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3
年的戰(zhàn)事,大明方面則派出了詔書,不但沒有責(zé)怪,反而對朝鮮的支援表示感謝,并送上1萬兩白銀安撫,至此之后,大明即使頻繁送禮送銀子,但凡要求增兵,光海君都執(zhí)意不肯,以各種借口搪塞,使得明使空手而歸。 到后來,光海君甚至將傳達大明皇帝圣旨的朝鮮使臣關(guān)在漢陽城外,公然拒絕接旨,形同背棄大明。 此時光海君的外交政策可以說是從欺瞞明朝變成了公然抵抗。 備邊司不齒光海君的行為,于是經(jīng)常陽奉陰違,無故缺席,阻擾朝政正常運行,公然反抗光海君。1622年11月,備邊司不顧光海君的抗議,強迫光海君上尊號:“建義守正彰道崇業(yè)”,“義”、“正”、“道”代表了朝鮮對大明應(yīng)有的道義,借此警告光海君身為大明之臣的立場。 九日后,禮曹奏請再次上尊號,意在羞辱光海君,群臣紛紛廷請逼宮,直至多日后仁祖反正。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李琿上奏:“敵兵八月中攻破北關(guān),金臺吉自焚,白羊出降。鐵嶺之役,蒙古宰賽亦為所滅。聞其國謀議以朝鮮、北關(guān)、宰賽皆助兵南朝,今北關(guān)、宰賽皆滅,不可使朝鮮獨存。 又聞設(shè)兵牛毛寨、萬遮嶺,欲略寬奠、鎮(zhèn)江等處。寬奠、鎮(zhèn)江與昌城、義州諸堡隔水相望,孤危非常。 敵若從叆陽境上鴉鶻關(guān)取路繞出鳳凰城里,一日長驅(qū),寬鎮(zhèn)、昌城俱莫自保。內(nèi)而遼左八站,外而東江一城,彼此隔斷,聲援阻絕,可為寒心。 望速調(diào)大兵,共為掎角,以固邊防?!比缜八f,在即位問題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滿,因此主張在盡量不得罪明朝的情況下開展靈活外交,“善殫事大之誠,勿為小弛,羈縻方張之賊,善為彌縫”。 在光海君堅持下,朝鮮致書后金,稱自己臣服明朝是“大義所在,固不得不然”,而與后金的“鄰好之情,亦豈無之?”,希望雙方“各守封疆,相修舊好”。 其時遼鎮(zhèn)塘報稱朝鮮與后金講和,朝鮮與后金的往來引起了明朝的警惕,明朝朝議遂謂李琿陽衡陰順,宜遣官宣諭,或命將監(jiān)護,其說紛拿。 大臣徐光啟奏稱:“鮮、奴之交已合”,建議派官員“監(jiān)護其國”。李琿聽到這種傳言后自覺受到天大的冤枉,又驚又怕,連忙遣使至北京上疏“辯誣”道:“二百年忠誠事大,死生一節(jié)”。 明朝于是要求朝鮮派兵協(xié)助攻打后金。但是朝鮮軍隊一戰(zhàn)即潰,光海君不得不試圖與后金議和。 193章 可用的朝鮮王 在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朝鮮王朝,士大夫奉五倫為正論,視大明天子為君為父。 光海君雖頗有遠見(除了預(yù)見大明在與后金戰(zhàn)爭中的劣勢,光海君也意識到了朝鮮本身的嬴弱。 因此登基后提議組建正規(guī)軍隊,但因為財政困難以及威脅到了士大夫自身的利益,遭到全盤否決),其“不背明,不怒金”的外交政策也可以避免朝鮮被戰(zhàn)火蹂躪,卻違背了當(dāng)時的主流思想,因此被形容為:不義或邪論,至朝鮮王朝滅亡,也無人提出異議。 在延續(xù)5年的外交紛爭中,光海君完全被孤立,群臣不分黨派對光海君群起而攻之,甚至表示寧得罪光海君也不愿得罪明朝。光海君背叛大明,又與士大夫交惡,同時失去這兩股支撐朝鮮君王王權(quán)的力量,光海君的廢黜已成定局。 淑媛韓保香(生卒年不詳)京師良民出身。仁祖反正時被逐出宮,之后,因?qū)m里使喚的奴婢太少,仁烈王后將前朝無罪的宮人,召回宮廷,負責(zé)打掃宮廷,而韓保香也在其中,后擔(dān)任女官。 因韓保香長相端莊,個性淳良謹慎,深得仁烈王后喜愛,因此被人嫉妒,向王后進讒言,但王后對韓保香深信不疑,還讓她擔(dān)任大君的保姆,享壽八十余歲。 朱由校看到這里知道了,這個韓保香就是這一次朝鮮美女團隊的管理人。她現(xiàn)在的身份只是一個女官,而不是朝鮮君王的女人。 這個資料得歸功于王輝讓人查出來的。那些女人全部交給李甜去處理,他現(xiàn)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決定明天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朝鮮使團。 此時的光海君仍然是朝鮮的君王,他的所作所為顯然已經(jīng)惹怒了我大明朝所有人。如果不是歷史已發(fā)生了偏移,光海君決不會如此善意的派出使團來大明朝見。 “讓人去跟皇后娘娘講一聲,今天時間太晚了,朕有事情要處理,就不到坤寧宮去了,讓她早點休息。”朱由校吩咐完人去通知李甜早點休息,他又繼續(xù)埋首整理那些可用的信息。 光海君的對手已經(jīng)在蠢蠢欲動朝內(nèi)反對他的聲音可以說沸沸揚揚,朝鮮內(nèi)部的內(nèi)亂如果處理的不好,會讓朝鮮國崩潰。 可朝鮮內(nèi)政不穩(wěn),顯然也不是自己喜歡看到的所有消息,現(xiàn)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的內(nèi)政穩(wěn)定下來,但是君王的人選要重新考慮。 那么就讓他來看看光海君的對手歷史上的仁祖是怎么樣進行政變的。 仁祖反正: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夜,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xié)助下,召集1300名逆反之眾從東北入漢陽城,訓(xùn)練都監(jiān)的2000名軍隊倒戈相向,在綾陽君(后來的朝鮮仁祖)的別墅內(nèi)會合,打入慶云宮,發(fā)動宮廷政變,兵不血刃地推翻了光海君的政權(quán)。 二十八歲的叛亂主謀綾陽君李倧登基,是為朝鮮仁祖;仁祖以仁穆大妃的名義下頒布懿旨,宣判光海君的罪行,冠以“戕兄殺弟”、“幽廢嫡母”、“忘恩背德”、“輸款奴夷”等罪名,將光海君貶為庶人。 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賜死。 被廢黜的光海君則被帶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斥責(zé),然后用石灰燒瞎雙目,流放于江華島的喬桐。 在清朝再次入侵朝鮮(丙子胡亂)之后,于崇禎十年(1637)轉(zhuǎn)移到南方的濟州島。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朔日卒,享壽六十七。 而世子李祬在仁祖反正后,被流放到江華島,之后挖地道欲逃出圍籬,失敗被抓,賜自盡,光海君一脈斷絕。 當(dāng)時明朝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綱常倫理國家,有自己的普世價值,況且明朝與朝鮮一直沿襲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宗藩關(guān)系的模式。 朝鮮人擅自發(fā)動政變廢除一個合法且與明有交的君主,絕對是一件忤逆不道的