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二爺?shù)慕鸾z雀瘋了、趁機、【咒回黑化】鎖鏈,早就不需要了、成為絕美貓郎后我在修羅場端水、病美人亡國后,靠臉在暴君手下續(xù)命、江南糯香[美食]、人外怪物都想讓我當母親、舊夜新歡、頂級Alpha豢養(yǎng)的小蜜桃超兇
墨子曾經(jīng)記載過這么一件事:有天他走在路上被個日者攔住,日者說今天黃帝要在北方殺黑龍,告訴墨者說你正好臉黑,不能往北走。 墨子不信他的說法,繼續(xù)往北走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淄水河水暴漲了,過不去,只能折返。他回到原處后又見到那個日者,日者笑著說:“你看,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吧?” 墨子道:“你說因為我臉黑不能往北走,可今天淄水南邊的人不能往北走,北邊的人不能往南走,其中有臉白的,也有臉黑的,為什么都不能過河?可見你的話根本沒有道理?!?/br> 墨子講完這段經(jīng)歷,還很自信地表示:“我的學說就不一樣了,所有想攻訐我學說的人都是以卵擊石——就算全天下的卵都扔完了,石頭還是石頭!” 可見自古以來能開宗立派的人,大抵都有股子睥睨天下的傲勁在身上——想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讓門徒為他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霍善相當以己度人地分析起來:“你怎么知道我們祖師爺不是看不得那日者太得意,才當場想辦法把他駁倒?” 論搞辯論,諸子百家誰都不帶怕的! 即便你說中了,我也要從各個角度反駁你,說你是在胡說八道! 司馬遷:“……” 不愧是墨家子弟,你看起來確實挺有你祖師爺那股子氣質(zhì)的。 司馬遷不是個容易放棄的人,馬上繼續(xù)給霍善舉了另一個例子:“方才老師正好給我講了一件趣事,前些年陛下找人算某天適不適合嫁娶?!?/br> “當時太卜那邊的能人齊聚一堂,沒想到結(jié)果一出來,各家的說法居然完全不一樣!” “五行家說可以,堪輿家說不可以,建除家說不吉利,叢辰家說大兇,說大吉的、說小吉的、說小兇的,各家都講得頭頭是道。你說該信誰的?這就跟管中窺豹一樣,你興許只能看到它身上一個斑點?!?/br> 霍善一臉的得意:“我用我的望遠鏡看,隔老遠就可以看到一整只豹子!” 他明顯對司馬遷的反迷信話題不感興趣。 大家只是開開心心聊聊星座而已。 他看起來好認真哦! 霍善麻溜轉(zhuǎn)過頭問董仲舒生辰是哪天。 小冊子上的內(nèi)容他都已經(jīng)都記下來了,董仲舒一報出生辰他就報出他是什么座。 明顯感受到被嫌棄了的司馬遷:“……” 要不是這小子的想法可能會影響到太子,他也不會這么苦口婆心地勸導這小子別被人忽悠了去。 董仲舒見霍善顯然是個伶牙俐齒的,便也沒有像司馬遷那樣試圖掰正他,而是順著他的心意報出了自己的生辰。 霍善心滿意足地跟他聊了會相關(guān)星座的特質(zhì),開開心心地到別處溜達去了。 等到傍晚再見到在和孔丘聊音樂的蘇軾,霍善便和他探討起自己從司馬遷師徒倆那里學來的新知識:聽董仲舒說我們大漢搞卜算的有很多流派,你知道他們都是怎么算命的嗎? 霍善還現(xiàn)學現(xiàn)賣地給蘇軾舉起例子來: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天人家、太一家…… 嘶,不聽不知道,一聽才曉得大漢卜算領(lǐng)域居然有這么多派別! 迷信界有自己的百家爭鳴! 沒想到司馬遷他們居然知道那么多卜算流派。 他一墨家子弟根本不好意思在他們面前說自己完全不曉得這些某某家都是咋卜算的,這才來找蘇軾問問。 蘇軾聞言樂道:“到我們那會兒就連諸子之說都失傳了不少,這些術(shù)數(shù)之說就更不用說了,我哪里知道他們具體怎么卜算?” 霍善道:“你居然也不懂!” 蘇軾笑道:“凡事都略懂一點就好,卜算之事更不要沉迷其中。你想想看,若是你連今天起床該哪只腳先穿鞋都能算得清清楚楚,那日子過著還有什么意思?” 霍善想了想,對哦,誰會想過那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日子? 想想就很沒趣! 霍善就和蘇軾分享起自家小伙伴以及董仲舒他們的星座來。 早期史書記錄各類事件并不會具體到哪個日期,一般而言記錄到月份已經(jīng)是非常細致的了,所以很多人的生辰都沒被記錄下來。 像司馬遷自己是個寫史書的,他自己的生卒日期也不曾流傳下來。 蘇軾聽霍善報出一長串漢武時期名人的生辰,立刻興致勃勃地記了下來,準備以后寫進自己的文集里為后世史料添磚加瓦! 第230章 孔丘每日出門走走看看, 走累了,便拿出隨身帶著的書看了起來。 他身量高大,誰看了都得夸一句“長人”,走在街頭本就引人注目, 停下來讀書的時候更是吸引了不少孩童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問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在霍善這個孩子王的帶領(lǐng)下, 西陵城的小孩兒大多都活潑好動且熱情好客,一點都不怕生。 想問什么都直接問。 書這東西對許多人來說還是稀罕物, 即使江夏郡的造紙作坊已經(jīng)遍地開花, 但僅僅一年的生產(chǎn)量還不足以支撐起印刷書籍的需求, 只能堪堪滿足進貢、本土市場以及周圍各郡的訂單而已。 孔丘這些天看的是戰(zhàn)國諸子的著作。 春秋時期學問這東西是壟斷的,往往只有貴族能夠接受教育, 只有貴族能夠識文斷字, 就連他一度推崇的“禮”, 那也是“禮不下庶人”。 在那個時代里, 庶人是沒資格讀書的,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求學。 從后人口中說起來, 率先打破這個規(guī)則的人,竟是最講究“以禮治國”的孔子, 他提倡有教無類, 一生收下門徒三千,發(fā)出了“百家爭鳴”的先聲。 戰(zhàn)國諸子這些著作中哪怕是不同意他見解的,那也繞不開他這個人,時常拿他出來當反面例子費盡心思反駁他的觀點。 孔丘讀戰(zhàn)國諸子的書, 是一種很新鮮的體驗。 就好像他雖然死了, 但他的思想仍散落于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像是一顆顆種子似的到處生根發(fā)芽。 這些種子有的開出花來,有的長出草來, 有的結(jié)出累累碩果,有的無聲無息地開了又落。 其中仍自認是他傳人的有與他一樣輾轉(zhuǎn)各國謀求任用的孟子,也有在稷下學宮“三任祭酒”的荀子。 那孟子雖一生都與他一樣無法真正施展胸中抱負,生平著述卻在一千多年后再次煥發(fā)光彩,成為后世那些讀書人與外來學問抗衡的依托。 那稷下學宮聚百家之英才,高談闊論,各抒己見,想想便覺熱鬧非凡,而荀子能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足見其才學冠絕當世。 稷下學宮所孕育出來的學問與人才,又如一顆顆種子般散落于世間各處。 孔丘笑了笑,手頭拿著什么書便教他們念什么。 有時教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有時教荀子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有時又教墨子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口言之,身必行之”。 自家兩個后輩自不必說,孔丘覺得墨子這人也挺有意思的,他和孟子討論儒家問題,辯論得孟子都有點無言以對。 比如墨子堅持“明鬼”和“非命”。 也就是說墨子認為“鬼神”是明察天下的,它們將會根據(jù)你平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決定對你予福還是予禍。 這也就意味著你的壽命、貧富、高低貴賤并非是命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行為來決定——你的命運可以由你自己去改變,天下的命運也可以由天下人去改變。 而文中的“孟子”持有的觀點正好相反,儒家認為貧富壽夭都是命定的,個人的努力改變不了什么,且世上根本沒有什么鬼神。 墨子就嘲笑他:“你們?nèi)寮疫@些說法根本就是相互矛盾,如果世上沒有鬼神,那你們年年費那么大功夫搞祭祀祭的是什么?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們還勸人學習干嘛?” 墨子此人的口才屬于孔丘讀了都覺得真了不起的程度。 只不過當你跳出《墨子》這本書再來看,興許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孔丘還是孟子的觀點都沒有書里寫的這么極端,墨子很有點自己豎起靶子自己打的嫌疑。 比如孔丘在旁人問起如何“事鬼神”的時候,說的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起生死的時候,說的是“未知生,焉知死”—— 這說明孔丘的想法是活著的時候好好干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別去討論什么鬼神與生死。 孟子就更了不起了,他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變置社稷。 沒錯,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如果諸侯危害到社稷,那就換掉諸侯;如果社稷危害到民眾,那就換掉社稷! 這里的社稷,指的就是當時人們祈求風調(diào)雨順、作物豐收的祭祀對象。 倘若人們按時按點虔誠地向神靈獻上豐盛的祭品,神靈卻還是給我們降下旱澇災(zāi)害,那我們就要“變置社稷”! 神不保佑我,神都給你換咯。 就是這么直率又淳樸。 不管是哪一家的觀點,孔丘都覺得其中有不少可取之處。 能夠為了實踐與傳揚心中的“道”暢所欲言的人,其著作讀來都可喜可愛。 相比于孔丘這個“無名之輩”,司馬遷很快把他老師董仲舒安排起來了,不僅請他給江夏郡的教育問題把把關(guān),還聚集本郡優(yōu)秀學子來聽董仲舒講學。 可謂是既把自己這位老師捧得高高的,又把自己這位老師的用處發(fā)揮到最大。 孔丘跟著在后面坐著聽了許久,清楚地感受到這已經(jīng)不是屬于自己的時代。 他不過是此處的過客。 蘇軾這閑人每日與霍善到處閑游兼吃吃喝喝,只時不時湊過去找孔丘聊天彈琴下棋。 直至孔丘將要回去的前一天,他私底下才找霍善商量道:“我們明兒送份束脩,讓先師給我們講次課如何?” 霍善好奇地問:“為什么?” 他見慣了蘇軾不干正事的模樣,他突然擺出潛心向?qū)W的姿態(tài)還真叫他不太習慣。 蘇軾道:“遇到有大學問的人,你難道不想從他身上學點什么?何況我拜了那么多年的先師,見到本人怎么都得多聽幾句他的教誨才是?!?/br> 蘇軾又對霍善諄諄善誘,說學問是天底下最珍貴的東西,可不能白白讓人教,想學就要交學費。 霍善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跑去跟李長生說起這件事去。 孔丘收的學費也是很淳樸的,只要獻上十根臘rou就可以給他當學生了。 蘇軾這家伙經(jīng)常花得身無分文,霍善要連著他的束脩一并出了,所以得準備二十根臘rou! 小孩子想學習,李長生肯定是不會攔著的,當天就把幫霍善把臘rou準備好了。 翌日一早,霍善把臘rou分了蘇軾一半,兩人屁顛屁顛地要去找孔丘交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