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節(jié)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說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dān)當(dāng)?shù)?。挺身而出,只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zé)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只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guān)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里來? 子路說:從孔子那里。 那小吏說:??!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zhèn)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xué)生們說: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dǎo)師的。8 這位職務(wù)叫“儀封人”的小官并沒有說錯。漢武帝之后,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上@位人民導(dǎo)師卻只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復(fù)的周制,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制或漢制。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志。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歷史并非英雄所創(chuàng)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歷史來塑造的。歷史要求他是什么形象,他就只能是什么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么,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yīng)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么,孔子的主張是什么? 儒家的藥方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復(fù)禮”。 克己復(fù)禮,是孔子對顏回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10 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lǐng)。 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卻“禮壞樂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四個字還是他學(xué)生說出來的。 這個學(xué)生叫宰予。 宰予是言語科的學(xué)生,能言善辯,也喜歡較真,常常讓孔夫子下不了臺。有一次他居然說,父母親去世,為什么要守喪三年呢?時間太長了吧?一個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禮壞樂崩,出處就在這里。 宰予恐怕是詭辯。因為堅持三年之喪,本身就是尊禮和守禮,怎么會禮壞樂崩?然而喪期內(nèi)不能作樂,包括不能飲酒和zuoai,是事實。 這多少有點麻煩。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里,禮和樂是俱為一體的,沒有樂也就沒有禮。何況不孝有三,斷后為大,不zuoai哪來的兒子?于是孔子只好耐著性子問宰予: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細糧穿那絲綢,心里好過嗎? 宰予說,好過呀! 孔子無話可講,只能氣呼呼地對宰予說:汝安則為之!一個君子在居喪之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聽不進音樂,這才要披麻衣,吃粗糧,住草廬。你既然心安理得,那就為所欲為好了! 宰予聽完,一聲不吭就出去了。 孔子卻不能平靜。 在他看來,宰予真是沒有愛心??鬃诱f,喪期為什么定為三年?就因為“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懷”。是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親才不抱了。爹媽抱了你三年,你不該為他們守喪三年嗎?何況實際上還只有二十五個月。這樣合情合理的事,宰予怎么就想不通呢?11 然而這場不了了之的辯論,卻為我們開啟了智慧之門,也為禮樂制度找到了人性的根據(jù)。 什么根據(jù)? 愛必須得到回報。 這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愛與愛的回報就必須設(shè)定為道德,這就是仁;必須設(shè)立為制度,這就是禮。禮是仁的制度保證。因為愛,或者仁,或者孝,都是無形的,內(nèi)在的。不彰顯出來,就無法確認(rèn);不訴諸行為,就無法培養(yǎng)。禮,豈能可有可無? 但更重要的,是仁。 仁為禮樂之本??鬃釉?jīng)反問:禮,難道就是犧牲和玉帛嗎?樂,難道就是鐘鼓和舞女嗎?12 當(dāng)然不是。那是什么?愛。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拿禮樂當(dāng)回事。這層意思,他是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3 那么,愛心從何而來? 天性。 出自天性的愛,叫天良。沒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因此,孔子很奇怪宰予為什么會反對三年之喪。他甚至反思:宰予難道就沒得到過三年之愛?應(yīng)該也得到過吧?或許,他真沒得到過?14 總之,禮壞樂崩絕不是禮樂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但只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只不過,救世先得救心。 仁愛,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問題是,這藥丸找得到嗎? 孔子認(rèn)為找得到。因為它的原材料是每個人心里都有的,這就是對父母、對子女、對親人的愛,叫“親親之愛”。這種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討論和證明的。只要納入古已有之的禮樂制度,就萬無一失。 合邏輯嗎? 合。 有問題嗎? 沒。 都贊成嗎? 不。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