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柴榮的統(tǒng)一方針(上)
柴榮最大的功績就是差一點統(tǒng)一了全國,而后來的趙匡胤就是站在柴榮的肩膀上面這才完成了大一統(tǒng),要是柴榮不死,也就沒趙匡胤什么事了,而中國歷史也將完全改寫,在中國古代能夠影響歷史,而且還能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人并不多,柴榮就算是一個,所以柴榮千百年來一直都被無數(shù)人懷念,對于柴榮的結局,也讓很多人扼腕嘆息。 柴榮心里早就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但是真要是真實起來這還是很難得,他前期的一系列改革,全部都是為了后來的統(tǒng)一做準備的,眼瞅著改革的效果顯現(xiàn)出來了,接下來就是正式實施大一統(tǒng)的目標。 但是天下這么大,周朝又在中間,南北都有敵人,周邊的小藩鎮(zhèn)和王國十多個,這要先打那個呢? 柴榮也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相反他十分的英明,于是他就下了一個命令,要群臣不管大小,全部寫一個折子叫做《開邊策》,顧名思義就是如何對外擴張,如何完成統(tǒng)一,先打哪里后打哪里? 皇帝下令,下面這些官員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不久大捆小捆的奏章就送了上來,但是看著這些奏章柴榮不但沒有頭疼,反而還有點高興,因為奏章越多,這就說明大臣們的參與度越高,而柴榮又是歷史上無論什么事都事必躬親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皇帝之一。 看著這些多的奏章,柴榮的確是高興,但是打開之后里面卻是亂七八糟的東西,這讓他很失望,因為這里面還是一些務虛不務實,講的都是頭頭是道,從后唐一直講到他的養(yǎng)父郭威,但是關鍵的怎么開疆拓土卻是一點沒有,就算是好不容易扯上一點,那也是說要提高國民素質(zhì),大興教育,好好治理天下,甚至還有人提出了中原強盛,四方自然來伏的主意。 這些東西讓柴榮看了都失望透頂,這絕對都是一幫不懂軍事不懂軍國大事的保守老臣交上來的東西。 但是當時朝廷中也不不都是老臣,但是這些年輕的臣子也不敢亂說,一方面有的人真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還有一方面就是他們不敢亂說,他們怕?lián)熑?,在五代當官,人們還是以自保為首要目標,能不出頭就不出頭。 不過滿朝文武也不都是也不都是這樣的人,還有幾個敢于說真話而且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人,這里面讓柴榮覺得比較滿意的有四篇策論,但是他最推崇的還是王樸的一篇。 王樸這人咱們前面也了解過,在講到柴榮用人的時候,最后一點提到過王樸。王樸在沒遇到柴榮之前混的一塌糊涂,還差一點丟了小命,但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這句話就是王樸的真實寫照,逃得一命之后,他就開始跟著柴榮,柴榮發(fā)現(xiàn)了他的能力,并且開始重用他,等到柴榮當了皇帝,王樸也開始發(fā)達了,他也是五代后周一個十分顯眼的人物,宋太祖趙匡胤十分怕他,或者說尊重他更合適一點。 據(jù)說有一次趙匡胤去看前朝后周的功臣圖,一陣風把門刮開了,結果趙匡胤剛好對著王樸的畫像,趙匡胤一驚,急忙整理著裝,對著王樸的畫像低頭敬禮。 此時和趙匡胤一起的大臣們不滿意了,都問趙匡胤作為一個皇帝,為什么要這么對待一個前朝舊臣。 結果趙匡胤就說到:“要是王樸還活著,能輪得到我做皇帝嗎?” 這就說明當時的王樸在后周的政局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發(fā)跡是因為他的能力,而他被柴榮當成自己的心腹,就是因為這一次開邊策,王樸寫的的確很好,此后王樸才真正走上了權臣之路。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樸的《開邊策》,當時被柴榮認同的有四篇,但是現(xiàn)在留下來的只有王樸這一篇。 這篇策論里面,王樸將他對于柴榮統(tǒng)一天下的大致步驟基本上羅列了出來,但是前半部分也就是平定南方的時候比較詳細,而對于北方契丹和北漢就比較模糊了,寥寥幾句,從這里面看出來王樸的主張實際上側重點還是在南方。 按照王樸的開邊策所說的,他的主張基本上也就符合先南后北的策略,那就是先拿下南邊然后再北上平定北漢和契丹,當然這里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等地。 所以在這里面,王樸比較詳細的敘述了怎么拿下的南唐,而在當時的南方這些小國家小藩鎮(zhèn)中間南唐是最強大的一個。 所以也有人對于王樸的這一個策略稱為局部的先難后易,但是總體上的先易后難。 局部上的先難后易就是在南方,先啃掉南唐,只要南唐一滅,基本上南方就算是平定了,這就是王樸的局部先難后易,而他的《開邊策》里面提到的先易后難,則是對于契丹來說的,對于消滅契丹來說,消滅南唐自然算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 現(xiàn)代對于這些先易后難和先難后易都有較大的爭論,但是這并不是重點,不管咋說,這總歸就是一個建議性質(zhì)的統(tǒng)一策略,但是還不是真正的統(tǒng)一方針。 另外在王樸的策略里面,他還講到了一個東西,那就是以勢壓人,有時候征服對手并不一定要真刀真槍的打上一仗,善于造勢,善于利用勢,這就是兵法的也是軍事藝術的一種境界。 在當時周朝滅掉南唐這就是造勢,而趁著滅掉南唐的威風和銳氣,隨后繼續(xù)進攻其他的小藩鎮(zhèn),這就是用勢。 王樸在策論中曾經(jīng)清晰地表示,只要滅掉了南唐,那么天下南方一定會聞風而降,唯一可能稍作抵抗的就是蜀國,但是此時周朝對于蜀國已經(jīng)完成了合圍,蜀國要是投降還好,要是不投降,那就直接打到投降為止。 當時李嗣源滅掉前蜀走的是蜀國的北面,現(xiàn)在要是周朝拿下了南唐,一方面能夠從水路進入,另外一方面從蜀國的東面也能從陸路進入蜀國,此時那就是三面圍攻,而此時后蜀的情況和前蜀基本上差不多,皇帝也就是整天跑著玩,要么找美女要么寫詩賦詞,反正就是不干正事,要不是后蜀有幾個良臣,估計后蜀早就完蛋了,也輪不到柴榮再發(fā)兵進攻了。 所以當時的情況,后蜀恐怕連周朝的一方面大軍都阻擋不住,更不用說三路夾擊了,所以最終蜀國也不能成為阻礙,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南唐被拿下了的基礎上的。 王樸的《開邊策》里面也詳細的說了怎么打南唐,主要就是重在擾敵,等待時機一擊必中,一舉擊潰南唐防御體系,然后進入南唐,直撲南唐國都金陵。 對于王樸的這個軍事建議,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頗有***當年游擊戰(zhàn)的精髓,但是王樸還做到了游擊戰(zhàn)場和正面戰(zhàn)場相結合。 他用小量軍隊達到調(diào)動南唐軍隊的目的,把一股股小部隊裝成大部隊對南唐淮河防線進行sao擾,主要就是今天到城下罵幾句,然后明天到城下往上射幾箭,等到南唐方面氣的火冒三丈,火急火燎的要和周軍決戰(zhàn)的時候,卻找不到人影了。 但是此時不是周軍主力上場的時候,而是周軍方面的情報人員出馬了,他們仔細探查南唐方面的軍事調(diào)動,將南唐方面的虛實基本上摸個差不多。 古時候打仗,軍隊的調(diào)動,那絕對是五星級的機密,不能泄露的,打仗這事,兵法上靠的就是虛虛實實,搞不清楚這仗打得才有意思,而此時主帥的分析判斷能力的重要性就顯現(xiàn)出來了,所以打仗有一個聰明英明的主帥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按照王樸在策論里面說的,只要是摸清了南唐的虛實,那就能夠派出周軍主力一戰(zhàn)而勝,隨后打破南唐的防御體系,前期主要就是淮河防御體系,當時周朝和南唐的分界線就是淮河。 淮河也是一個很神奇的河流,天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歷代南北政權的分界線,沒有誰規(guī)定,自然而然的,天然的他就成了分界線。歷來金兵還有契丹和中原政權南北對峙的時候,都是從淮河一帶和南方隔開。 我覺得當時柴榮之所以對于王樸的策論很推崇,主要的一點,就是王樸務實了,而且還做了很詳細的規(guī)劃和準備,而且還是一個積極支持柴榮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堅定分子,但是因為我們不能見到同時被柴榮選出來了其他三篇策論,也不能做一個對比,所以當時柴榮到底是什么心思,這將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王樸的這個策論得到了柴榮的嘉獎,但是后來柴榮在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時候。他并沒有完全按照王樸制定的這個策略來,甚至在和南唐交戰(zhàn)的時候也沒用王樸在策論中提到的那些方法,而是選擇了突破一點,以點破面的策略,將柴榮一直以來的速戰(zhàn)速決,時髦點咱稱為閃電戰(zhàn)發(fā)揮到了極致。 這上面主要就是王樸的《開邊策》,這個爭議并不太多,爭議最多的還是對于柴榮真正實施統(tǒng)一的方針到底是先南后北?還是先北后南?(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