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jié)
第二章 定音鼓 西邊的太陽升起來 太陽從西邊升起,并不稀奇。周之前,炎帝就是從西邊來的,而且是“太陽神”。周之后,秦人也從西邊來,而且做“始皇帝”。從周到唐,“中國”一直在西邊,“太陽”也都是由西往東移。這才有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但無一例外,西在前,東在后。 唐以后,則是南北移動。宋雖然定都開封,卻有四個京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yīng)天府(商丘)、北京大名府。南宋則有陪都杭州臨安府,可見“中國”也可以南移。直到元明清,才“坐北朝南”,不再移動。朱元璋的定都南京,只算小插曲。 顯然,這里說的“中國”完全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和文化概念,并且主要是文化概念。因為只有延續(xù)中華文化的政權(quán),才有資格自居“中國”,不管在西邊還是東邊,南方還是北方。如果是外族入主,則一要“天下一統(tǒng)”,二要“變夷為夏”,否則是沒人認賬的。 這種觀念,是周的文化遺產(chǎn)。 的確,中華文明的底色和基調(diào),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從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則是我們民族少年時代的頑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變得沉穩(wěn)。國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變了一次,時間在戰(zhàn)國到秦漢。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則從西周一直延續(xù)到明清,這就是“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宗法制度”和“以綱常倫理為核心的禮樂制度”。正是它們,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 周,是中華文明的“定音鼓”。 周人,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然而在世界范圍內(nèi),周制度和周文化卻又是一個特例。 美索不達米亞就不說了,亂。印度和希臘也不說了。武王伐紂前,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的“印度河文明”,米諾斯人創(chuàng)造的“克里特文明”,阿卡亞人創(chuàng)造的“邁錫尼文明”,都已經(jīng)先后隕落。印度河文明隕落后,還留下了幾百年的空白。此刻,印度是雅利安人的“吠陀時代”,希臘是多利亞人的“荷馬時代”,都相當于中國的“堯舜時代”。 可比的是埃及。 埃及簡直就是另一個殷商。國王都是“神的兒子”,而且那神還都是鳥,只不過埃及的是鷹(荷魯斯),殷商的是燕子(玄鳥)。然而埃及神權(quán)政治的年頭,卻比殷商長得多。從他們建立第一王朝,到淪為波斯帝國的行省,有兩千五六百年。當然,其間多有改朝換代,甚至還有利比亞人和埃塞俄比亞人的王朝。王朝的最高保護神也換屆,荷魯斯、拉、阿蒙、阿吞(阿頓),輪流坐莊,但都是太陽神,也不能沒有太陽神。 實際上,君權(quán)神授是君主制的通例。比如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就自稱“天神的后裔”;阿卡德國王,則干脆稱自己就是神。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也要教皇加冕。唯獨周人說是“天授”,豈非出格? 天授與神授,有區(qū)別嗎? 有。 神授是宗教性的,天授是倫理性的。 事實上,周人的“天”,不是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比如基督教的上帝;更不是人格神,比如埃及的荷魯斯或殷商的帝嚳。它就是自然界,同時又是“偉大的人”,是人的父母,而且是天下人、全人類的。唯其如此,它才會對人類社會表現(xiàn)出“人文關(guān)懷”。 如此的與眾不同,難道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 西邊升起的太陽驚人地持久。君權(quán)神授的埃及,被其他民族滅掉了;君權(quán)神授的觀念,在歐洲被顛覆了。唯獨中國的“君權(quán)天授”,在民主潮流席卷全球之前三千年延綿不絕。后邊所有的天子,都自稱“奉天承運”。沒人對此表示懷疑,也沒人認為可以不要皇帝。唯一可討論的,是那皇帝獲得天命的可靠性。 真命天子,似乎是大家都需要和可接受的。 這里面難道沒有玄機? 不能重蹈覆轍 君權(quán)天授,是憂患的產(chǎn)物。 想當年,有一個問題一定困擾過武王和周公:勝利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尚書》的說法是“前徒倒戈”,也就是殷紂王派出去的御敵部隊到了前線,就掉轉(zhuǎn)槍頭反過來攻打他自己。勝利當然快。 不過這事有人質(zhì)疑,因為“前徒倒戈”的后面還有一句“血流漂杵”。杵(讀如楚)就是棒槌。紂的部隊既然已經(jīng)反戈一擊,戰(zhàn)爭就不可能發(fā)生,怎么會血流成河,以至于棒槌都能飄起來?所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那么,前徒倒戈和血流漂杵,哪個可信? 都可信。因為以雙方實力之比較,武王伐紂多少有點自不量力。只是由于姜太公堅持,才決定賭一把。如果沒有殷商將士的陣前起義,全勝根本就不可能。后來的一舉成功,不過順水推舟。因此,局部地區(qū)的“血流漂杵”完全可能。事實上,不會所有的部隊都起義,“殷頑”總還是有的。 這就要問:殷紂王的御敵部隊,為什么“前徒倒戈”? 當然是殷商“不得人心”。 殷商為什么不得人心? 因為“不把人當人”。 是這樣嗎? 是。證據(jù),就是“人殉”和“人牲”。 什么叫“人殉”?就是活人殉葬,用人做陪葬品。什么叫“人牲”?就是活人獻祭,用人做犧牲品。陪葬品,原始時代就有,但多為器物。犧牲品,原始時代也有,但都是動物,比如馬、牛、羊、豬、狗、雞。這些動物,養(yǎng)著的時候叫“畜”,要殺的時候叫“牲”,合起來叫“畜牲”。用于祭祀,毛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叫“犧牲”。祭祀用“人牲”,就是把人當動物;陪葬用“人殉”,則是把人當器物,都是典型的“不把人當人”。 世界上,還有這等慘無人道、駭人聽聞的事? 有。比如美洲的瑪雅、特奧蒂瓦坎和阿茲特克,便全都盛行活人獻祭。方式,是先由四個身強力壯的祭司把人摔昏,然后取出跳動的心臟獻在神前。阿茲特克最隆重的祭祀,大約需要兩萬顆這樣的心臟。因此公元1487年,祭司們整整花了四天四夜的時間,才完成慶祝神廟落成的典禮。 殷商的人祭,也這樣嗎? 也許吧!因為這些美洲人很可能是漂洋過海的殷商遺民?;钊双I祭的儀式,沒準就是他們從中國帶去的。至少,殷商的人殉和人牲,既有文獻記載,又有考古發(fā)現(xiàn),鐵證如山,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