁中照例舉行大朝會。 文武百官都戴著冠冕,身著朝服,在宰相的帶領下, 立于朝班之中。 官家趙頊則全副朝服冠帶,親臨大慶殿, 坐于最上首, 接見各州縣的進奏吏。 然后便是接見各國使臣。 大遼國作為大宋的兄弟之邦, 該國使臣也是第一個覲見的。 這位大遼國使臣名叫蕭阿魯帶, 大約四十多歲年紀,臉龐黑中帶紫, 滿面風霜,看起來就是一位常年帶兵的宿將。 作為大遼正使,蕭阿魯帶頭戴金冠, 金冠后延伸出一片長而尖的后檐,就像是一片蓮葉。蕭阿魯帶身穿紫色的窄袍, 腰上系著金蹀躞帶,袍角依著游牧民族的習慣,用細帶扎起來。 跟隨在蕭阿魯帶身邊的遼國副使, 則穿著遼國官服“展裹”, 腰間佩著一枚金腰帶,腳上蹬著一對白皮靴。大約是缺了那枚形狀奇特的金冠,這副使的穿著,再加上他眉清目秀的相貌,竟然不大像是遼人,有點像是漢家兒郎。 令人驚異的是, 這名“副使”太過年輕, 看起來只有十五歲上下。 他完全沒有蕭阿魯帶冷靜沉穩(wěn)的宿將氣質(zhì), 看起來也像是嬌生慣養(yǎng)長大的人。 但這“副使”渾身上下掩飾不住的,是一股子睥睨天下的傲氣——換做在宋廷的朝堂上,便是一股子“十分找打”的傲氣。 大慶殿中的禮官一聲高喊之后,蕭阿魯帶慣例上前向官家行禮。 隨著蕭阿魯帶向大宋官家行禮,班列之中,竟輕輕發(fā)出一聲“噫”的驚訝之聲。 原來這遼國正使行禮,不是行漢人的跪拜禮節(jié),而是右腿下跪,左腿弓步立著,雙手觸及右肩,向官家下拜。 通常來說,遼國副使則應當像所有漢人官員一樣,向官家行禮。 ——這是規(guī)矩。 誰知那名副使少年,卻跟在蕭阿魯帶身后,行了一模一樣的遼禮。 須知,遼人禮節(jié)不似漢人那般繁瑣,少年行的這個遼禮,可以視作拜見遼主,也可以被視為是拜見“兄長”的禮節(jié)。 末了,這少年還抬起頭,雙目炯炯,緊盯著趙頊。 “無禮——” 大慶殿上,禮官差點脫口而出喊出這一句。 然而趙頊卻以眼光制止了禮官冒失開口。他依例溫言問了蕭阿魯帶,不外乎是那些客套話:在京中住的可還習慣,有否水土不服…… 末了趙頊贈予遼使若干禮品,禮單看著很長,但主要是漢家紋樣的錦緞和其他玩器擺件。 遼人也顯然并未將這些禮物放在心上。 與大宋每年支付給大遼的五十萬歲幣相比,這點東西實在不算什么,甚至連大遼出使大宋的正史與副使都不怎么看得上。 蕭阿魯帶只是硬邦邦地一拱手,道:“后日便是南御苑演箭了吧?屆時大宋官家可會駕臨?” 趙頊一怔,沒想到遼國使臣竟會問起這個,頓了片刻才點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