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荷蘭大使(83)
從荷蘭使館回來的路上,孫書堂對陶硯瓦詭秘一笑,說:老陶你可真行啊,工作都做到荷蘭使館了!聽他口氣,那幅字是陶硯瓦自己刻意安排的。 陶硯瓦心想,你越是怕人家這樣想,人家越是這樣想。干脆就回答說:范連登大使還真給面子,知道我要來就把我的字掛上了。只是那幅字是前幾年寫的,沒有代表我現(xiàn)在的水平,太令人遺憾了。另外我也稀里糊涂,忘了朝他要荷蘭盾了。 當晚,陶硯瓦想了一夜:這幅字是臨時掛上的,還是掛了多時了?是使館采買的,還是范連登的個人收藏?或者范連登根本就不知道其作者是誰,只不過是什么人隨便挑選掛上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尚濟民會怎么看這件事。他會認為是陶硯瓦的設計嗎?是陶硯瓦想出風頭顯擺自己嗎?甚至是陶硯瓦與荷蘭有什么特別關系嗎? 想到這里,連陶硯瓦自己都感到問題嚴重了。 轉(zhuǎn)念再一想:人家掛我陶硯瓦的字,是對中國詩詞書法的尊重,我跟他們并無任何私交,也經(jīng)得起組織調(diào)查,甚至是國家安全局的調(diào)查,別人怎么猜想,又有什么意義呢?真是庸人自擾! 上述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唯一不是可能而是事實的,就是那幅字真真確確掛在了荷蘭使館客廳。 實際生活中,有多少象陶硯瓦碰到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別人怎么想都不足論,只有一把手尚濟民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他不可能再重提此事,他會有意無意地淡化此事,就象剛才他見到這幅字時候一樣。 陶硯瓦越想越感覺沒意思。就不再想自己的字了。他就想起當年蘇東坡的烏臺詩案。被人一參,龍顏大怒。一條鏈子從湖州太守任上鎖了,押回開封,動了大刑??蓱z堂堂大文豪東坡居士,需這個求情,那個說項,弟弟蘇轍還寫了《為兄軾下獄上書》,懇求皇帝可憐:“若蒙陛下哀憐,赦其萬死,使得出于牢獄,則死而復生,宜何以報!臣愿與兄軾,洗心改過,粉骨報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這才感動神宗,免其一死。但仍然臉上烙了銅印,發(fā)配黃州。 如今沒有斬殺和大刑了,但另眼相看,劃入另類,不予重用,坐冷板凳,還是很常見的。 而蘇東坡的問題到底是什么?他弟弟說是“每遇物托興,作為歌詩,語或輕發(fā)”,還有“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輕易,跡涉不遜”。頭一條是文字太輕率,第二條是行為不謙卑。 這兩條罪狀,放在中國歷代包括當下任何有氣節(jié)的文人身上,不都是常見的通病嗎?可為什么有的人平步青云,有的人卻被官場淘汰甚至丟了性命呢? 關鍵是掌握你命運的那個人是誰。他是欣賞你,容忍你,還是討厭你、收拾你,才是決定你沉浮福禍的根本所在。文人再偉大,卻往往是跳在臺前的木偶,而跳成什么樣,往往取決于后面那兩只牽線的手。 陶硯瓦越想越覺無趣。他干脆連蘇東坡也不再想了,就憂國憂民吧。 就想咱們國家最高領導人近年在國際場合,反復在講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中華文明傳統(tǒng)。他們意圖很明確,就是想讓世界相信,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是世界大家庭負責任的一員,我們希望溶入世界,而且我們決不是搗亂的,而是夠朋友、講義氣的哥兒們: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rou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發(fā)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我們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這話講得多好!不光講得好,態(tài)度也特誠懇。但是世界聽到了嗎?世界聽懂了嗎? 人類作為一種動物,必然具有一般動物的基本特點。比如吃喝拉撒,比如獨處和群居的各種習性等等。人類組成社會,并非人類所愿,而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偸且驗槿颂嗔?,覓食不易,于是就耕種,就為土地而打打殺殺,要保衛(wèi)自己的土地,只好就組成國家。有了國家,就需要統(tǒng)治,手段無非是兩個:一個是需要政府、需要官員、需要法令來管理,一個是需要宗教、需要文化、需要思想來教化。這兩個手段必須是吻合的,配合的,否則就會出問題。 有了吃的喝的,人類還有了財產(chǎn),但這些財產(chǎn)多寡不一,得來的途徑也各有各法。大家就鬧著追求公平正義。但折騰了幾千年了,也沒什么辦法讓大家普遍認可。 因為人的財產(chǎn)情況十分復雜。有的人有錢,有的人有權(quán),有的人有地,有的人有公司,有的人有美麗的容顏,有的人有一肚子點子,有的人有一身手藝,有的人有一身力氣,有的人有爹或干爹等等。 最重要的是人們獲取財產(chǎn)的途徑和手段也十分不同,有的讓人們欽佩,有的讓人們不齒。反正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財產(chǎn)更多更多,也都質(zhì)疑別人的財產(chǎn)是不是來路不明?人們想出了公平正義這樣的詞兒,但無論是誰說的公平正義也不能讓所有人相信是真正的公平正義,最后還是為了各自的公平正義而打打殺殺。折騰了幾千年,也沒搞清楚怎樣做到公平正義。 從一開始就有了一種思想:把人分成若干種類,每個種類有每個種類的活法兒,各就各位,相安無事。你想改變活法兒,先努力改變你的種類。但是你要按著規(guī)矩來改變,不能破壞規(guī)矩??桌戏蜃泳褪歉蛇@個事兒的。 但同時又有很多另外的說法出來: 老子等道德家和法家都認為把人分成不同種類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老子感覺只要人人按道德行事就完了,而法家則認為不管什么種類,該罰罰該殺殺才行。當然也總是有人感覺無論怎么分,總有高層中層下層,只有打碎這些分法,或者重新分,或者干脆永遠不分!反正哪一種說法都不是靈丹妙藥,人們也是有時相信這個,有時相信那個。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nèi),有信這個的,有信那個的。 孔夫子那一套當然有利于教化和統(tǒng)治,但不利于創(chuàng)新和革命。所以歷史上就時而尊孔,時而反孔。社會希望秩序的時候,就請老夫子出山;社會需要變革的時候,就把老夫子弄走。好在孔夫子早已作古,后人只是折騰他的牌位。這種情況看來還得持續(xù)一陣子,至少一兩千年---只要到那個時候人類還在。 就這樣海闊天空地想著、想著,陶硯瓦進入了夢鄉(xiāng)。(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