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與君廝守 完結(jié)+番外_分節(jié)閱讀_119
書迷正在閱讀:[劍三]花哥的光合作用、畫怖 完結(jié)+番外、讓你見識真正的白蓮花[快穿]、所有人都求我好好活著、我靠異能發(fā)家致富[重生]、爐鼎也要成為萬人迷、我,賈赦,有錢[紅樓]、獨孤家的青棠花(現(xiàn)代骨科劇情NPH ABO)、荒唐殿下成親了、新愛奴系列 直播愛奴
“...”眉眼擠在一處,若真如長公主那般的性子,趙宛如想了想,還是不要的好。不過溫順之人,不爭不求什么,活的也算自在,只是有著上一世的記憶,她怎能逆來順受,對著惡人,她是絕不會再心慈手軟的。 次日朝議提及此案,降職的是丁紹文,從殿前副指揮使將級為殿前都虞侯,散職仍未變。張雍從戶部侍郎改為了兵部侍郎,撤其權(quán)知府事之職。 以工部尚書王旦審案有功,接替寇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 散朝后,周懷政到中書省宣召丁謂。 “卿,可養(yǎng)了一個好息子!” 事情只要做的不是太過火,皇帝不會干涉臣子的家事,但是若遭諫臣彈劾又是另當別論了。 丁紹德之事他都是交由長子丁紹文所管,他無暇顧及,一直在與寇準對峙,誰知順利將寇準排擠出朝堂后,家中后院卻著火了。 “罪臣疏于管教,那逆子...” “你出身仕宦,紹文與紹武如今皆是棟梁,怎偏偏四郎就變得如此?朕雖無心你的家事,可難免那些個大臣不會利用這個,說你丁相厚此薄彼,于家如此,何況是朝堂呢?” 一家四子,長子與幼子偏差也太過大了,傳出去,這二人有哪點像親兄弟。 “要治國先要齊家,這是古人之訓言,卿學識淵博,不會比朕糊涂!” 趙恒端著嗓音說得不緊不慢,本是該是溫和之語,但是這種語言出自帝王之口,便自帶威懾,比那狂躁的怒言要更為震攝人心,讓人膽寒。 “是臣之過錯,覺他年幼,便一直縱容,他自幼體弱,臣…心慈從不忍罰他...” “體弱?”這個趙恒倒是沒有聽人提及過,“罷了,同平章事本該由你這個副相繼任,但由于張雍之事是你父子二人推舉的,朕只罰了紹文,連張雍都未罰,是給你臺階下,好堵住那些人的嘴,你也應(yīng)該明白?!?/br> “微臣,明白!”得不償失,雖擠走了寇準,但是卻讓王旦坐收了漁翁之利。 對此他是憎恨的,誰知道惠寧公主會突然橫插一腳,竟然將全盤計劃給攪亂了,皇帝寵愛惠寧公主之盛,將王旦提拔了。幸而之前北方出現(xiàn)了冰災,將向敏中給外派出去了。 向敏中是太宗寵臣,惠寧公主最敬重的授業(yè)老師。 惠寧公主會不會下嫁丁府是未知的,就算圣人有這個意愿,未必皇帝就會允許,朝中黨派之爭歷來已經(jīng)久,他不知惠寧公主今后會站向那一遍,以防萬一,絕不能讓其勢大。 趙恒端著手瞅著丁謂,“你明白就好,不過朕聽禮部說今年你的三子四子皆遞了狀投?!?/br> “是?!?/br> “三郎朕見過,是個才子,至于四郎...” 前幾日丁紹德鬧出命案,從而讓皇帝知道了他丁家這樣的書香門第養(yǎng)了一個混混出來,讓丁謂極為難堪,“他做了這樣的事,不配入朝為官,也不配當圣上的門生。” “不!”趙恒抬手,轉(zhuǎn)了轉(zhuǎn)眼珠子,“若朕沒有記錯,周懷政上次呈的畫冊正是你家四郎的?!?/br> 這話聽著丁謂心里一慌,好事沒有,一件壞事就把過往的壞事全都牽扯出來了。 丁謂磕下頭,“典使來的時候,臣尚在大內(nèi),家中下人在書房翻找畫冊,卻只找得了幼子的畫像,又不敢怠慢?!逼劬斎徊桓?,只是他不敢說,他們只畫了幼子的畫像罷了。 趙恒摸著一撮齊整的胡子,“朕瞧了四郎畫像上的容貌,便是大郎也要遜色幾分的,是個率真的少年郎,又與朕的三娘年紀相仿,不過確實是頑劣了一些,”趙恒摸胡子的手頓住,“四郎讓朕想起了先皇在位時憑父蔭的薛惟吉?!?/br> “世康自幼喜與京師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縱酒不謹,雅好音樂,與你家四郎頗為相象?!?/br> “世康將軍少年勇猛,且是薛太尉之子,逆子不及萬分之一也?!毖κ揽凳钦褎组w二十四功臣之一薛居正的養(yǎng)子,丁謂心中犯著嘀咕,皇帝突然提起他是想傳達什么意思。 “朕還記得,當初太尉突然離世,先皇痛心疾首,親臨喪所,知世康年少頑劣,叱問,“不肖子安在,頗改行否?恐不能負荷先業(yè),奈何!”說及此,趙恒瞥了一眼丁謂,“而后世康盡革故態(tài),先皇聞之,授他官職?!?/br> 除了沒有開國元勛的父親,丁紹德與故去大將軍薛惟正年少時的紈绔簡直一摸一樣,薛居正的妻子善妒,因此沒有子嗣,只有一個養(yǎng)子薛惟正,愛之甚篤。薛惟正因此恃寵而驕,縱酒不謹,喜好音樂,也常與伶人同游,出入于各大青樓,與娼妓鬼混。 但是后來因父去世,薛惟正被皇帝訓斥,遂改邪歸正,勤奮讀書,禮賢下士,深受皇帝器重。 “前事,可念他年少無知,往后多加管束,努力讀書,考個功名?!壁w恒笑瞇著眼睛。 丁謂呆愣住,抬頭凝著皇帝,“圣上?” 第46章三娘有太宗風范 趙靜姝不在殿中,使得諾大的欽明殿內(nèi)顯得空曠冷清,杜氏見,問及宮人,“三娘呢?” “三姑娘去了校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