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4章
其中最令吳良印象深刻的,是講解如何將內(nèi)在的精神運用于外、以內(nèi)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事物的方法。 吳良當時就覺得要是將這本書放在武俠世界某個門派的藏經(jīng)閣中,說它是某種神功秘術(shù)的修煉心法應該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違和感。 第七百五十八章 縱橫家的規(guī)矩 也正因如此。 《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對于吳良這樣的普通人而言,便顯得過于高深晦暗了。 尤其里面還提到了“真人”與“圣人”的概念。 所謂“真人”,便是從上天獲得本性從而掌握道的人。 而所謂“圣人”,則是通過學習磨煉而逐漸掌握道的人。 兩者相比較而言,最大的區(qū)別便是前者屬于“先天”掌握道的人,而后者則是“后天”掌握道的人。 那么所謂的“道”又是什么呢? “道”便是天地的開始,道產(chǎn)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chuàng)造,天的產(chǎn)生,都是道的作用。 以上這些都是吳良在后世流傳的《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中看到的內(nèi)容,雖然不是文言文原版,但卻絕對是其中的原話。 而《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便是結(jié)合道道學理論,教授人們?nèi)绾纬鋵嵰庵荆B(yǎng)精神,如何將內(nèi)在的精神運用與外,從而影響到外界的人與事物。 若是說的再通俗一點。 吳良覺得《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中所講的內(nèi)容,其實有些類似于后世的一些網(wǎng)絡(luò)中杜撰出來的“念力”,也可以叫做“精神力”。 “念力”或“精神力”就相對容易理解多了,有不少人還會將其歸入“異能”的范疇。 不過《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中的“念力”又與人們理解中的那些隔空取物、遠程cao控、掰彎勺子之類的“念力”截然不同。 吳良只記得書中提到的一項比較牛叉又通俗易懂的本領(lǐng),好像是叫做“道知”。 所謂“道知”,便是保持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如此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了解造化萬物的規(guī)律,最終達到“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的境界。 至于其他的內(nèi)容。 除了晦暗難懂之外,還多是一些類似于心理戰(zhàn)或是影響力方面的東西,并且這些東西還都與道學理論和五臟六腑之氣相結(jié)合,吳良看了也是白看,根本就沒有辦法領(lǐng)會到其中真正的精妙之處,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收獲。 不過現(xiàn)在想起這部書來。 吳良倒覺得其中的“道知”十分契合他編造出來的“乩童”身份,“乩童”不正是“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的代表職業(yè)么,那么真正的“乩童”是不是便是掌握了“道知”的本事呢? “這……” 沉吟了片刻,吳良心中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對看不見的徐福說道,“不瞞徐君,我也算是博覽群書了,卻不曾見過如今流通于世間的《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因此不能確定此書是否已經(jīng)失傳,若此書十分重要的話,不如請徐君將其中的內(nèi)容一并講述出來,由呼姑娘代為記錄交給我,作為本朝的太史令,在下很樂意為我國文化精粹的傳遞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何況徐君特意提到此書,想來此書對鬼谷先生亦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若是果真不慎失傳了,那非但是我國千秋萬代的巨大損失,對鬼谷先生而言莫大的遺憾吧?” 說完這番話,吳良已經(jīng)頗為主動的取出了幾塊隨身攜帶的絹布與炭筆,走上前去交到了巫女呼手中。 他早就想好了,一會離開時要再次入海的話,體積較大的簡牘自是無法妥善帶出,但要將絹布帶出去就容易多了,因為絹布可以輕而易舉的塞進那些水囊之中,只要用木塞縫好了口子,海水便無法將其浸泡。 “祖神答應你了?!?/br> 巫女呼很快便轉(zhuǎn)述了徐福的決定,“不過祖神還對吳太史提了一些要求,祖神說《捭闔策》雖是縱橫家的奇書,但日后吳太史若遇上德才兼?zhèn)涞娜?,可以憑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將此書傳授,而《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則不同,此書乃是鬼谷先生成為‘圣人’之后的嘔心瀝血之作,亦是縱橫派的不傳之秘,若非縱橫派的關(guān)門弟子斷然不可授予……當年祖神決定離開倭國時,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當年一同帶過去的《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毀去,因此吳太史若想拿到此書,也需先依照縱橫家的規(guī)矩行弟子之禮,并需立下誓言畢生遵循鬼谷仙師立下的這條規(guī)矩,吳太史可愿意?” 圣人? 鬼谷子的確很早便被人們尊為“謀圣”,后世亦然。 但吳良聽得出來,徐福提到的這個“圣人”顯然不是簡單的尊稱,而是《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中提到的圣人,即是通過學習磨煉而逐漸掌握道的人,真正意義上的“圣人”。 這樣的人,最差也得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活神仙”或是“地仙”了吧? 那么他在成為“圣人”之后所著的書籍,其中必然隱藏了一些只有他才能夠看透的天地萬物的秘密與規(guī)則,乃是最接近天書的書籍,是難得一見的瑰寶。 當然,至于旁人是否看得懂其中的內(nèi)容,又是否能夠領(lǐng)會其中的精髓,這便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