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凡塵的神跡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居點。在這里,人和神得已完成交流,是他們的精神世界之中最重要的地方。法老們修建神廟的初心也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但他們也因此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令人驚艷的埃及文明奇觀。 卡爾納克神廟方尖碑 盧克索神廟:太陽神的領地 在尼羅河東岸,與卡爾納克神廟相對應的,便是盧克索神廟??柤{克神廟是為了侍奉太陽神阿蒙而修建,而盧克索神廟則屬于阿蒙的妻子穆特。這座神廟的規(guī)模僅次于卡爾納克神廟,具有讓人驚嘆的雄偉氣勢。整個神廟長262米、寬56米,由塔門、庭院、柱廳和諸多神殿構成。這里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諾菲斯三世完成,后來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門和庭院,并且在門口放置了6尊他的塑像。 ◎太陽神的領地 盧克索位于開羅以南700多千米處,地處尼羅河畔,是古代名城底比斯遺址的南半部。公元前1570年,底比斯人趕走了西克所人,以此處為據點重新統(tǒng)一了埃及,建立了一個領土南接蘇丹、北到敘利亞的強大帝國。當時的帝國有多么輝煌如今已經不可知,但在一些流傳民間的歌謠之中,依舊可以看到“一百個城門的底比斯”這樣的描述,可以窺見其當年的磅礴氣勢。 盧克索神廟中的獅身人面獸大道 盧克索神廟廊柱 底比斯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卻遺留下很多的神殿和皇家陵墓。在尼羅河東岸的卡爾納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是所有遺跡之中最偉大的建筑,這里不僅有全世界最壯觀的神廟,還因其浩大的修建規(guī)模、不可思議的建筑工藝而聞名。修建于公元前14世紀的盧克索神廟中,每一根柱子都可以映射出法老的威嚴。 盧克索神廟由庭院、大廳和側廳3個部分組成,塔門之上的浮雕描繪了當時的節(jié)日景象,再現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敘利亞戰(zhàn)爭之中作戰(zhàn)的英勇身姿。走進塔門,可以看到著名的拉美西斯庭院,在庭院入口處造型獨特的柱廊由14根16米長的石柱組成,看上去極其壯觀。 在神廟的庭院四周,有3面都修建了雙排雅致的石柱,這些石柱的頂端呈現出優(yōu)美的傘花狀。穿過庭院還可以看到一個大廳與一個側廳,在中央大廳的東面有一個降生室,其實它是一個小小的禮拜堂。在大廳四周的石壁之上,優(yōu)美的浮雕展示著穆特女王和太陽神阿蒙結婚時的盛大場面。 ◎文明印記 盧克索神廟與卡爾納克神廟之間,有一條長達2千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還安置著獅身人面像,所以被稱為“斯芬克斯大道”。與盧克索神廟前安置著羊頭雕像的“公羊之路”不同,傳說節(jié)日期間,太陽神阿蒙會通過這條大道從卡爾納克神廟來到盧克索神廟探望妻子,在朝圣儀式的時候,他也要坐著平底船通過斯芬克斯大道,前往其他神廟。 拉美西斯二世不僅在神廟之中留下了建筑,更留下了古埃及的文化。在他的石刻像旁的石壁上的浮雕和文字,記錄了當時的慶典儀式,還描繪了新年來臨之際“圣船”隊從卡爾納克向盧克索往返的盛況。當古埃及人信仰的太陽神阿蒙一家乘坐著4艘船,在法老和祭師的陪同下穿過尼羅河,兩岸歌舞相伴,大家烹牛宰羊、群臣歡宴,氣氛十分熱烈。 盧克索神廟以其令人驚艷的雄偉氣勢,讓人們領略到法老的威嚴。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時代。那些高大的石像與石柱,以及雕刻其上的象形文字與圖案,都仿佛是一卷卷畫冊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似乎可以令人忘記時間的流逝,在贊嘆中長久沉醉。 底比斯古城:百門之都 作為古埃及中世紀和新王國時代的首都,底比斯在古埃及的歷史地位極高,不僅是供奉太陽神阿蒙的地方,修建了諸多的神殿,也是皇室陵墓谷地最為集中的地方。如果要窺見古埃及高度文明,底比斯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迄今為止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已經讓它成為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跌宕的古城命運 底比斯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古城,它見證了整個古埃及興衰成長的過程。從公元前2134年開始,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定都在底比斯,一直到公元前27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這座古城,在長達2000年的漫長歲月里,底比斯始終在古埃及的每一頁歷史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游人行走在底比斯古城中 古埃及時期的底比斯之所以可以得到興盛,與太陽神崇拜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法老們在定都底比斯之后,還將太陽神阿蒙視為諸神之王,定為全埃及最高的神。在為太陽神修建各種神廟的過程之中,底比斯的地位也就逐漸建立起來。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十二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阿門內姆哈特一世雖然想將首都從底比斯遷移到李斯特,但是卻沒有阻止底比斯為太陽神興建紀念性建筑的風潮。 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中王國遭受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侵襲,在大半個埃及淪陷之后,喜克索斯人在阿瓦利斯建立了一座都城,成為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也因此陷入了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衰落。而當阿赫莫斯一世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攻占了阿瓦利斯城,將喜克索斯人趕出埃及,法老們又一次選定了底比斯作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 為了將底比斯建設成為世界上最顯赫的都城,法老們不斷發(fā)動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掠奪大量的財富和戰(zhàn)俘。第十八王朝時期,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開始感受到神廟祭司們對自己王權造成的威脅,決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埃赫那吞改革。這一舉措讓底比斯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斷衰落,陷入了動蕩不安之中。 第二十一王朝之后,隨著古埃及統(tǒng)治者內部矛盾升級,愛琴海和小亞細亞一代的海上民族不斷入侵,新王國不斷衰落,底比斯也難逃厄運。至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亞述軍隊洗劫并火燒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場大地震最終讓底比斯古城長眠于地下。 雖然底比斯古城成了一堆廢墟,但是這里曾經繁華的文明卻遺留下了許多財富。規(guī)模龐大的神廟建筑群、帝王谷之中的王室墓葬群,都吸引了盜竊者。進入現代之后,人們只能在盧克索和卡爾納克一帶依稀看到一些底比斯遺址的殘垣斷壁。 ◎百門之都 如今的底比斯古城遺跡占地面積15.5平方千米,這里的古城和墓地是埃及最著名的古跡。橫跨尼羅河中游兩岸的城垣,讓歷代法老都在這里大興土木,建造了無數的神廟、宮殿和陵寢,試圖通過建筑把自己的權力載入史冊。 底比斯古城文物——古埃及人的裝飾物 底比斯的原名叫作盧克索,埃及人之中有一句諺語:沒有去過盧克索,就等于沒有到過埃及。這說明了底比斯作為都城在埃及人心目之中的地位,讓它來代表埃及幾乎是沒有異議的。這座古城的建筑規(guī)模之宏大,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堪稱是世界古建筑藝術最為璀璨的瑰寶之一。雖然經過了幾千年的歲月流逝,宏偉的殿堂與廟宇都已經湮沒在風沙之中,但碩果僅存的廟宇遺址和墓葬依舊讓人可以想見當年鼎盛時期的風采。 在埃及人的傳說中,底比斯古城一半是給生者的,另一半是給死者的,是生與死相結合的一座城市。古城的東部神殿林立,是生者之城;西部則安置著法老和貴族的陵墓,是來世之都。希臘大詩人荷馬曾經贊譽底比斯是“百門之都”,大興土木、廣建神廟也是底比斯輝煌時代的突出特征。相距不過2千米的卡爾納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都是埃及最宏偉的建筑,這里供奉著太陽神,經過數代王朝的修葺,凝聚了古埃及數千年的建筑藝術精華。 底比斯古城遺址 和尼羅河東岸的神廟建筑群相對,在底比斯古城所處的尼羅河西岸的群山之中,古埃及的帝王后妃和達官顯貴墓葬群集中在這里。這些墓xue依靠著山勢穿鑿而成,帝王谷中的法老墓室,有的洞xue可以深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包括各種廳堂,結構復雜。而墓葬之中的墻壁和拱形天花板上的彩色壁畫,則記錄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這些壁畫有各種動物形象,也有各類神明,包括古代耕耘、狩獵的情景,宮廷歌舞的情景都展現其中,圖案鮮明、色彩繁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法老的祭殿和寶藏 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中的陵寢,已經足以讓底比斯名垂青史。但除了這些讓人贊嘆的遺跡之外,底比斯作為政治、宗教中心,還有很多祭殿建筑。祭殿是人們祭祀亡靈、舉行典禮的地方,法老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熱衷于修建各種規(guī)模的祭殿。這些祭殿主要集中在尼羅河西岸,其中以第十八王朝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祭殿最為宏大、壯麗,可以容納數千人,但如今所遺留下來的只有地基痕跡和一塊高10米的石碑和高20米的被稱為“美姆儂坐像”的法老雕像。 在祭殿遺跡之中,被稱為“拉美西姆”的祭殿也以其突出的特色而聞名。這座祭殿屬于拉美西斯二世,祭殿四壁與圓柱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比較完整。在塔門寬敞的外壁上,鐫刻著法老征戰(zhàn)時的勝利場面,在內壁上描繪著天堂里的狂歡畫面。在祭殿的露天庭院中,高達19米的拉美西斯坐像高聳,雖然柱廊廳跟卡爾納克神廟形制類似,但后面的圣堂卻未能保存下來。 除此之外,第十八王朝期間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的祭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她派遣建筑師在代爾巴哈利的山巒之中選中了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凹地,建造了一座帶有柱廊的三層平臺建筑,正面有一條斜道可以拾級而上,代替了通常布置在圣殿前的庭院與柱廊廳的常規(guī)設計,因此被稱為“最卓越的建筑”。只是這個建筑師因自己的杰作而得意忘形,居然在本應鐫刻女王名字的地方寫上了自己的大名,引得女王勃然大怒,因此丟掉了性命。雖然如此,他所創(chuàng)造的建筑藝術卻永遠地留在史冊之中,也算是心愿得償。 縱觀古埃及歷史,再也沒有一座城市可以像底比斯一樣擁有那么多的財富,也沒有一座古跡可以像底比斯一樣擁有那么多的文物。那些祭殿之中豐富優(yōu)美的壁畫,那些神廟之中壯麗無比的石刻雕塑,那些讓人無限向往的帝王陵寢,都將底比斯的名字一遍一遍寫進了歷史里。不管是如今殘破的遺址石塊,還是被收藏進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里的藝術珍品,都是人類文明的燦爛一頁,也是埃及文化的璀璨篇章。 俯瞰底比斯古城 阿布辛貝勒神廟:永恒的凝視 在拉美西斯二世為埃及留下的諸多驚人建筑中,阿布辛貝勒神廟是最為壯觀、浩大的一座。為了打造這座神廟,他從全國以武力俘虜了大批的工人,用了近20年的時間,建造了這座雄偉無比的神廟。建造阿布辛貝勒神廟的原因,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拉美西斯只是為了贊美他的功績以及他和妻子之間的愛情,還有人認為他這么做是為了讓努比亞安定下來,以便從附屬國之中獲得更多的黃金以及廉價的勞動力。 ◎卓越功績的見證者 拉美西斯二世統(tǒng)治期間,是埃及鼎盛時代的開始,他為這個古老的文明積累了很多的財富,但卓越的功績也讓他變得非常自戀,窮盡各種方法來贊頌自己的功德。在阿布辛貝勒神廟入口處的4座高達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充分體現了這位法老心目中的自己:他表情嚴肅,戴著埃及雙王冠和內梅斯頭巾,眼神凝望著遠方;在巨型坐像的腳下,兩側都刻畫著被俘虜的戰(zhàn)俘,既彰顯了他的戰(zhàn)功,又表現了拉美西斯的驍勇強大;而坐像旁邊還站著他最愛的女人、他的母親,以及七名最寵愛的子女,這說明拉美西斯二世是一個熱愛自己家庭的法老。 阿布辛貝勒神廟柱廊大廳內部石柱及精美雕刻 阿布辛貝勒神廟位于埃及南方城市阿斯旺,納賽爾湖西岸,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33年左右修建了這座神廟,距今已經3300余年歷史。 拉美西斯二世修建阿布辛貝勒神廟,除了彰顯自己之外,還為了供奉埃及的三大國神。1813年,考古學者伯克哈特發(fā)現了這座神廟,除了外面的院墻和一個太陽神神龕之外,神廟所有的部分都是在巨大的巖石之上修建而成。它依靠著山崖鑿建的牌樓、巨型的摩崖雕像、前后柱廳和神堂等都讓當時的人們驚嘆不已。 阿布辛貝勒神廟一共包括兩個重要的巨型神廟,均用巖石雕刻而成,一座是獻給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哈拉赫梯神以及被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神廟,還有一座是獻給女神哈托爾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的小神廟。在修建這些神廟的時候,埃及最高統(tǒng)治者希望展示出征服努比亞的氣概,壁畫之中有極力描繪了軍隊作戰(zhàn)的紀念場面和銘文,也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儀式,成為埃及力量的象征。 這座雄奇的神廟雖然有很多巨石,但它并不是一塊塊巨石堆砌而成,而是依靠著粉紅色的砂巖懸崖山體,讓工人劈鑿出的宏偉建筑。大神廟高達30米,寬36米,縱深達60米。經過3000多年的風吹雨打之后,這些石刻依然完好無損,可見其石質有多么堅硬,也讓人更加驚嘆古埃及人的雕刻技藝以及選料水平。 觀賞了神廟外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進入神廟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左右兩排的柱廊大廳,這座大廳是大跨度的核心構建,承受著洞頂極其沉重的壓力。穿著盔甲的石刻勇士整齊地左右分列,默默守護著大廳四周的壁畫,似乎依舊在歌頌拉美西斯二世的卓越戰(zhàn)功。 在神廟的內部,還有一個大列柱室,里面8座高達1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立像是模仿俄賽里斯神的形象雕刻而成,兩側的壁畫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人激戰(zhàn)的壯觀場面。 在第三道石門之后,是大廳盡頭的小石室,這里是神廟最深的地方,并排著4座石像,分別是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拉赫梯神。 ◎太陽神的獨寵 阿布辛貝勒神廟坐落在納賽爾水庫之畔,遠遠望去,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在內的4座神像莊嚴肅穆。 拉美西斯二世的王號是“拉的正義強大”,因此他在太陽上做足了文章。古埃及杰出的建造者通過精密的天文學運算,計算了每一天太陽運行的軌跡和陽光的位置,讓太陽不僅可以照耀在阿布辛貝勒神廟的峭壁之上,還可以穿過第三扇門后的巖石,準確地照射到殿堂之上。每年有兩個日子,拉美西斯的生日2月21日、拉美西斯加冕日10月21日,當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陽光可以落在大殿深處,照亮60米深處的圣殿,照射在阿蒙拉神(太陽神)、拉·哈拉赫梯神(天空之神)和被神化了的拉美西斯的雕像身上長達20分鐘,而位于最左側的普塔赫神(冥界神)則不會被照到,因為他是冥界之神,不需要陽光。 阿布辛貝勒小神廟 巨型的拉美西斯石像一年兩次享受著陽光的照耀,象征了太陽神對于法老獨特的賜予。這一神奇的現象,引發(fā)了埃及乃至全世界人們的驚嘆,并將這兩個日子定為太陽節(jié)。 阿布辛貝勒小神廟中的壁畫:賽特(set,左)和荷魯斯(horus,右)為拉美西斯二世祝福。 20世紀60年代,埃及決定在阿斯旺開始修筑高壩,建成世界上第二大水庫,也就是后來的納賽爾湖,包括阿布辛貝勒神廟在內的諸多努比亞古跡面臨著沉默在湖底的厄運。雖然這項工程為埃及帶來了30%的耕地,整個國家的電力供應也提高了一倍,但即將被淹沒的這些珍貴的古跡引起了世人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發(fā)出了拯救努比亞的呼聲,50多個國家對此積極回應。從1960年到1980年間,全球專家進行了40多次大規(guī)模古跡挽救行動,24個國家的考古學者實地勘察了湖水對于神廟的威脅,對努比亞的22座神廟進行了方位測定,并在拆散之后化整為零轉移到了安全的地帶。阿布辛貝勒神廟在這次挽救行動中原樣向上移位了60米,確保它不會被水淹沒。盡管費盡了苦心,可是太陽節(jié)的時辰還是因為神廟錯位而被誤差了一天,可見古埃及的神廟建造者的天文運算是多么精準,就連現代科技也無法超越它。 要想實現太陽節(jié)的奇觀,神廟的建造者必須集合天文、數學、地理、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之中的研究成果。但是當時的埃及任何事都以法老為核心,一切的知識都是為了服務拉美西斯二世,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處于最顯赫的位置。即便如此,阿布辛貝勒神廟豐富的文化底蘊,依舊不愧為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藝術巔峰之作。 ◎神廟中的埃及文化 作為古埃及現存保護比較完好的石窟神廟,阿布辛貝勒神廟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間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杰出代表,其中的布局、建筑藝術、宗教文化和紋飾都代表著古埃及文明的燦爛成果。 阿布辛貝勒神廟建筑布局嚴謹對稱,空間沿著軸線縱深方向順序布局,神廟入口處的雙塔式門墻向外傾斜,分界線角落處反曲線線腳裝飾,上面有環(huán)形半圓線腳裝飾。門墻強調了神廟的立面和進入神廟的大門作用,增加了神廟的肅穆,也被象征地稱為“地平線上的大山”。 由于阿布辛貝勒神廟隱藏在山崖之中,整座神廟直插尼羅河河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石刻也是從山崖之中開鑿而出,坐落在梯形的基座上,面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這座雕像本身就形成了神廟的正面,神廟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間,山崖上的巨人讓在尼羅河航行的人們可以從遠處看到神廟,象征著法老壓倒一切的威嚴。 阿布辛貝勒大神廟大列柱室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神像。 阿布辛貝勒小神廟中的壁畫:創(chuàng)世神卜塔(ptah)和拉美西斯二世。 在入口處上方的太陽神壁龕之中,太陽神阿蒙拉的頭部是鷹的裝飾,上方也雕刻著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是在朝著太陽歡呼,象征著太陽神永遠守護著法老。 從大門直通神廟的石窟大殿,大殿按照神廟傳統(tǒng)呈現為庭院形態(tài),左右各有4根方柱,穿著禮服的法老巨型雕像就靠在方柱前,這象征著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將得到再生。在大殿的頂棚上,雕刻著圓盤形的雙翼太陽,四周的墻上和石柱上也刻滿了浮雕和銘文。 神廟之中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圣殿,這里用花崗巖做底座,安置著法老和神的雕像。圣殿的內部石柱不僅粗大而且密集,越往里頂棚就越低,而地面則會漸漸升高,空間從室外逐漸過渡到室內,越來越封閉。離柱廊越遠,內部空間越黑暗,從窗戶和屋頂縫隙中進入的微弱光線更增加了神廟的神秘感。 埃及神廟大多通過屋頂的高差形成高側窗采光,用石條做屋頂和屋梁,所采用的石柱都尺寸較大。古王國時期的方柱都是原始抽象四棱柱,既沒有柱基,也沒有柱冠。隨著雕刻技藝的提升,發(fā)展出了八棱和十六棱的柱子,也出現了圓形、低矮的柱基和柱冠。到了晚期時代,柱頭的形式受到了自然的啟示,雕刻的技能也更加發(fā)達、變化多端,有蓮花,有紙莎草花,也有棕櫚葉的形狀。浮雕細致精巧、雕刻精確,讓建筑也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特色鮮明。所有植物形狀的圓柱都有具體的象征意義,它們和神廟一起代表著“宇宙”,并且暗示神的永恒存在與萬能。即便在同一個廟宇之中,甚至在同一個序列里,柱頂的主題都會有所變化,但是在整體視覺上卻保持了和諧與統(tǒng)一。 阿布辛貝勒神廟里的空間裝飾豐富,以浮雕和繪畫為主。不管是門墻、圍墻,還是大殿的內墻面,都有很多浮雕。這些浮雕裝飾主要講述了法老一生的功績,描繪了他遠征各地、狩獵、宿營、攻克堡壘和激戰(zhàn)的場面,還有一些浮雕表現了法老滿載著戰(zhàn)利品回到埃及,受到民眾們熱烈歡迎的場面,題材豐富、構圖多變,而且激動人心。所有的神廟浮雕都保持著傳統(tǒng)傾向,形象也都是理想化的,法老的形象在所有的構圖之中都占據著主要的地位,他既可以被描繪成百萬雄師的領袖,駕馭著戰(zhàn)車,也可以是在沙漠中狩獵,私人護衛(wèi)分布在他身周。這些場面都是贊頌法老以神之子的身份威震四方,并且祝福他在享受冥土之上的權力和幸福。 神廟中的繪畫與浮雕都表現出了精確的技術性和真實的激動人心的現實性。古埃及藝術的現實性傾向并不是用寫生的方法,而是刻畫生物或者物品最重要的特征,具有深刻的民間基礎,是在描繪埃及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古代埃及修造阿布辛貝勒神廟的工匠藝術家以自然而平衡的方法讓所有的場景都充滿了生命力,從不會讓人感覺擁擠或呆板,不管是人像還是動物,抑或是文字,都設定好了框格,絕不會逾越自己所分配的位置。 以阿布辛貝勒神廟為代表的古埃及神廟,不僅記錄了古埃及燦爛的文明,更對現代藝術帶來了啟迪,是世界古文明重要的遺產,對后人有著語言難以描述的魅力。即使是在幾千年之后,全世界的人們依舊可以從古埃及的文化之中尋找到滿足,這也是古埃及文明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經過幾千年的風吹日曬,阿布辛貝勒神廟也有部分損毀,但法老以及諸神在埃及人民的心目中永存。 方尖碑:崇拜太陽的紀念碑 著名的西方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這樣評價埃及文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夠形容的巨大業(yè)績。在諸多埃及瑰麗的文化遺產之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除了巍峨的金字塔,還有高聳秀美的方尖碑。它們一個在尼羅河的西岸,一個在尼羅河的東岸,見證著埃及文明在數千年之中的興衰起落。 ◎太陽神崇拜 方尖碑是古埃及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它代表著古埃及人們對太陽神的崇拜。古埃及的法老都非常重視方尖碑的建造,將它看作是和神對話的工具?,F在,雖然很多埃及方尖碑都因為歷史原因流失到了其他國家,在羅馬、巴黎、紐約和伊斯坦布爾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它所代表的埃及文明卻一直根植于那片熱土。方尖碑(obelisk)這個詞來源于古希臘文(obeliskos),它的本意是小叉子。絕大多數的方尖碑都是用一整塊的花崗巖制造而成,而這些或紅色、或黑色的石頭大多來自埃及南部的阿斯旺。 埃及卡爾納克神廟及入口處的方尖碑 從形狀上來看,方尖碑是一個長方體,長是寬的倍數,看起來很狹長。但方尖碑直立的四個面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只有前后或者左右對應的兩個面絕對相等。方尖碑的頂部是一個角錐體,就像是一個小金字塔,這個角錐體的四面和水平面大約呈60度角。除了頂端之外,方尖碑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相對應的面也都是平行的。但也有例外,可能是工匠們的失誤,現在位于巴黎的盧克索神廟方尖碑有一個對面稍微彎曲。 大多數的方尖碑都擺放在神廟入口處,也有一些位于墳墓前?,F存的方尖碑中最高的是位于羅馬約翰·拉特蘭大教堂前的方尖碑,高約32米。而最小的方尖碑是用紅色花崗巖制造而成的,它位于埃及佛羅倫薩博物館的大廳中,只有7英尺高。 古埃及人將方尖碑看作是太陽的射線或一束光,認為它可以捕捉到早晨初升太陽的第一縷光。方尖碑狹長的外形以及頂端的小金字塔都表達了這種源自宗教崇拜的理念,而選擇紅色花崗巖也是為了在色調上更加近似太陽。 ◎埃及見證者 方尖碑上的銘文大多以贊美太陽神、法老為主,將法老和太陽神緊密聯系起來。在赫利奧帕麗斯城的西北部有一個太陽廟,前面的方尖碑由第七王朝法老烏塞特森豎立,銘文贊美了他是永恒的創(chuàng)造者。而圖特摩斯三世統(tǒng)治期間,在許多神廟前也豎立了方尖碑,贊頌他是金色的雄鷹、王冠的管理者、太陽神最滿意的人,是太陽的兒子。 方尖碑是反映埃及歷史的一面鏡子,它俊美的外形和碑身上勻稱、大方的象形文字,都是美學研究的對象,透露出古埃及發(fā)展歷史和成就??紦W家商博良根據羅塞塔石碑上托勒密五世的希臘名字,辨認出了相應的象形文字,又在尼羅河上菲萊島的方尖碑上認出了埃及艷后的名字,最終在1822年9月發(fā)表了論文,促成了埃及學的誕生。不管是方尖碑的銘文,還是建造、運輸、豎立的過程,都吸引了許多科學家去研究。方尖碑以它的神秘和秀美,向世人展示著古埃及人的智慧,也展示了古代人類文明的輝煌。 方尖碑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的紀念碑。常成對豎立于神廟的入口,高度不等,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陰刻圖案。 阿斯旺大壩:是非功過任評說 尼羅河作為埃及境內唯一的河流,從南到北全長1600千米,沒有支流,兩岸只有5千米寬的條狀帶是肥沃的農田,其余地方便是茫茫沙漠。只有在風調雨順的年份里,來自埃塞俄比亞山區(qū)的雨水泛濫,溢出尼羅河的河床,兩岸的農田才可以養(yǎng)活這里的人民。幾千年來,為了進一步拓寬河岸邊界,延長農作物生長周期,埃及人開挖運河、修建堤壩,從未停歇,但也因此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阿斯旺大壩也因此成為20世紀最具爭議的土木工程。 ◎治理母親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北部,全長6600千米,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長河。由南向北,它穿行于東非高原和北非高臺地狀高原東部。上游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境內的喀什穆附近匯流,成為尼羅河正流,往北進入埃及境內,注入地中海。 阿斯旺高壩 作為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上游水網稠密,支流眾多,并有湖泊調節(jié)流量。但經過了阿特巴拉、撒哈拉沙漠的熱帶干旱區(qū)域,進入埃及之后的尼羅河河谷狹窄,河床比降變大,只有阿斯旺到開羅的1200千米可以在每年6月到10月之間河流泛濫時淤積沃土,也為這里帶來了肥沃的河谷綠洲帶,在開羅以下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用縱橫的河渠保證了埃及農業(yè)生產,讓這里成為埃及古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為了更好地利用、馴服尼羅河,減少它在中下游的損耗量,自19世紀以來就有很多人在尼羅河上修建堤壩、人工河道和蓄水量很小的水庫,但這些都不能滿足人們控制尼羅河以保證免遭洪水與干旱侵襲的愿望。為了保證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灌溉的需要,1903年,埃及人民在阿斯旺建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閘壩——阿斯旺水壩,也就是所謂的老壩(低壩)。這座堤壩由英國設計,埃及軍隊與希臘、意大利工人建成,大壩長3千米,高27米,庫容10億立方米。老壩的落成促進了埃及農業(yè)生產,增加了可耕地,對于埃及的人口增長、社會發(fā)展、可耕地和水力發(fā)電量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1964年5月14日,為把尼羅河水從正常的水道引開,以便開始阿斯旺水壩第二期工程,蘇聯總理赫魯曉夫與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一起按下一個引爆電鈕,為尼羅河開辟一條新的河道。 ◎阿斯旺高壩 在老壩運行了數十年之后,經過激烈的辯論和爭論,埃及政府和決策者在埃及人民的堅決支持下,決定在老壩下游阿斯旺以南7千米處建造另一座阿斯旺大壩,也就是高壩。這項工程自1952年啟動,得到了蘇聯的幫助,從1960年開始動工,一直到1970年才完成。大壩工程相當艱巨,大壩體積是吉薩大金字塔的16倍,一直到1968年大壩投入運行之前,環(huán)保人士都在尖銳地批評它。建成之后的大壩全長3.6千米,庫容1620億立方米,水電發(fā)電量每年100億千瓦時。 經過50多年的運行,歷史證明阿斯旺大壩給埃及帶來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它讓耕地面積擴大了53萬平方米,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有效改善了整個埃及的能源狀況。同時,這座大壩還減少了尼羅河中下游泥沙淤積,讓中下游航運更加發(fā)達,增加了旅游人次,讓就業(yè)率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這座大壩完全控制住了阿斯旺以南尼羅河上游的水流,讓尼羅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區(qū)免受洪水與干旱的威脅,讓埃及人民遠離了饑荒。1993年,開羅舉行了國際大壩會議的執(zhí)行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全面論證了阿斯旺大壩,證明了它的成功。 高壩的建造被埃及人民稱為“馴服尼羅河的百年圣戰(zhàn)”,當時的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稱“阿斯旺大壩將埃及帶入天堂”,人們認為它足以與金字塔、蘇伊士運河相媲美,鞏固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是埃及經濟史上最佳投資。事實上,大壩確實達到了當初建造它的目的,1986年到1988年間的非洲三年大旱中,尼羅河發(fā)生嚴重干旱,蘇丹、埃塞俄比亞都出現了饑荒,但因為高壩的存在,幾千萬埃及人民免受毀滅性災害。 ◎是非功過 作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大壩之一,阿斯旺大壩從立項開始就受到了許多爭議。大壩修建于強權大國爭霸的年代,隱匿在它的規(guī)劃與建設背后的歷史尚未為世人所知,在美國政府不顧其資助允諾,拒絕對大壩提供資助后,英國和世界銀行也放棄資助。納賽爾總統(tǒng)在這種形式下絕對對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利用其國有化后的收入作為大壩的建設投資,蘇伊士運河危機由此爆發(fā),直接帶來了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對埃及發(fā)起戰(zhàn)爭,導致英國首相安東尼·伊登下臺。之后蘇聯介入,為阿斯旺高壩建設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成為蘇聯在非洲資助的第一個大型開發(fā)項目。這些相關的政治因素與高壩建設背后水資源政治緊密相連,也是導致阿斯旺大壩在世界范圍內聲譽受損的原因之一。 納賽爾湖邊矗立的埃及一俄羅斯友好紀念碑,以此紀念兩國共同努力建立的阿斯旺大壩。 阿斯旺大壩建成后形成的納賽爾湖 依靠阿拉伯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基金會的支持,第三世界水資源管理中心與埃及水資源和灌溉部通力合作,對阿斯旺高壩帶來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方面的利弊進行了全面分析。2007年2月,“阿斯旺高壩水資源政治及其影響”國際研討會在開羅舉行,全面研討了高壩的是非功過。 任何一座大壩的建成,都會引起河流原始水情變化,對于整個水利系統(tǒng)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地方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阿斯旺大壩也導致了地下水水位上升、鹽堿化和水澇等問題的加重。尼羅河三角洲西部雖然因為大壩獲得了40%的新開墾土地,但因缺少相應的排水系統(tǒng),紐巴瑞亞等地水位急劇上升,出現了嚴峻的地下水問題。由于地下水位慢慢升高接近地面,對于卡爾納克神廟等遺跡石質結構產生影響,就連位于高原地區(qū)的獅身人面像也因為水位上升,導致鹽分侵入人面像砂巖和石灰石基座空隙,出現了巖石結構沙泡和表層脫落。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發(fā)現獅身人面像嚴重被侵蝕的現象,所有人都認為是高壩引起。 但是,人們也承認阿斯旺大壩的建設不僅是農業(yè)發(fā)展計劃的需要,更實現了其他諸多需求,滿足了埃及工業(yè)用電需求、防洪以及改善了尼羅河航運條件。它讓埃及的農業(yè)規(guī)劃具有更多靈活性,讓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增加了水稻和甘蔗的種植面積,將浸灌轉變?yōu)槌D旯喔?,從一年一季種植變成了一年三季種植。 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蓮花塔,也是一個紀念埃及與俄羅斯友誼的紀念塔。 作為國家級工程,阿斯旺大壩造福于大多數埃及人民,產生的收益也被用于扶持貧困人口居住的農村地區(qū),保護尼羅河流域及三角洲地區(qū)免受洪澇和干旱災害,讓這個國家幸免于1964年、1975年、1988年和1996年4次大洪水的災難。不管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的效益來看,大壩都在多個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毫無疑問,作為埃及人民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里程碑,大壩在尼羅河水資源管理與優(yōu)化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它為埃及人民帶來的幫助,無法用金錢來估算,對于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遠遠超過了不利因素。更加可喜的是,大壩所帶來的不利和環(huán)境問題已經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和適當的處理。在這個古老的國家,大壩將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安樂,也必然會讓這個國家更加富強。 亞歷山大燈塔:永不消逝的光明 公元前331年,在地中海南岸,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來到這里,并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城。在此后的100余年里,這座年輕的城市迅速成長,成為了埃及的首都,成了整個地中海和中東地區(qū)最大、最重要的國際轉運港,堪稱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與城市一起崛起的,還有一座矗立在港口外的導航燈塔,它高達135米的高度堪稱當時的“巨人”,那熊熊火焰日夜不息,為水手指明了航行的方向。這座燈塔令人驚嘆的建筑水平,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但它卻又不帶有任何宗教、政治色彩,完全為民所用……這就是亞歷山大燈塔! ◎地中海明燈 修建亞歷山大燈塔的起因,源于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次皇家慘案,來自歐洲的皇家喜船在亞歷山大港附近沉沒,船上的皇親國戚和新娘全部葬身魚腹。國王托勒密二世立刻決定在港口外的法洛斯島上修建一座導航燈塔,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終于落成。 這座燈塔被命名為亞歷山大法洛斯燈塔,整體由四大部分組成,塔基是一個方形的巨大底座,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海岸邊的礁石上。核心部分是正方形的塔樓,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頂層為圓柱形的燈火樓。在燈火樓的穹頂之上,佇立著海神波塞冬的巨大雕像。在燈火樓上方,一面巨大的銅鏡豎立在那里,白天它可以反射太陽光,晚上則反射燈火樓上的火光,就算50千米以外的航船都可以遙望到燈塔的光芒,不會迷失方向。還有傳說稱,這面鏡子反射的火光可以在敵人的軍艦進入港口之前就將它點燃、焚毀。 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亞歷山大燈塔 燈塔落成幾百年后,有一個叫作阿布·哈加格的阿拉伯旅行者發(fā)現了這一建筑,并做了這樣的記載:“燈塔在島嶼的末端,底座為正方形,每邊長約8.5米,面臨大海的那一面底座比較大,建造得很牢固,設計也很精美,還有一段古老的銘文被刻在堅硬的黑石頭上……”透過他的描述,我們似乎看到了燈塔的雄姿。 ◎世界奇跡之七 在亞歷山大燈塔落成之后,當之無愧成為世界一流高層建筑,其建筑技法與成就都堪稱奇跡。但是在眾多光環(huán)之下,燈塔的命運卻充滿坎坷,多次強烈地震讓它的燈火室遭到破壞,在1100年時更因地震破壞而僅存了塔基,徹底失去了導航作用,變成了一座瞭望臺。此后不久,在塔基之上一座清真寺拔地而起,而隨后的百余年間地震又摧毀了清真寺,這座屹立了1600多年的宏偉燈塔,終究抵不過大自然的威力,徹底成了一堆卵石。 15世紀,國王馬努路克蘇丹為了抵御外來侵略,保衛(wèi)海岸線,在亞歷山大燈塔原址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將其命名為馬努路克蘇丹城堡,后又被稱為卡貝特城堡。建造城堡的材料多為燈塔坍塌后的石塊。當埃及許多城堡都消失在地震和戰(zhàn)火之中,這座城堡卻一直留存于世,人們相信是燈塔之神保佑了它。 現在,雖然燈塔已經成為歷史,但人們從未忘記它。早在公元前224年由科學家斐羅撰寫的《世界七大奇跡》中,就將它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物第七名。雖然吉薩大金字塔名列榜首,但在2000年前,燈塔的名氣遠遠超過了金字塔,是當時人們心中最雄偉、神奇的代表。在某種意義上,亞歷山大燈塔促成了亞歷山大城的崛起。雖然現在看不到它,但只要閉上眼睛,似乎就可以感受到燈塔頂上那熊熊火光反射出的光芒,照耀著地中海的海浪,也照耀著每一個古老的奇跡。 17世紀文學作品中的亞歷山大燈塔 世人已經無法知道亞歷山大燈塔到底有多么宏偉,只能揣測它可能是什么模樣,并用畫筆將其還原,圖為18世紀畫家所繪的亞歷山大燈塔。 圣山西奈山 在連接非洲和亞洲的位置,有一個三角形的半島,它位于非洲和亞洲的交界處,是亞洲的最西端,好像一個嵌入兩塊大陸之間的楔子,這就是西奈半島。這座半島是埃及的領土,從蘇伊士運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到鄰近巴勒斯坦加沙的邊陲重鎮(zhèn)拉法一線,是西奈半島的底部,它分別瀕臨亞克巴灣和蘇伊士灣的東西兩條海岸線,向南直入紅海,自古以來都是兵家重地。 ◎西奈半島 數千年來,西奈半島都像一座橋梁,連接著兩大洲,更聯系著人類與天主上帝。和所有橋梁一樣,它也是戰(zhàn)略要地,從人類出現戰(zhàn)爭之日起,西奈半島就始終有軍隊踏過,有駕著馬車的埃及法老,也有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有伊斯蘭教的征服者,也有他們的死敵歐洲十字軍,甚至還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和英國人。這座島嶼如此神奇,為先知、朝圣者以及貨品和思想的交換提供了通途。 根據《圣經》記載,摩西就是在西奈受命于現身在燃燒荊棘叢中的上帝,帶領著子民在這片沙漠中游走了40年。耶穌年幼時為了躲避希律王的暴行,也和家人逃入西奈。而早期的基督徒從羅馬迫害者手中逃出,也是藏在西奈半島的群山之中,修建了第一批修道所。 俯瞰西奈山上的圣凱瑟琳修道院 在西奈山腳下,摩西領受《十誡》(《出埃及記》第20章,《申命記》第5章)的地方,坐落著迄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圣凱瑟琳修道院,它是西奈宗教中心。修道院四周群山環(huán)繞,山體都是粉紅色,好像被高空的烈風吹紅了臉。長方形的教堂和圖書館之間,頂部有新月標志的清真寺建筑就是穆罕默德在7世紀避難西奈時停留的修道院。數千年來修道士與貝都因人既充滿矛盾又共同生活,虔誠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充滿了令人驚異的和諧,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對作為圣山的西奈山共同抱有敬畏之情。 ◎基督教圣山 西奈山又名摩西山,是基督教圣山,位于西奈半島中部,海拔2285米。對于基督教信徒來說是一個神圣又莊嚴的地方,除了神廟和修道院,還有美妙的風景,許多圣徒來到這里效仿摩西參拜日出,借以磨煉自己的意志。 前往西奈山朝圣的傳統(tǒng)起源于公元6世紀,信徒們從凌晨時分從紅海度假勝地海布出發(fā),經過一個半小時抵達山腳下的圣凱瑟琳修道院,開始攀登圣山。西奈山的道路蜿蜒而上,修建于19世紀的山路一共有8千米,2750級臺階。登到山頂之后,信徒們朝拜圣殿,觀賞日出,然后下山。在下山的中途,圣艾利耶禮拜堂屹立在那里,守護著每一個前來朝圣的人。 讓信徒們對西奈山充滿崇敬的另一個原因,還有“西奈山抄本”。這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經》,在大約公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臘文書寫在上等的羊皮紙上。1844年,德國學者在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的廢紙堆里發(fā)現了殘存的800多頁抄本,但由于歷史原因,“西奈山抄本”《圣經》散落在全球各地,后來在大英圖書館的努力下,將分散在埃及、英國和俄羅斯的抄本修復拼接在一起,并將它的電子版上傳到網上,供全世界研究者免費使用。這份抄本猶如一把鑰匙,讓現代人更加了解早期基督教的發(fā)展史,以及《圣經》代代傳承的第一手資料。 摩西雕像。傳說中,西奈山是摩西受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